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建國
(武都區茶葉技術指導站,甘肅 隴南746000)
甘肅山地茶園70%為有性茶園,其生產條件由于坡陡、土壤瘠薄,產量低,效益不高。生物學特征表現出茶樹主根發達、發芽遲,栽培無性茶葉成活率低。其產品多在谷雨到初夏適宜加工成毛尖綠茶和紅茶,產品香味濃厚,產量和茶葉的效益多半來源于該階段,是生產大宗茶的基礎生產方式之一。目前為了鞏固和提升產量和品質,還必須保留它的原始生產模式,加快山地茶園的改良,優化生長環境,深翻改土,增施基肥和有機肥、綠肥填壓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活化程度,同時加蓋地膜和桔草,提高蓄水保墑的效果。為茶葉的豐產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茶葉技術應結合當地生產條件,采取不同栽培管理方法,同時茶葉栽植時應考慮與當地氣候條件、土壤狀況、水源及其它的配套設施來保證種植技術的合理應用,促進茶葉正常生長,另外,加強專業人員對茶區茶農的科技培訓,并制定好規劃和實施方案,確保種植技術的全面落實。
優良品種是提升品質、提高產量和效益的保證。在茶葉種植當中,應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等生長條件,結合品種試驗,選出適宜的優良品種進行種植。目前甘肅茶區常用的無性系良種有黃金芽、中茶108、龍井43號、龍井長葉等品種;有性系良種有鳩坑種、紫陽種、黃山種、信陽種等品種。
淺耕深度為10~15 cm,目的是疏松地表,除去雜草,促進根系吸收利用。一般每年進行3~5次,第一次為3月上旬春茶前,第二次是5月下旬春茶后,第三次是7月中旬夏茶后。深耕一般在9~10月進行,主要是熟化土壤,深度在20 cm左右。深翻改土一般指對板結瘠薄的土壤進行深翻,使土壤疏松,利于根系生長。此方法結合修剪、施肥時使用。
一般投產茶園每年施基肥1次,追肥3次。基肥在9~11月施入;追肥第一次在3月中下旬,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中旬。一般畝產50 kg干茶,相當于施尿素15 kg,或碳酸氨45 kg,速效磷2 kg,速效鉀2 kg。肥料品種為基肥用農家肥、綠肥等有機肥,結合深耕施入。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因地制宜研究整個茶園的生態系統,將不同種類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結合使用。創造不利于病蟲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閥值之下,將農藥殘留保持到規定標準范圍。
修剪就是采取人為的手段,給茶樹本身一種刺激。通過修剪可以改變營養物質的運輸方向,使之流向側枝、側芽;也可以降低生長素濃度,促進腋芽萌發和側枝生長,修剪消除頂端優勢,促進側枝和側芽優先生長。
輕修剪用于打頂培養蓬面的幼齡樹和成年樹,該修剪可以抑制頂端優勢,促進側芽萌發,使樹冠整齊,芽葉密集,最終形成良好的采摘面。經過多年和多次修剪,新梢生長勢減弱、節間變短、雞爪枝增多,影響養分輸送給,致使葉芽變小變薄,采用輕修剪無法達到產量恢復的目標就需要采取深修剪。一般剪去綠葉層10~15 cm,將樹體控制高度60~70 cm之間,修剪時間一般在春茶采后的5~6月進行。修剪后樹體消耗大量的貯藏物質,需加強綜合配套管理,及時供應肥水,才能使修剪獲得應有效果。
盡管甘肅山區自然地理環境并無顯著區位優勢,但甘肅茶區茶葉仍然有其不同與其他茶區茶葉的特色,茶葉產品自甘肅貨物貿易運輸渠道不斷打開后遠銷全國各地。在茶葉產品需求量日益遞增的情況下,結合甘肅山區種植環境,采取有效的茶葉栽培管理技術,提升甘肅茶葉競爭力,是富農助農的有力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