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淑娟
(名山鎮人民政府,黑龍江 鶴崗 154241)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開篇明確指出,我國各省市和地區應全面響應政府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號召。這也預示著各地區需要努力發展經濟,加快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點便是發展農村經濟。我國自古便是農業大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農產品基本達到自給自足。在經歷了戰爭和改革之后,農村作為制度推行的主戰場,讓農業生產力和效率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在近十年的調查結果中顯示,我國目前農業人均生產總值已經有所下滑,二十一世紀初期,人口比重為55%的農村人口僅僅創造了占GDP總數11.26%的農業增加值,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已經跟不上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需要找到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原因,并根據其原因提出相應對策。
一般情況下,只靠農業發展,缺少旅游業或者是礦產資源的農村都有著經濟發展不足的情況,需要國家投入資金作為支持,雖然現在有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可以提供貸款,但是資金也并非是農村經濟落后的全部原因。
一部分村鎮缺少學校,很難培養出可以了解農村情況、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城市建設,有一部分農村人口進入到城市工作和學習,但是進入城市后再回到農村生活的青壯年數量有限,這也導致我國出現了農村僅剩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勞動力急劇流失,農業生產力的降低自然也導致了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除了資金不足和教育水平較低的原因之外,社會基本保障也是讓農村勞動力下降的重要因素。跟農村相比,城市的就業機會明顯高于農村,福利待遇和醫療保障等也更加吸引人,要改善農村經濟現狀,必然要從資金、教育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入手,減緩人才流失的同時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進而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
首先,資金投入是發展各行各業的基礎,農村也不例外,要改善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必然要提高農業財政撥款比率,亦或是從技術方面使農業的生產效率得到切實的改善。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加強包括農業機械、水利設施、電力網絡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都可以為農村打下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但在改革的同時也應當注意環境的保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其次,教育應當成為改變農村現狀和未來的基本方案,人才的需求在各地區都是一樣的,特別是經濟發展落后的農村,應當制定培養建設新農村人才的計劃。在開展教育的同時還需要提供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留住城市來任教的教師,二是減緩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只有建立健全農村醫療和保障體系,才能逐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讓經濟可以有向上發展的空間和余地。
綜上所述,由于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形成了較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同時因為缺乏資金也使得教育、基建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因此為了改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需要采取財政撥款、發展教育和健全保障制度的對策,使我國可以盡快的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