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紅 ,倪永春
(1.遼寧省森林經營研究所,遼寧 丹東118002)
(2.鳳城市林業和草原局,遼寧 鳳城 118100)
森林經營是以森林和林地為對象,以提高森林質量,培育森林地帶性頂級群落,建立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為修復和增強森林的供給、調節、服務、支持等多種功能,持續獲取森林生態產品和木材等林產品而開展的一系列貫穿于整個森林生長周期的保護和培育森林的活動。全面加強森林經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永恒主題、核心任務和主攻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森林生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對林業建設、森林資源保育、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時期森林經營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長期以來森林經營粗放,“重造輕管、重護輕營、重量輕質”現象普遍存在。林分質量總體不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低,生態產品不足、珍貴大徑材短缺等問題十分突出,制約著美麗遼寧建設、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遼東山區櫟類林資源十分豐富,占現有天然次生林面積的80%以上,面積達130多萬公頃,由于長期不合理經營,大部分林分趨于退化,在演替進程上,由于缺乏針葉樹種源,已很難形成針闊混交林。本項研究吸納借鑒國際先進森林經營理念和技術,結合區域森林經營生產實踐,確立了多功能森林經營理論為指導的經營思想,樹立了全周期森林經營理念,明確了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森林生態系統的核心目標,提出了遼東山區櫟類次生林漸伐和擇伐作業法,為科學推進櫟類次生林保護、修復,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提供參考。
適用于以培育大徑材為主,兼顧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景觀美化等生態服務功能,或以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景觀美化等生態服務功能為主,兼顧培育大徑材的以蒙古櫟、遼東櫟、麻櫟等柞樹為主的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于遼東山地紅松闊葉混交水源涵養林區,土壤類型主要為棕壤或棕黃土、褐色土等,林地質量等級為Ⅰ、Ⅱ級。
目的樹種為柞樹(櫟類)、紅松等,最終保留密度220~390株/hm2,生 長 周 期71年以上,平均胸徑≥32 cm(70%以 上),目 標 蓄 積 量160~260 m3/hm2,經多次撫育及促進柞樹、紅松或其它適生闊葉樹和針葉樹更新,漸伐后培育柞樹-紅松(或其它適生闊葉樹、針葉樹)異齡混交恒續林。
將櫟類林劃分為更新后至郁閉成林前、郁閉后至干材形成期、林分蓄積生長及促進更新階段、收獲更新恒續林階段四個階段。各階段采取的主要經營措施如下:
1.3.1 更新后至郁閉成林前。1~5年,高度小于1 m保持自然狀態,大于1 m后對叢狀的進行定株(每叢3~4株,發育健壯、離地面最近者優先保留)、抹芽定干(幼樹條直、有主干)必要時擴穴(水肥坑)等4~5年1次,定株(每叢2~3株),保留密度3 000~6 000株/hm2,注意保留其它天然更新目的樹種。
1.3.2 郁閉后至干材形成期。6~10年,定株(每叢1~2株),保留密度2 500~4 000株/hm2,割除影響柞樹生長的非目的樹種和灌木、藤本,進行去除枯死枝和發育粗壯的側枝等樹冠整形(保證形成主干),培育優良柞樹干型。
11~20年,種間生長競爭激烈,林分出現分化時,開展透光伐1次,樹冠修枝整形(樹干≥4 m)。疏伐1~2次,間隔期3~4年,伐后保留林分密度900~1 110株/hm2,促進林木生長,培育優良干材。
21~30年,疏伐1次,伐后保留林分密度600~750株/hm2。對保留木進行修枝(≥6 m)。
1.3.3林分蓄積生長及促進更新階段。31~50年,林分進入冠下更新階段。實施均勻或團塊狀(1倍樹高)疏伐(生長伐)1次,上層柞樹(含其它闊葉樹)保留密度420~500株/hm2,并進行修枝(≥8 m)。林冠下人工補植紅松、油松、槭樹、櫟類等(人工促進柞樹更新)750~1 500株/hm2,及時對更新層進行幼林撫育,并注意保留天然更新的幼樹(苗)。
51~70年,當下層更新的幼樹生長受抑制時,對上層柞樹生長伐1~2次,最終保留林分密 度220~390株/hm2。促 進林木個體徑向生長,增加林木蓄積,改善林木質量和森林健康,培育形成高品質的柞樹(部分闊葉樹)大徑級林木。
1.3.4 收獲更新恒續林階段。71年以后,對上層林木采取2~3次漸伐,每次蓄積強度不大于30%,間隔期大于10年,最后一次全部伐除上層木或保留75~90株/hm2上 層 大 徑 級 林木(以發揮生態服務功能為主的兼用林)。結合上層木漸伐作業或根據需要對更新層進行多次撫育,同一層次株數針闊比例控制在5:5左右,確保不同層次林木的正常生長,培育柞樹-紅松(其它適生闊葉樹、針葉樹)異齡混交恒續林。
適用于以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景觀美化等生態服務功能為主,兼顧大徑材生產,或以培育大徑材為主兼顧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景觀美化等生態服務功能的以柞樹(櫟類)為主的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于遼東山地紅松闊葉混交水源涵養林區,土壤類型主要為棕壤或棕黃土、褐色土等,林地質量等級為Ⅰ、Ⅱ級。
目的樹種為柞樹(櫟類)、油松、紅松(適用遼東山地及遼東半島,下同)等,柞樹目標樹150~200株/hm2(林 分 密 度220~250株/hm2,目標樹直徑≥45 cm,生長周期81年以上,目標蓄積量280~310 m3/hm2,經多次撫育及促進柞樹、紅松或其它適生闊葉樹和針葉樹更新,擇伐后培育柞樹-紅松(或其它適生闊葉樹、針葉樹)異齡復層恒續林。
將櫟類林劃分為更新后至郁閉成林前、郁閉后至干材形成期、林分蓄積生長及促進更新階段、收獲更新恒續林階段4個階段。各階段采取的主要經營措施如下:
2.3.1 更新后至郁閉成林前。1~5年,高度小于1 m保持自然狀態,大于1 m后對叢狀的進行定株(每叢3~4株,發育健壯、離地面最近者優先保留)、抹芽定干(幼樹條直、有主干)、必要時擴穴(水肥坑)等4~5年1次,定株(每叢2~3株),保留密度3 000~6 000株/hm2,注意保留其它天然更新目的樹種。
2.3.2 郁閉后至干材形成期。6~10年,定株(每叢1~2株),保留密度2 500~4 000株/hm2,割除影響柞樹生長的非目的樹種和灌木、藤本,去除枯死枝和發育粗壯的側枝等樹冠整形(保證形成主干),培育優良柞樹干型。
11~20年,種間生長競爭激烈,林分出現分化時,開展透光伐1次,樹冠修枝整形(樹干≥4 m)。疏伐1~2次,間隔期3~4年,伐后保留林分密度900~1 110株/hm2,促進林木生長,培育優良干材。
21~40年,疏伐1~2次,伐后保留林分密度600~750株/hm2。對保留木進行修枝(≥6 m)。
2.3.3 林分蓄積生長及促進更新階段。41~60年,林分進入冠下更新階段。實施疏伐(生長伐)1~2次,確定目標 樹150~200株/hm2(目 標樹含其它闊葉樹,林分保留密度420~500株/hm2),對 目標樹進行修枝(≥8 m)。林冠下人工補植紅松、油松(除遼東山區外其它適生區)、槭樹、櫟類等(人工促進柞樹更新)500~750株/hm2,及時進行幼林撫育,并注意保留天然更新的幼樹(苗)。
61~80年,當下層更新的幼樹生長受抑制時,對上層柞樹生長伐1~2次,最終保留林分密 度220~350株/hm2。促 進林木個體徑向生長,增加林木蓄積,改善林木質量和森林健康,培育形成高品質的柞樹(部分闊葉樹)大徑級林木。
2.3.4 收獲更新恒續林階段。81年以后,對上層林木擇伐2~3次,每次蓄積強度不大于30%,同時對更新層進行撫育,同一層次株數針闊比例控制在5:5左右,確保不同層次林木的正常生長。
以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景觀美化等生態服務功能為主的,最終保留上層大徑級柞樹林木60~75株/hm2(至生理成熟),培育柞樹-紅松(或其它適生闊葉樹、針葉樹)異齡復層恒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