孫 琴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懷化418000)
國務院在2019年1月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了“1+x”證書制度,要求進一步規范認定、積累、轉換學歷證書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習成果的過程,充分拓寬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而基于“1+x”證書制度下的學分銀行理念是完善職業教育及技能培訓機構溝通機制的關鍵途徑;同時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及社會勞動者、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之一。
“1+x”證書制度即為“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歷證書基于學制系統,對完成學制系統內相關教育階段學習任務的受教者而頒發的文憑憑證,也是標識學習者學習資歷、勞動技能及學識水平的憑證。在我國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務報告中指出“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尤其在當下,我國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階段,傳統產業逐漸沒落,而新型產業尚未成熟,這就導致傳統產業釋放的大量勞動力難以被第三產業所吸納,更引發了一系列結構性就業、失業問題。
“1+x”證書制度,正是在上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生機制,其并非為單一的學歷證書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二者屬于兩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因而也不能將學歷證書粗暴地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畫等號。從教學目標、內容及培養形式來看,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側重點均有所差異,后者相對前者更注重強調人才培養的共性以及職業技能培養的特殊性。其開發機構為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其在評估中更注重關注受教育者的職業技能性,但其在培養技能人才方面與學歷證書具備相同的功效。因而結合“1”與“x”,與現代職業教育的特征具有契合性。
首先是基礎需求,即與科技發展趨勢以及市場需求的對接。職業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即為培養技術工人,傳授其勞動需要的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等,由此可見,職業教育的基礎即為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類型。如果在規劃設計職業教育中就已經脫離當下經濟轉型升級需求,那么教學內容及師資配備的改進與優化均會化為空談。所以結合涉農專業來看,其職業教育的開展出路必然要與種植業、農機具等產業的需求相對接,并結合科技發展形勢,精準定位崗位需求。但現階段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匹配度仍存在較大差異,在這一現狀下,“1+x”證書制度下學分銀行的實施則有效結合了學歷證書與社會經濟需求匹配的職業技能證書,促進了經濟轉型及市場需要基本價值訴求的實現,為產業、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是核心需求,即強化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人才培養培訓模式以及評價模式的改革。職業教育并非普通教育的翻版,其培養人才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其無法走普通教育的路徑。教育部在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也提出“職業教育要以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由此可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核心的體現就在于學校專業開設的結構、布局、教學管理、質量等多方面要素。而上述組成要素也并非孤立存在,就涉農專業而言,教學內容必然要言之有物,滿足農業相關崗位的實際需要,因而就需要在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具備內在銜接。從農學專業來說,則需結合受教育者的相關專業學習內容,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方案有機融入到農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從而科學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充實專業教學內容,并以實際崗位需求為導向,進一步革新教學評價方式及內容。
最后是目標需求,即建立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為學歷證書、非學歷證書的轉換建立暢通的“立交橋”。作為基于產業需求而出現的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二者在目標價值取向上具備一致性,因而可通過有機融合學歷證書下的專業、課程、教師隊伍建設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來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之間的聯通,從而在學歷、非學歷證書之間搭建易導暢通的“立交橋”。
學分銀行這一理論與實踐具源自國外,并于近年來引入我國,隨后陸續在我國部分省市、大學、企業及行業進行試點建設,并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由于國家總體設計以及總體部署的不足,這就導致其實踐試點處于分散狀態,且試點行為多為自發性的,因而限制了學分銀行的深入發展,使其現階段的實施及發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頸。而在2019年2月,我國國務院頒布了實施方案,其中提到了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以及持續探索新時期的評價模式。同年4月,國務院、教育部聯合發布了試點方案,其中要求教育部進一步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的方案及途徑,并進一步構建了大數據信息系統跟蹤,將學習者在“1”與“x”中獲得的成果納入其個人學習賬戶中,并進行終生登記存儲,且能夠用于積累、轉換。這一試點工作的開展顯著為學分銀行的構建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
首先,需完善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涉及兩方面:其一,建立國家職業教育資歷框架;其二,與其配套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在這二者的建立中需首先考慮與該框架相對的兩個核心主體,即職業類學歷證書、非學歷證書;其次需注意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資歷框架設置的對接,以確保職業教育能夠直面就業,也能夠繼續求學;最后則需注意國家職業教育資歷框架與國際的溝通銜接,積極吸收國外經驗以科學優化資歷框架的級別層次設計以及資歷維度描述。
其次,需著重突出評價組織及職業院校的主體作用。在“1+x”證書制度下的學分銀行建設中,建設主體即為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其需要對證書聲譽及質量負責。因而該組織成員的組成十分關鍵,以涉農專業來說,必須包含農學相關行業的專業、農業專家以及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并在實際組織中進一步弱化政府職能部門的開發作用,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評估真正落實到專業教學標準中,以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計劃與技能證書的有機融合。
再次,需持續推進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間的對接融合。在此過程中,首先需對學歷證書設置課程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間的對應關系加以梳理,采取“書證融合”的形式,開發相關專業對應的所有證書能力標準,進而形成專業對應證書的組織狀態;其次,需對現有學歷教育課程體系做進一步的調整或重組,不僅要確保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知識、能力及技能的完整性,也要保證職業院校具有完整的學歷教育課程體系;最后需合理設置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間的轉換規則,要科學明確兩類學習成果的轉換標準及要求。
最后,需進一步健全師資配置,夯實基礎建設。人才培養計劃的落實脫離不了教師隊伍的建設,對此僅需要進一步深入開展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專業骨干教師的培訓以及企業人員兼職教學工作,從而有效優化專業師資隊伍,提升教學能力,確保學分銀行的合理構建及科學落實。
“1+x”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有益嘗試,而在實際實踐中,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證書的管理部門并不一致,因而就需基于“1+x”證書制度的價值源頭,進一步梳理職業院校與職業技能證書認證、積累、轉換間存在的問題,從而科學消解各職能部門間的利益沖突,合理構建“1+x”證書制度下的學分銀行體系,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