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尚,王 彥,石瀟洋,劉鑫羽,張娟娟
1.天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天津 301617;2.河北大學
2016 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將體醫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繼續推動體醫融合的健康管理模式[1]。體醫融合是體育與醫學的結合,體育提供技術手段,醫學提供思想方法,核心是以解決醫療問題、健康問題為導向進行科學運動。近年來,運動對健康的作用已被廣泛佐證,科學、規律的運動不僅對心血管系統作用顯著[2],而且能夠降低癌癥發病風險[3],對身心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均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4]。醫護群體作為國家健康促進的重要力量,可對體醫融合科學健身的開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醫護群體自身運動狀況及對病人的健康指導都亟待提高[5]。江洪[6]對482 名醫務人員運動現狀進行調查發現,86.7%的醫務人員每周鍛煉次數不足3 次,且均未接受過運動評估和指導,均為自行把握鍛煉內容和強度。高尚尚等[7]研究后發現,60%的醫護人員僅靠個人經驗對病人進行口頭指導,而有能力對病人進行運動指導的醫務人員僅占20%。鑒于此,本研究構建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以期使醫護人員自身運動和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更加科學、有效,最終實現效益最大化[8],使健康管理理念從“治病”向“治未病”轉變,推動大健康的發展[9]。
1.1 選擇咨詢專家 根據研究目的和性質,選擇體醫融合領域專家作為德爾菲法咨詢專家。專家納入標準:①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體育醫學分會擔任委員或委員以上職務,或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合作醫院從事體醫融合實踐的醫務人員;②碩士及以上學歷;③有積極性,愿意參與本研究;④對德爾菲法有一定了解。
1.2 形成專家咨詢問卷 根據前期文獻研究和專家訪談結果,初步擬定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包含4 個一級指標、13 個二級指標、55 個三級指標。經過課題組討論、修改,最終編制成專家咨詢問卷,包括說明、專家基本信息、擬篩選的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及專家指標判定依據4 部分,專家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為每個指標重要性程度進行評分,并設有專家修改意見欄,以便采集專家意見或建議。
1.3 進行專家咨詢 通過電子郵件和微信發放問卷,問卷返回時間為2 周。問卷回收后根據重要性均分>3.50 分、滿分率>0.20、變異系數<0.25[10]標準,并結合專家意見和小組討論結果,對指標進行綜合篩選,并在此基礎上附第1 輪分析結果、專家建議反饋內容,形成第2 輪專家咨詢問卷進行咨詢,要求專家再次對各指標進行重要性評分并提出修改意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采用問卷回收率反映專家積極程度,采用專家權威系數反映專家權威程度,采用肯德爾和諧系數(Kendall′s W)反映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結合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
2.1 咨詢專家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對16 名專家進行2 輪專家咨詢,專家主要來自國家體育總局、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專家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咨詢專家一般資料(n=16)
2.2 專家積極程度、權威程度、意見協調程度 2 輪專家咨詢問卷回收率分別為85.0%和94.1%;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865 和0.853,均>0.70;專家咨詢Kendall′s W 值 分 別 為0.372 和0.339,差 異 有 統 計 學 意義(P<0.01)。
2.3 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 經過2 輪專家咨詢,最終形成的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包括4 個一級指標、13 個二級指標、57 個三級指標,指標重要性得分、變異系數及權重見表2。

表2 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續表)
3.1 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與可靠性 本研究匯總了國內外科學健身、體醫融合等相關文獻,訪談收集了目前臨床體醫融合專家的最新意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2輪專家咨詢,得到了良好的正性反饋。16 名咨詢專家中,博士10 名,碩士6 名;正高級職稱9 名,副高級職稱4 名;博士生導師3 名,碩士生導師8 名;有10 年以上工作經歷者14 名,均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能力。2 輪專家咨詢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865 和0.853,均>0.70,說明專家權威程度較高[11];2 輪專家咨詢問卷的回收率均>70%;Kendall′s W 值分別為0.372 和0.339,均P<0.01,說明專家對指標的評分意見較一致,咨詢結果較可靠。可見,本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2 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特點
3.2.1 內容分析 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強調健身的安全、有效、可持續原則[1]。安全性指醫護群體在自身參與運動前或對病人進行運動指導前,需要經過全面評估,包括醫學評估和運動評估,在排除重大運動風險后,根據運動需求制定合理的運動處方。同時,在運動過程中隨時監測運動指標,遇到突發性運動風險時及時處理。有效性指運動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全面的部位和全部的健康要素。合適的運動強度對醫護群體非常重要,運動強度過大,很可能產生運動風險[12],強度過小則不能產生有效刺激,會導致運動無效。同時,科學健身需要鍛煉身體各部位,如腰腹、胸背、上下肢等,單一部位的運動會導致鍛煉不均衡,有些運動對某些臟器起作用,如游泳有助于心肺耐力調節,但對骨骼作用較小,因此運動需要包含全部運動要素,如心肺功能訓練、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等。可持續性原則是運動文化的體現[13],如何將運動長期堅持下去是健身遇到的最大難題,體醫融合背景下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強調運動形式和鍛煉伙伴的重要性,醫護群體在自己鍛煉時可通過組織院內健身操,在指導病人鍛煉時可通過組織相對熟悉且關系較好的病友一起鍛煉,以起到相互監督、相互鼓勵的作用,從而促進運動的長期堅持。
3.2.2 權重分析 一級指標中,科學健身行為所占權重最大,說明健身行為在醫護群體體醫融合科學健身素養中占重要作用。二級指標中,健身前行為和健身基本認知權重較大。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由健身行為反映,而基本認知對體醫融合運動具有一定影響。體醫融合背景下醫護群體應當把健身視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認識到正如每天需進食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素一樣,運動對生命健康也極其重要。江洪[6]研究表明,參與運動的醫護人員均未接受過運動評估,這種對運動的認知不僅不利于自身健康,而且不利于對病人進行科學的健康指導。體醫融合強調“治未病”,醫護群體對體醫融合下科學健身的認知水平有待加強,健身行為有待進步[14]。
3.3 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和展望 國內外有關醫護群體運動的研究多聚焦于每周運動頻率、時間、方式等[6,15],體醫融合背景下從健康角度出發的安全、有效、可持續性的運動研究較少,且強調運動要達到全部身體部位、全部運動要素和體質相關元素等的具體研究更少。本研究構建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有助于增強醫護群體自身體質,還能夠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有效引導病人科學健身。同時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加強醫護群體對病人運動指導內容和方法的針對性,而不僅局限于以往健康教育中的“適度運動”[7]。由于研究時間限制,目前尚未將該體系應用于實踐,在今后研究中,可嘗試編制基于體醫融合思想的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問卷,并開展大范圍調研,找出體醫融合背景下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的不足,針對性實施干預,實現從“治病”向“治未病”轉變。
本研究將體醫融合理念融入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中,有利于體醫融合理念進一步落實,不僅可以調查醫護群體科學健身素養水平,也可為規范化培訓提供參考。經過2 輪專家咨詢,專家積極程度、權威程度均較高,意見相對集中,咨詢結果可靠。不足之處為本研究為指標體系的初步構建,還需進一步對其進行信效度檢驗,驗證其適用性后加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