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當前,我國貧困區還存在著基礎信息缺失,金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從而導致傳統金融扶貧在實踐中成本過高,很多金融機構的供給意愿比較低。在信用基礎建設過程中,我國信用數據已經達到7億之多,但是還有很多貧困山區的群眾在信用體系之外。金融機構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在金融活動中要考慮到成本和風險,對于缺乏信用的對象會比較謹慎。但是在實際扶貧過程中,所接觸的對象大多都是缺乏信用體系和數據以及缺少抵押或者質押品的人群,使得金融機構對該類人群信用評估較為困難,加大了金融風險。一些金融機構派遣專門的人員到基層走訪調查,但是所獲得的信息也不能構成信用評價,導致惠普金融工作的開展舉步維艱,精準扶貧的效果不好。不僅如此,由于貧困地區對信息的敏感度較低,導致其形成一些信息孤島,使得金融機構授信后由于信息的原因,無法及時共享違約數據。客觀地增加了違約事件的發生,從而造成金融機構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難以有足夠的動力,這也是傳統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扶貧過程中的難點。
金融機構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信息成本比較高,從而導致在實際金融扶貧過程中交易成本也會增高,而金融服務對象在抵押物權工作中沒有開展到位,導致金融服務的風險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對于普惠金融扶貧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的主要風險包括以下幾種:一是信用風險。在低收入人群貸款中,一般資金應用與種植相關,農產品產量受到客觀因素影響較大,農民自身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導致信用貸款容易出現違約風險。二是道德風險。據調查,很多普惠金融貸款人群都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其法律意識不高、金融意識欠缺,因此經常會出現失信的問題,也容易出現違約,甚至糾紛、惡意逃債等問題,導致金融機構承受比較高的道德風險,也使得惠普金融的發展和推進受到阻礙,精準扶貧很難做到位。
在貧困地區推廣金融貸款,而金融服務對象的金融意識不強,利用貸款進行脫貧致富的意識不強,從而導致很多人沒有貸款意識。在一些偏遠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沒有主動獲取金融信息的意識,金融機構的宣傳不到位,從而很少有農民意識到可以通過貸款致富,可以通過獲取金融產品脫貧,對金融產品也沒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且利用金融資源實現脫貧的愿望較低,導致其利用金融脫貧的效果不明顯。
利用信息技術,推出數字普惠金融,從而使得金融信息的不對稱現象降低,金融機構在宣傳和推進過程中的成本也降低,原本容易產生的道德風險和信用風險也大幅度降低,對于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務和交易更有利。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由于一些低收入人群的信用數據大部分都是空白,這也是導致傳統金融服務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而隨著大數據、計算機技術以及云計算的發展,數字普惠技術可以將這些人群的有效數據進行挖掘,使得扶貧對象的信用數據可以得到彌補,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也防止出現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的情況,提高了精準扶貧的動力和精準度。在數字普惠金融不斷推廣過程中,金融機構推出更多適應低收入人群的金融產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實現高校的資源配置,拓寬了金融服務的范圍,加強了金融扶貧的力度。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扶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山區和農村中,能夠惠及更多的人群,提升了精準扶貧的效果,展現了公平、公正、透明的幫扶長尾效應。
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使得金融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金融機構可以突破時空的束縛,對貧困人群進行精準的扶貧服務,針對低收入人群的特點設計金融產品、精準評估和管理風險、精準定價等,實現靶向性的資源配置,制定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數字技術應用與普惠金融中,可以幫助普惠金融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困境,不斷挖掘群眾的金融需求,并激發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的動力,實現精準幫扶,利用扶貧資金擺脫貧困,實現脫貧致富,這是數字普惠金融的現實意義。
在利用數字普惠金融過程中,還應該不斷對金融服務對象宣傳和培訓金融知識,使得他們可以有能力判斷金融產品,提升貧困人群的信用,提高他們的金融防范意識。在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金融服務可以在偏遠山區中進行更好的宣傳,借助網絡將時空界限打破,群眾獲取信息更為便捷。還可以將一些金融體系之外、信用缺乏的人群的數據補充完整,使得這些人群可以得到精準幫扶,為他們脫貧致富提供支持。當前,從數字普惠金融的效果來看,數字普惠金融將對精準扶貧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幫助低收入人群解決資金問題,是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手。
由于普惠金融的群體是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知識匱乏、信用缺失的人群,從而導致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會受到很多阻礙,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幫助這些人群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脫貧致富。因此,要不斷加強宣傳和知識培訓,提升這些人群的金融素養,使得這些人群有意愿、有動力脫貧致富,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精準扶貧的效率,實現精準扶貧的初衷。首先,當地政府部門應該重視扶貧工作,基層部門要加強宣傳,為貧困人群講解數字普惠金融的知識,幫助他們了解金融產品,并提高他們對這些金融產品的判斷能力,通過政策、資金、技術等支持,使得這些人群脫貧致富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其次,政府部門、教育機構以及金融機構應該緊密聯合起來,制定長效的培訓機制,并組織人群參加培訓,派遣專門的人員為這些貧困人群講解金融知識、扶貧政策、金融防范以及基本的文化素養,形成常態化的學習思維,提升貧困人群的素質和技能,使其可以掌握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查詢信息、學習知識,從而高效、公平、便捷地掌握知識,更快速地脫貧致富。
在數字技術的應用下,金融機構效率不斷提升,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因此普惠金融產品精準度也在隨之提升。真正實現金融扶貧目標還需要做好最后一公里,使得最關鍵的一步可以邁出去。不斷完善科技與金融的融合,促進農村金融信用體系的完善,使得扶貧對象的信用空白可以得到填補,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為精準扶貧提供可靠的條件。從實際效果來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教育機構以及社會資源的整合,為貧困人口建立基礎信息庫提供了可能,通過大數據實現數據資源共享,突破了信息孤島的約束,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政府部門還要與其他機構和社會力量合作,使得貧困地區的網絡覆蓋得到完善,數據化進程不斷升級,為精準扶貧提供可靠的支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過程中,我國出臺多項措施,不斷推動精準扶貧,金融扶貧政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通過向貧困地區提供資金支持,從而激發貧困地區發展的動力,使其潛能得到開發,經濟活躍起來。習總書記在金融工作會議中曾指出,應該發揮好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鼓勵金融機構在政策的指導下,將成本低廉的資金流入到普惠金融中,從而為偏遠山區的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為貧困人口的發展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首先,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將精準扶貧工作做好,這樣可以使得金融企業更好地反哺社會,提升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并提供專業化的金融產品設計、營銷、宣傳以及實施,讓貧困人群可以享受到低成本、多渠道的金融服務。其次,金融機構要認識未來發展的方向,意識到數字技術在金融機構中的重要作用,提前進行轉型策略的制定,培養優質的客戶資源,建立貧困地區長尾客戶的影響戰略,整合金融資源、推進扶貧項目、降低金融產品的成本,為國家的精準扶貧戰略提供保證。
首先,在金融機構發展過程中,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普惠金融產品,以此滿足一些相對較弱的群體對金融產品的依賴,提供個性化服務,使得金融產品和客戶的真實需求相匹配。比如,對貧困區域基礎設施改善過程中,可以為貧困地區實施專項貸款,為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和個人創業提供貸款等。其次,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開發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降低產品的價格,滿足客戶的需求,從而實現精準幫扶,提高精準扶貧的成效。
總之,在國家精準扶貧戰略下,金融機構推出普惠金融,可以為貧困地區弱勢群體提供資金幫助,然而在這些貧困地區中,還存在著貧困人群金融知識匱乏、信用缺失、文化素養較低等情況,導致普惠金融扶貧風險比較高,很難跨出最后一公里。數字普惠金融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通過大數據技術、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更好地宣傳和培訓金融知識,彌補貧困人群信用缺失,有針對性地制定金融產品,降低金融產品的成本,使其更符合貧困人群的要求。數字普惠金融的出現,為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提供了助力,為普惠金融的設施提供了可能,有效地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