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宇
(承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河北 承德 067000)
黃鱔是一種名貴的淡水魚類,營養價值很高,被許多消費者青睞。為保證市場對黃鱔的需求,人工養殖越來越多,在鱔魚養殖的同時結合蚯蚓的養殖,不僅為鱔魚成長提供了養分,還能夠及時處理鱔魚的排泄物,改善環境。
北方冷涼地區多在溫室內進行黃鱔養殖,一般按照2 m×3 m×0.6 m建造飼養池,在池內四周約高出池底部20 cm左右的位置設置防逃臂檐。池子底部可鋪粗砂,可多池串聯建設,在出水口安裝濾網。池內水深要至少保持24 cm,粗砂的厚度也需要達到10 cm左右,池內放一定數量的水草,保障鱔魚的呼吸。
多選擇體質健壯、體色鮮艷、規格大小比較統一、無外傷的苗種。規格設置在25~30 g/尾,投放密度為100尾/m2左右,按照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投放魚苗前應對水質進行檢測,包括氨氮及溶氧等,不確定水是否合適的時候,可以提前放入一些其他的魚進行試水。入池前需要用30~40 g/L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
在鱔魚的養殖中多以蚯蚓和蠅蛆等動物來作為鮮活餌料,也可投喂一些人工合成的餌料。一般鱔魚在入池3 d左右進行投餌馴化,馴化的時間為15 d,剛開始在傍晚投喂,后面逐漸提前到下午2:00~3:00左右,早晚兩次,每次投放的餌量為其體重的5%左右。在黃鱔的喂養中,要堅持定時定量的原則,投喂池中布置的水草起到營造安靜環境和保障鱔魚呼吸的作用。
黃鱔對于水質的要求比較嚴格,酸性土壤、酸性肥水、腐敗水質不適宜養殖黃鱔,做好水質的維護相當重要。鱔魚投到養池后,每10 d左右用一次生物制劑,第一次使用時要加倍,后面使用量減半。養魚池內的水要保持清潔,并定時更換。綜合調整養魚池內的酸堿度,比如可以在使用微生物制劑的前3~4 d,利用生石灰調節酸堿度,保證養魚池內環境平衡。不僅如此,藥經常巡游養魚池,觀察各個養魚池的水質、水溫情況,池水溫度控制在18~28℃之間為適宜,不應忽冷忽熱。
在鱔魚的養殖中,病害的防治尤為重要。在魚苗未投入之前,可以用生石灰5~10 mg/L對養魚池進行消毒,在消毒時要關緊養魚池閥門,將池水浸泡一段時間,達到藥浴防病的效果。如發現有魚得病,可使用0.7 mg/L的硫酸銅進行治療。
黃鱔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 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當前黃鱔養殖中不僅可以結合蚯蚓養殖,許多地區還需與蔬菜生產密切結合起來,通過生態循環的方式,將蚯蚓在養殖中的角色發揮出來,養魚池設計的網箱養殖黃鱔也變得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