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鋅
(江蘇省東臺市黃海原種場,江蘇 東臺 224200)
現代農業植物保護工作貫穿作物生長的全部過程,不但可以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而且能夠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增強土壤肥力、減少種植成本、保護生態環境,在獲悉病蟲信息的基礎上實時調整措施,最終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抓住現代農業發展機遇,促進國民經濟穩步增長。
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傳統的農業種植與植物保護態度應當轉變,只有轉變態度,確立植物保護觀念,現代農業保護工作才能有突破進展。針對這種情況,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是制定工作原則,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在日常的植物保護工作中,并結合農業發展實際,以市場為導向,制定合適的治理措施。二是轉變植物保護理念,植物保護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體現公共服務職能。相關部門應該致力于提升農業植物的質量和數量,分析防治病蟲害的方式,為植物保護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三是植物保護工作專業性強,所以對專業技術水平高的植物保護工作人員需求量大。轉變傳統態度的關鍵點之一就是重視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隊伍人才素質。轉變理念是基礎,只有應用新型植物保護理念,才能將理念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以后,農業生產發展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知識越發普及,大多數農民對種植方式有全新的認識,耕作水平大幅度提升。轉變耕作方式首先需要以輪作代替單一化種植,一片土地常年使用同一種種植方式,種植同一類植物,則害蟲數量會在短時間內暴增,抗逆性增強,治理難度大。輪作不但可以保持土壤肥力,而且可以降低單一蟲害,將簡單的食物鏈轉為復雜的食物網,構成平衡。其次,在完成種植工作之前,農業工作人員需要做好松土和晾曬的任務,打好種植基礎。最后是保證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在保證需求前提下減少肥料的使用,并避免使用農藥試劑,讓農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具有更好的抗蟲害功能。
病蟲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原因,害蟲導致的減產問題降低農民經濟收成,減少經濟效益。建立健全防治體系,實現信息共享是對病蟲害有效控制的重要舉措。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信息化平臺的數據共享性可以避免溝通不暢導致的防治不當問題。此外,相關人員還應當結合實際發展狀況,更新病蟲害防治理念與技術,創新舉措,用新型的高效防治措施替代傳統措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征集群眾意見,集思廣益,提升科學技術的應用速度。為了保證防治效果,可以采用加大宣傳的方式,在媒體平臺上宣傳防治新知識和技術,鼓勵農民使用新型防治手段,科普過程中也應當對污染防治、有機農業、耕作輪作、套種等農業知識與植物保護技術進行補充說明,最終實現提升宣傳科普效力,提升植物保護工作效率的目的。
農業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直接相關,提升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并保證植物保護工作順利進行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不但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成果,對提升群眾生產、生活質量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當重視農業生產中的植物保護工作,從增強保護意識到建立健全防治體系、改善耕作方式,最終實現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