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晴,謝紅珍,韓 煒,朱文靜,李 敏,李 鳳,張 媛,張小青,王玉梅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廣東 510010
隨著科技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突顯,對獨居老人居家健康與安全監測管理已成為未來智慧養老服務發展方向[1?3]。智能手環、血壓監護儀、可穿戴防跌倒設備、定位拐杖等智能產品被逐漸應用[4],與這些相比,近年推出的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無須佩戴,不影響使用者生活,受到歡迎。該產品安裝于臥室床墊下,通過生物雷達自動監測老年人休息/臥床時的呼吸、心率和睡眠狀況等,后臺監測異常時自動報警。2019年,我院與地方民政局合作,啟動首個軍民共建“互聯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創新試點項目,為廣州市轄區內10 間干休所老年人免費安裝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醫院、干休所和公司通過監測數據協同為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發現一定問題,如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用戶使用率為60%,活躍用戶數僅43.77%,存在早期安裝意愿強,后期使用率欠佳的問題。為了解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影響因素,更好地促進此智慧養老服務項目的落實和發展,本研究對干休所人群進行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影響因素現況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廣州市轄區內10 間干休所中免費安裝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210 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因身體狀況不適宜接受調查和拒絕配合者。
1.2 調查工具 成立課題小組,成員包括護理學專業研究生、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院門診護士、醫院護理部主任、干休所護士。由研究生查閱智慧養老設備使用情況相關文獻[5?8]編制問卷初稿,經小組討論、修改后形成調查問卷終稿。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情況、自理能力等;②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如使用頻率[分為從未使用(除安裝當天外,自己使用次數為0 次)、偶爾使用(2次使用間隔時間≥1 個月)、經常使用(2 次使用間隔時間<1 個月,但不是每天使用)、每天使用]、繼續使用意愿、推薦他人使用意愿等;③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相關因素等;④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期間接受配套服務情況;⑤老年人對居家監測設備的功能需求。
1.3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前與干休所領導聯系,獲取所有工作人員知情配合。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統一指導語。干休所護士上門回訪時采用紙質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前向調查對象充分解釋調查目的,獲得知情同意。對于年齡較大、視力模糊或者不識字的老年人,采用提問的方式根據其回答如實填寫。共發放問卷230 份,回收有效問卷210 份,問卷有效率91.3%。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EpiData 3.1 軟件雙人錄入數據,剔除無效數據。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一般資料采用頻數、百分率(%)進行描述;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計算危險因素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區間(CI)等。以α=0.05 為檢驗水準。
2.1 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 從未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老年人為29 人(13.8%),偶爾使用的老年人為140 人(66.7%),經常使用的老年人為36 人(17.1%),每天使用的老年人為5 人(2.4%);愿意繼續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老年人為169 人(80.5%);愿意推薦他人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老年人為126 人(60.0%)。
2.2 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的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的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n=210) 單位:例
(續表)
2.3 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的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為因變量(從未使用=1,偶爾使用=2,經常使用=3,每天使用=4),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其中,數據查看方法了解程度中僅了解數據查看方法=1,了解數據查看方法和正常范圍=2,不了解=3)進行多元有序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的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2.4 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期間接受配套服 務情況(見表3)
表3 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期間接受配套服務情況(n=210)
2.5 老年人對居家監測設備的功能需求 在原有監測項目以外,使用者還希望獲得跌倒警報(145 人,占69.0%)、血 壓(132 人,占62.9%)、血 糖(131 人,占62.4%)等監測。
3.1 社區老年人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意愿較高,依從性有待提升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干休所老年人,具有較好的生活條件,平均年齡高于普通社區老年人[5],健康照顧需求較大,其均為自愿申請安裝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1 年后,80.5%的老年人表示愿意繼續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60.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推薦他人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且其對智慧養老設備有多元化的健康需求[5,9],除呼吸、心率和睡眠監測外,還希望獲得跌倒警報、血壓、血糖等健康監測。與以往研究結果[10]相比,本研究調查對象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認可度較高,繼續使用意愿較強。原因可能為: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期間,醫院和干休所協同提供了慢性病健康管理、電話/上門回訪、預警急救等一系列配套服務,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監測數據與醫療保障有機結合,真正滿足了老年人居家醫療、養老需求;同時老年人及其家屬感知其有助于家屬實時了解老年人健康情況,及時預警急救,減少悲劇發生。但調查也發現,老年人存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依從性較低的情況,經常使用或每天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老年人占19.5%,偶爾使用的老年人占66.7%,從未使用的老年人占13.8%。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等智慧養老設備推廣不僅需要良好的功能,更需要有效的管理。老年人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依從性受多重因素影響,為進一步提高使用率,分析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建議非常必要。
3.2 開展針對老年群體的教育指導是提高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依從性的重要措施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退化,老年人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老年人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使用情況更好,與王苑蓉等[7]研究結果一致。首次安裝設備時,工作人員會對設備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進行說明。但調查發現,僅有45 名老年人(21.4%)完全了解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功能,僅有79 名老年人(37.6%)了解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數據查看方法和正常范圍。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了解數據查看方法是老年人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情況的影響因素。除此之外,部分老年人對本品存在誤解,59 名老年人(28.1%)擔憂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輻射影響,48 名老年人(22.9%)認為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會影響睡眠。提示,老年人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認知不足,未完全掌握使用方法會影響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率。數據顯示,17.6%的老年人認為未接受過使用方法介紹,與實施健康宣教的實際情況不一致。說明單次教育指導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今后需考慮老年群體特性,反復多次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進行說明。在教育過程中,可盡量減少文字,利用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簡單易懂地展示操作過程。
3.3 家庭與社會支持對提高老年人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47.6%的老年人未使用智能手機,69.5%的老年人未使用過健康管理APP。健康管理APP 使用經歷是有益因素,老年人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使用需要家屬協助教導,家屬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認知態度會影響使用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72.9%的家屬支持老年人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17.6%的家屬會支持并督促老年人使用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周圍人對創新產品態度以及使用決策會對使用者的使用意愿產生一定影響[11]。與周圍人的溝通會增加老年人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增強使用意愿。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的教育指導過程要求家屬/陪護共同參與,對于認知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家屬/陪護需掌握使用方法。同時,政府各部門應加大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等智慧養老的宣傳[12],社區應定期組織健康科普和娛樂休閑活動[13],積極解決養老問題。
3.4 依托醫院雄厚的醫療資源,下沉優質服務是促進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使用的重要保障 我國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模式處于探索階段,存在政府、醫院、公司、社區、家庭各主體間協作欠缺,職責分工不明確等問題[14?15]。本研究以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為牽引構建政府、醫院、干休所、公司、家庭的“五位一體”聯動創新養老模式,各主體聯系緊密,溝通與協作加強,分工明確。其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依托醫院雄厚的醫療資源,延伸醫療服務保障半徑,將高質量的專業護理力量下沉到社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了更優質、專業的護理服務。本研究進一步調查顯示,老年人未來還希望醫院提供醫院定期巡診、專人慢性病健康管理、設備維護與管理等服務。可見,使用者對醫院有較高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醫院需承擔相應的職責,完善服務內容,如可對社區衛生機構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及技術指導,提高其專業素養;可定期組織醫護人員深入社區,開展坐診、上門巡診活動;可制定應急處理流程和風險防控機制,確保綠色救治通道的高效、暢通[16]。
智慧養老是居家養老的發展趨勢。本研究顯示,老年人對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儀等智慧養老設備繼續使用意愿強,但實際使用情況還有待提升。通過開展針對老年群體特點的健康教育,爭取家屬和其他社會支持,依托醫院雄厚的醫療資源,建立社區、醫院聯動的急救和疾病管理服務,能有效促進智慧養老服務項目的推廣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