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現象
在
網絡社交軟件中,人們發帖討論問題時,后面往往有一堆人跟帖,或發表意見,或不著邊際地閑扯。“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被稱為“吃瓜群眾”。人們頻頻以“吃瓜群眾”自稱或互稱,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
一根根網線編織成巨大的網,串聯起各平臺與社會各群體的討論話題,“吃瓜群眾”們在屏幕終端,緊盯著互聯網上的風吹草動。哪里有“瓜”,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
有人批判“吃瓜群眾”,認為他們就像魯迅筆下麻木的“看客”,讓社會氛圍變得冷漠殘酷,認為許多人并不在意“瓜”是真是假,只在意“瓜”夠不夠甜,夠不夠大,這變相助推了謠言的產生和發酵。
但也有人認可“吃瓜群眾”的存在,認為“八卦”本身就是人類的本能,可以讓人們得到放松,在吃瓜的過程中反觀自己,提升自己。他們認為,關注就是力量,圍觀可以改變世界。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拒絕吃瓜
段段:“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有人把一頭牛拴在道路旁,路過的人順手把牛牽走,村里的人卻被懷疑為偷牛的人。這多像如今的一些“吃瓜群眾”,明明與事件無關,卻因為跟風“吃瓜”而被牽扯其中。人類喜歡“八卦”的天性讓他們對于“吃瓜”這件事有種天生的敏銳度,所以管閑事的人也變得更多。在這個人人關注、人人點評的時代,常常容易“吃瓜”誤傷。
葉謙盛:心理學上有種效應叫“旁觀者效應”,是指如果個體被要求完成某個任務,其責任感就會增強,會對事件做出積極反應,但隨著圍觀群眾的增加,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將會降低。當人們沉溺于“吃瓜”之樂時,會忽略他人的求救信號,弱勢者因此被困在“吃瓜群眾”圍成的壁壘之內。正如伏爾泰所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吃瓜群眾”變多,“吃瓜”之風盛行,也是社會責任心和同情心普遍減少的一種具體表現吧。
海莉:互聯網時代讓我們知曉各種各樣的新鮮事,但由于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被模糊,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保障。成為“吃瓜群眾”最大的壞處就是會因為不斷追求外界信息的刺激,沒時間靜下來思考,更沒時間審視自我。因為他們最擅長的是觀察、評價別人,而不是客觀認識自我。所以與其做一個向外打探的“吃瓜群眾”,我更愿意觀照內心,做自己的第一熱評人。
支持吃瓜
俞安婷:那些“瓜”,那些人生,或許離你很遠,或許就在你身邊。我認為在爆炸性的新聞事件里獲得旁觀者的角度,是一個學會辯證看事物的機會。我們要做的是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盼盼:魯迅先生說得沒錯,但先生所說的會讓社會氛圍變得冷漠的“看客”是那種見死不救、冷漠旁觀的人。所謂“吃瓜群眾”,我認為是娛樂化的。“吃瓜群眾”旁觀的事件一般不具有明顯能看出對錯、能夠立即且直接地施行幫助的特性。我們都說“讓子彈飛一會兒”,實際上“吃瓜群眾”旁觀而不發言就是這種效果。所謂“關注就是力量”,即使不發表意見,但巨大的曝光量與關注度會讓有關部門重視,讓真相更快浮出水面。
御齋:我覺得當“吃瓜群眾”挺好的。當“吃瓜群眾”吃“網絡瓜”時,往往能挖出更多的信息和內幕,一個“瓜”越吃越大,可以讓一些社會問題顯現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和改正它們。而且“吃瓜群眾”如果只是單純“吃瓜”,并不會對事件產生影響,比起所謂的“水軍”和“噴子”,“吃瓜群眾”并不會帶偏輿論和風氣,也不會激化矛盾。當然,如果“吃瓜群眾”面對的“瓜”是現實中需要幫助的人時,挺身而出才是真正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