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蓓蕾,劉軍軍,羊 晨,王高玲
1.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223005;2.南京醫科大學鹽城臨床醫學院/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3.南京農業大學;4.南京中醫藥大學
慢性病遷延不愈且需長期用藥,已成為我國主要 的疾病經濟負擔和公共衛生問題。在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相對匱乏且無法滿足慢性病病人健康需求的情況下,病人自身需承擔大部分健康管理工作[1]。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在衛生保健專業人員協助下,病人通過自我管理的方式承擔部分預防性或治療性衛生保健活動任務[2],其作為一種新型疾病管理模式,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被應用廣泛。具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慢性病病人能夠抵御潛在的健康危險因素、減少衛生服務利用次數、提高健康相關生命質量,最終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最佳配置。本研究使用多目標決策的優選方法——密切值法并結合秩和比法對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異,以期為制定針對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措施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于2019 年8 月—2020 年1 月、2020 年7 月—2020 年8 月從連云港市、鹽城市、宿遷市各隨機抽取2 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自制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評價量表對其門診慢性病病人進行現狀調查。納入標準:年齡≥18 歲;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屬社區居住滿1 年;符合慢性病臨床診斷標準;具有較高的參與熱情且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具有一定認知和溝通能力。排除標準:合并多種慢性病或伴有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存在溝通障礙、精神障礙或言語表達不清晰。共調查630 例慢性病病人,其中2 例病人中途退出,最終有628 例慢性病病人完成調查。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的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評價量表進行現況調查,主要分為4 個部分。①疾病癥狀管理能力:共10 個條目,主要包括健康監測、遵從醫囑、主動治療、攜帶藥物、參加講座、定期體檢等內容。②情緒調適管理能力:共6 個條目,主要包括控制不良情緒、保持愉悅心情、對治療效果充滿信心、調節負面情緒等內容。③生活方式管理能力:共7個條目,主要包括飲食營養均衡、保證睡眠質量、保持規律作息、戒煙戒酒、適當運動等內容。④社會支持管理能力:共6 個條目,主要包括及時交流病情、配合醫生治療、交流經驗、尋求疏導等內容。每個條目選項分為5 個等級,按1~5 分計分,各維度能力具備率=該維度實際得分情況/該維度總分×100%。經檢驗,該量表信度系數為0.875,KMO 值為0.975,表明量表信效度良好。
1.2.2 質量控制 調查正式開始前對調查員進行調研目的、調研內容、關鍵事項、溝通技巧、敏感話題統一培訓;調查過程中,采用面對面形式發放問卷,針對調查對象無法理解或存在疑問的條目進行解釋,對填寫不清的內容及時核實、糾正;調查結束后,使用雙人平行錄入方式錄入數據,保證數據輸入的準確性。

2.1 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628 例慢性病病人中,心腦血管疾病病人166 例,其情緒調適管理能力具備率為69.88%;呼吸系統疾病病人32 例,其社會支持管理能力具備率為62.50%;消化性潰瘍病人58 例,其疾病癥狀管理能力具備率為74.14%;腎衰竭病人57 例,其疾病癥狀管理能力具備率為57.89%;糖尿病病人31 例,其疾病癥狀管理能力具備率為70.97%;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75 例,其情緒調適管理能力具備率為77.33%;肝硬化病人34 例,其疾病癥狀管理能力具備率為52.94%;惡性腫瘤病人39 例,其疾病癥狀管理能力具備率為58.97%;其他慢性病病人136 例,其情緒調適管理能力具備率為52.94%,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具備率 單位:%



表2 歸一化處理結果



表3 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2.5 結合秩和比法合理分檔 將不同病種慢性病的密切值由小到大排序,計算頻數、累積頻數、秩次及其對應的Probit,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Ci 分布情況及其對應的Probit
以Ci為因變量,以Probit 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可得Ci=?2.945+0.856 Probit(R=0.963,F=89.881,P<0.001),表明Ci與Probit 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將結果分為3 檔,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較好;糖尿病、消化性潰瘍、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衰竭、其他慢性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為中等;惡性腫瘤、肝硬化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見表5。方差齊性檢驗結果表明,各分檔方差齊(P=0.536),且分檔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3.550,P=0.006)。

表5 秩和比法分檔結果
密切值法作為一種計算簡便、結果簡明、分辨率高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將多指標區分為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后綜合考慮,提高了分析效能[7];其無須假定主觀參量,以內部指標作參比,使多目標決策過程更具客觀性[8];其充分利用原始數據,所得結果能夠準確反映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與理想水平差距。然而密切值法存在無法對評價對象進行優劣分檔的局限性且易受極端值影響,需結合其他評價方法彌補單一方法存在的缺陷。秩和比法對原始資料和指標選擇無特殊要求,可消除極端值干擾,適用于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評價。秩和比法能夠彌補密切值法無法分檔和易受極端值影響的不足,而密切值法能夠克服秩和比法因非參數轉化導致的信息缺失[9],因此本研究將密切值法和秩和比法相結合綜合評價不同種類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根據密切值法分析結果來看,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評價的優劣順序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消化性潰瘍>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衰竭>其他慢性病>惡性腫瘤>肝硬化。根據秩和比法分檔結果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較好;糖尿病、消化性潰瘍、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衰竭、其他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中等;惡性腫瘤、肝硬化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提示不同病種的慢性病因疾病發生、發展、轉歸、防治特點不同,導致其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差異,需采取針對性健康干預措施。
為提高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以下建議:①對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開展針對性的結構化健康教育。以不同病種慢性病病人實際需求為中心,改變知識灌輸的單一模式,強調形成健康生活行為的重要性[10]。家庭醫生應根據疾病特點制定針對性自我管理計劃,提高慢性病病人健康知識學習能力及自我保健意識。②積極利用電子健康技術助力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電子健康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健康干預技術,在提升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技能方面作用顯著[11]。對慢性病病人實施電子健康管理計劃時,應評估病人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對其提供個性化技術指導,并依據健康監測結果動態調整健康干預行為。③通過社會工作介入改變慢性病病人的認知模式和治療態度。社會工作介入需重點提供人文關懷與資源,幫助慢性病病人構建社會支持網絡,以獲得持續性的人際、資源支持。對于病情較為嚴重或情況特殊的病人,醫務社會工作者應采用個案工作的形式提高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效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