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凈
文言文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教師要借助文言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讓他們從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往往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方式來完成,不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教師要促進“教”與“學”的融合,通過雙邊活動拓寬視野,促進他們對語言內涵的理解。
一、創設學習氛圍,促進文言理解
教師要創設濃厚的文言文學習氛圍,讓每面墻都能傳遞文化氣息。學校可以在教室走廊里貼上名人簡介、名人名言、名人事跡等,讓學生學習他們的經典語句,感受古人的智慧。學校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書籍,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
教師可以開展誦讀大賽、情景劇表演等活動,引導學生分享文言故事,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的活動能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調動他們學習文言知識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語言知識能力。教師可以帶領他們參觀名人故居等,為他們提供接觸文言文的機會,讓他們喜歡上文言文。
二、優選核心內容,感受傳統文化
教師要深度挖掘文言文的內在內容,讓學生在感知文言形式的同時,促進語感的積淀、探尋文言學習的方法,促進自身語言素養的提升。文言文內容距今時代久遠,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感的提升,讓學生懂得其中蘊含的道理。學生要讀順句子、把握停頓,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促進文言知識的積累、語感的提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拔高要求,可以讓學生逐句翻譯,促進他們對文章大意的理解。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言故事,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如在學習統編版五下《自相矛盾》一課內容時,教者可以讓學生初讀課文,合理劃分節奏,能結合上下文,猜測其中關鍵字的意思。教者提出問題:如果真用楚國人的矛去戳他的盾會發生什么?為什么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教者可以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說說自己明白了怎樣的道理。學生通過探索交流,能體會到實事求是、言行一致的道理。
三、多種方法結合,促進學力提升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內涵,感悟其中傳遞的情感。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對于一些難詞難句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教師可以采用串講的方式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讓他們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教師還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平等、開放的教學空間,讓他們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言文大意,能借助于插圖、上下文、文本注釋等方式解決學生疑惑、困難之處,讓他們在探索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如在學習統編版六上《伯牙鼓琴》一課內容時,教者讓學生品讀欣賞,思考:伯牙為何視鐘子期為知音?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作為“琴仙”的伯牙,會用琴聲表達他的見聞、思緒與情感,文中提到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請發揮你的想象,說說他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景物。
教師要運用任務教學法,驅動學生參與重點詞匯與文章大意的了解。為增進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查閱資料、與同學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分配任務,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較為簡單的任務,讓他們查閱歷史人物、了解寫作背景;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分配一些較難的任務,讓他們來解釋文章大意。教師要為每個學生匹配相應的學習任務,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總之,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文言知識的興趣,增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開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