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常說“犢牛是牧場的未來”,但在生產中,因其在飼養過程中不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使之得到的重視程度與泌乳?;虺赡概O啾热杂泻艽蟛罹?。在過去20 年里,我國牧場規?;潭戎饾u提高,大牧場不斷涌現,但每年從國外進口的奶牛數量不斷增加,近兩年的牛價始終高企不下,表明多年來國內多數牧場的牛群增長速度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后備牛飼養仍存在很多不足。雖然很多牧場目前十分重視活產率及犢牛存活率,但絕大多數牧場對數據的關注程度遠高于細節管理,形成了“重視結果管理,忽視過程管理”的怪象。從奶牛養殖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犢牛管理是系統工程,犢牛期只是奶牛生命周期中最初的、很短的一個階段,但卻是最脆弱也是對后續生產性能影響最大的階段之一!其健康狀況會受到奶牛干奶期、圍產期、甚至泌乳牛群的影響。當然,產圈管理、初乳管理、環境管理、營養管理、飼喂管理、健康管理以及牧場工作流程也是生產一線經常關注的影響因素。諸多影響因素的存在使犢牛健康管理變得十分復雜,有時在牧場內產生“以牛為本”和“以人為本”之間的管理矛盾,但二者之間并不沖突!
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曹志軍教授等創建的國際后備牛培育協作創新平臺根據國內大數據的統計分析,建立了相關的國家標準,推動了后備牛培育技術的發展。但就本人近幾年到訪的牧場或接到的咨詢來看,犢牛健康問題在集團化牧場和私人牧場一直廣為存在,且多為管理問題。因此,在接到《中國乳業》雜志社的邀請參與出版本期??螅译m然倍感壓力,但仍欣然接受,以期能夠為廣大奶牛養殖業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在籌備本??^程中,山東農業大學的王春璈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的王雅春教授和曹杰副教授、東北農業大學的張永根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董強教授、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齊亞銀教授、天津農學院的張學煒教授和田雨佳老師等專家、學者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并為本刊撰文;同時,還收到了大量一線同行的經驗介紹,豐富了本刊論文的來源與結構。因本刊篇幅所限,使部分作者的論文不能刊登,深表遺憾!另因編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所限,刊內仍不免存有瑕疵,希望讀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