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梅,鄧麗妮,鄧介廷
1.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541001;2.河池市宜州區人民醫院
七葉皂苷鈉是從七葉樹干燥的種子中提取的三萜皂苷鈉鹽,具有抗炎、抗滲出、消腫及抗氧自由基的神經保護作用[1]。臨床主要用于腦出血、腦水腫、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術后肢體腫脹等治療[2]。該藥由于療效確切而被臨床廣泛使用,但其無法被胃腸道吸收,肌肉注射容易引起肌肉壞死,故只能通過靜脈給藥[3]。七葉皂苷鈉在靜脈給藥過程中引發不良反應的報道較多[4?6],臨 床 表 現 主 要 為 靜 脈 炎[4?8],其 中80%以 上 病 人在用藥后3~5 d 出現不同程度的血管條索狀改變、紅腫、疼痛,對藥物敏感者甚至當天即出現血管炎性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血管硬化。病人有時因靜脈炎不得不中斷用藥,等好轉后再繼續治療[9]。靜脈炎發生既增加了病人痛苦,延長了住院時間,加大了醫療開支,又增加了護理工作量[10]。因此,快速緩解病人因靜脈炎帶來的痛苦在護理治療中尤為重要。在治療靜脈炎方面已有熱敷、中西藥外敷及藥物封閉等手段[2,10?12],但目前尚未檢索到應用超聲理療治療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的報道。本研究嘗試將超聲理療應用于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治療中,探討其對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5 月在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使用生理鹽水500 mL+注射用七葉皂苷鈉15 mg 靜脈輸注致靜脈炎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選取上肢前臂靜脈進行靜脈輸注;②意識清楚,表達正常;③用7 號針頭一次穿刺;④液體輸注后,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評定標準[13],病人臨床癥狀和體征嚴重程度為1~3 度。排除標準:①有周圍血管病史;②有藥物過敏史。最終獲得使用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所致2 度靜脈炎的病人80 例,使用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所致3 度靜脈炎的病人4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 度靜脈炎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3 度靜脈炎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 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病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否、疾病種類、靜脈炎嚴重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每日接受2 次50%硫酸鎂濕敷干預,每次30 min。觀察組每日接受2 次超聲理療+50% 硫酸鎂濕敷干預,每次超聲理療15 min、50%硫酸鎂濕敷30 min。超聲理療:在病人疼痛、水腫、硬結及靜脈條索狀改變處皮膚涂抹超聲耦合劑,將超聲治療儀(ES?Z 日本)調至低強度、小劑量,頻率調至70~100 kHz,設置超聲理療時間為15 min。硫酸鎂濕敷:將50%硫酸鎂紗布濕敷在病人疼痛、水腫、硬結及靜脈條索狀改變處皮膚,30 min 后將紗布取下。
1.3 評價指標 ①靜脈炎嚴重程度:根據INS 評定標準評定病人治療3 d 后靜脈炎嚴重程度,0 度即病人未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1 度即病人出現局部疼痛和水腫等,病人的靜脈未出現條索狀改變,觸診未發現硬結;2 度即病人出現局部疼痛和水腫等癥狀,病人靜脈出現條索狀改變,觸診未發現硬結;3 度即病人出現局部疼痛和水腫等癥狀,靜脈出現條索狀改變,觸診發現硬結。②疼痛程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疼痛分級標準評定病人治療前及治療3 d 后靜脈炎處皮膚疼痛程度,0 級為無痛,Ⅰ級為輕度疼痛,Ⅱ級為中度疼痛,Ⅲ級為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以頻數及百分率(%)表示,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2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后靜脈炎嚴重程度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2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后靜脈炎嚴重程度平均秩次分別為33.19 和47.18,平均秩次差(d)為?13.99,兩組治療后靜脈炎嚴重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115,P=0.002)。見表1。

表1 兩組2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3 d 后靜脈炎嚴重程度比較 單位:例(%)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3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后靜脈炎嚴重程度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3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后靜脈炎嚴重程度平均秩次分別為15.65 和25.35,平均秩次差為?9.70,兩組治療后靜脈炎嚴重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854,P=0.004)。見表2。

表2 兩組3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3 d 后靜脈炎嚴重程度比較 單位:例(%)
2.3 觀察組和對照組2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2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前疼痛程度平均秩次分別為40.48 和40.53,平均秩次差為?0.05,兩組治療前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120,P=0.991)。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疼痛程度平均秩次分別為33.20 和47.80,平均秩次差為?14.60,兩組治療后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596,P<0.001)。見表3。

表3 兩組2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前及治療3 d 后疼痛程度比較 單位:例(%)
2.4 觀察組和對照組3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3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前疼痛程度平均秩次分別為21.90 和19.10,平均秩次差為2.80,兩組治療前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863,P=0.388)。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疼痛程度平均秩次分別為16.35 和24.65,平均秩次差為?8.30,兩組治療后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403,P=0.016)。見表4。

表4 兩組3 度靜脈炎病人治療前及治療3 d 后疼痛程度比較 單位:例(%)
超聲治療學是集聲學、醫學、電子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新興學科,具有醫學與工程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產、學、研、用結合的特點,是超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疾病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超聲治療學可分為理療和治療兩大類[14]。其中,超聲理療臨床應用較早,一般利用低強度、中小劑量、0.8~1.0 MHz 的超聲波(最新研究表明70~100 kHz 超聲波在某些方面也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對人體器官或系統進行刺激、調節,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是超聲波的機械效應、溫熱效應、空化效應、彌散效應和觸變效應等生物共同作用的結果[15]。
超聲波機械作用能夠加快組織細胞內物質運動,對機體產生微細按摩作用,引起細胞功能改變和生物體反應,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保護血管壁,增強細胞膜彌散過程,從而改善新陳代謝,提高組織再生能力。本研究在INS 評定標準基礎上制定超聲理療方案對病人進行治療,3 d 后觀察組2 度靜脈炎和3 度靜脈炎病人,靜脈炎嚴重程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超聲理療能有效治療靜脈炎所致的腫脹及血管條索狀改變。
致熱作用能夠升高組織分界面溫度,不僅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加強機體新陳代謝速率,還可以增強體內酶活性,降低肌肉和結締組織張力,緩解肌肉痙攣,降低感覺神經興奮性,從而減輕疼痛。超聲波能改變組織酸堿度、降低感覺神經興奮性、提高痛閾。本研究根據WHO 的疼痛分級標準評定病人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結果表明:治療3 d 后,觀察組2度靜脈炎和3 度靜脈炎病人,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超聲理療能有效減輕靜脈炎疼痛。
此外,彌散作用可以促進細胞膜兩側物質交換,加快組織代謝,改善組織營養。超聲波可以修復細胞和分子,使組織酸堿度向堿性方向發展,緩解炎癥局部酸中毒現象,使白細胞移動,促進血管生成和膠原蛋白合成,影響血流量,加快損傷愈合和修復,從而改善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癥狀。
靜脈炎是靜脈的一種無菌炎癥,常見原因有血管損傷、輸注高濃度藥物或刺激性藥物等,主要表現為血管條索狀改變、紅腫、疼痛。超聲理療是一種安全、有效、可以減輕疼痛、腫脹、軟化血管的無創治療方式,在靜脈炎治療、護理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雖有報道證明超聲理療對靜脈炎癥狀、體征有一定療效[16?19],但各研究者所用儀器、超聲強度、劑量、頻率、治療時間及評估指標不一,需進一步研究獲得最佳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