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穎
(南昌航空大學,江西 南昌 330063)
贛南采茶戲中的胡琴伴奏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主要包括正弦伴奏和反弦伴奏,而正、反弦伴奏需要用到兩把不同定弦的勾筒進行配合伴奏,在贛南采茶唱腔中起著跟腔和加花的作用 。正弦伴奏主要通過在旋律上與采茶戲唱腔保持統一節奏發揮其跟腔的作用;而反弦則是在唱腔表演中將裝飾音和過渡音加入伴奏音樂中,完成對唱腔音樂的加花,進而在正弦跟腔的基礎上豐滿唱腔音樂的情緒狀態。胡琴作為弓弦類樂器,其單調的旋律音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伴奏音樂的較單一。然而通過正反弦的相互配合,為音樂旋律線條增加了豐富度的同時,增添了音樂的層次感,進而發揮了為唱腔增色的作用。
胡琴伴奏在采茶戲唱腔中的應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過門音樂,過門音樂不僅提高了采茶戲演唱中的流暢度,還促使采茶戲獨特音樂風格的形成。采茶戲唱腔音樂中的過門音樂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引導過門、銜接過門以及結尾過門。下面就對三類過門音樂在唱腔音樂的作用一一簡要分析:
首先是引導過門。引導過門一般出現在前奏部分,是戲曲演員發聲前進行的胡琴演奏,其伴奏旋律一般源于后續唱腔的旋律音調基礎。在采茶戲演唱中,引導過門能夠幫助演員迅速找到演唱的音調和腔調,同時也起到了為演員醞釀情緒和渲染氣氛的準備作用。
其次是銜接過門。銜接過門能夠對唱腔表演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主要出現在唱腔演員停頓的地方,使表演者能順利地過渡到下一階段或是下一句的唱腔上,有效規避了音樂停頓的裂痕。銜接過門的伴奏時間較短,在延續唱調的同時迅速地過渡到下一階段的唱調旋律上,不僅增強了唱腔表演的連貫性,還加強了對演繹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刻畫,增強了采茶戲表演的舞臺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唱腔表演的感染力 。
最后是結尾過門。毫無疑問,結尾過門通常出現在采茶戲結束的時候,對唱腔表演的結束進行收尾。結尾過門相對來說也較簡短,通常以兩三節數的形式呈現,在唱腔音樂的最后音節上出現,提醒觀眾表演進入尾聲,以推動觀眾和演員的情緒達到高潮,也有效避免了音樂突然停止的尷尬。
贛南采茶戲的傳統伴奏主要有“托、保、襯、墊、裹”五種形式,其中“托、保、襯、”主要體現的是胡琴伴奏在唱腔表演者中托腔保調的作用,而“墊、裹”主要強調的是伴奏發揮情緒烘托的作用。
“托”指的是伴奏對唱腔起到的襯托作用,琴師通過與演唱者在速度、節奏和強度上保持一致以穩定戲曲板式,并在情緒上保持同一基調來達到渲染氣氛的目的。
“保”是在托腔的基礎上,幫助演唱者穩定和掌握住唱腔的調式調性、音高音準以及情緒表達,呈現了伴奏在唱腔中保調的作用。同時,當唱腔旋律進入變調和變速時,通過伴奏來引導演員抓住唱腔旋律的走向,避免演唱時出現跑調走音和節奏混亂的現象。
“襯”是由“托”演變而來的,在“托”的伴奏手法上,增加了對伴奏節奏的細微改變,使得伴奏音樂與唱腔相融合的同時,又產生些微對比,進而增添了音樂的層次感。
上節提到,伴奏形式中的“墊”和“裹”在采茶戲中發揮著情緒烘托的作用。而前文提到的銜接過門其實就是“墊”的一種形式,通過用伴奏音樂補位于樂句、音節的間隙來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增加表演的連貫性和流暢度。“裹”與“墊”的伴奏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通過伴奏來達到橫向包腔的效果,讓演唱者有停頓休息的時間,并突出唱調的情緒來感染觀眾。
贛南采茶戲唱腔和胡琴伴奏是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的,但唱腔在音樂種類變化的影響下不斷更新變化時,伴奏為迎合新的音樂形式也在不斷變化伴奏手法和伴奏樂器,如目前的胡琴伴奏已由原來的單一胡琴定調和定弦變為兩把胡琴的正反弦定調和定弦,由此創制了新的采茶戲唱腔形式。采茶戲唱腔在原有曲牌音調和結構上做出合理的調整,加入反調部分,形成了感情基調相異的新腔。例如贛南采茶戲中的《數板》與《反數板》、《長歌》與《反長歌》等都是在正反弦的伴奏形式下創制出的新唱腔形式。此外,在音區方面的變化也使得正反調下形成的新唱腔音層關系也得到了提升,并增加了音層的豐富度 。
胡琴伴奏由于手法和技巧的不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伴奏板式,而各不相同的伴奏板式促進了唱腔音樂風格的多樣化。如贛南采茶戲唱腔中的“本調”唱腔就是在音樂板式下創新而出的新唱腔。由于贛南采茶戲傳統唱腔中,多應用敘事性的曲調,所以具有敘述風格的平板多得到運用。此外,因為快板和慢板這兩種伴奏板式在相互配合下有助于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經常應用在采茶戲唱腔音樂中,由此也豐富了唱腔風格。其中,快板主要用來加快唱腔的節奏,在唱腔音樂達到情節高潮和緊張之處時,加入快板以增加音樂的戲劇張力,推動情節的發展,使得觀眾在濃烈的氣氛感染下與表演者達到情感共鳴;慢板除了能夠優化音樂旋律,還能通過在伴奏音樂中進行加花,將裝飾音和過度音融入唱腔旋律,使得采茶戲唱腔更加婉轉動聽。然而,僅通過平板、快板和慢板還不能將唱腔音樂的風格完全發揮出來,因此,在前三者的基礎上產生了不少新的伴奏板式,如連板、導板以及苦板等。不同的伴奏板式在唱腔音樂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與此同時,唱腔音樂風格也在不同伴奏板式的影響下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音樂風格形式,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支撐。
贛南采茶戲唱腔能夠長久流傳并不斷得到創新,離不開胡琴技師和唱腔表演者的默契配合。在演唱者起腔和演唱時,琴師要及時進行相應的伴奏,這既考驗琴師的反應度又需要技師對表演曲目的熟悉度,才能使他們在伴奏時靈活地根據現場表演情況改變伴奏手法和伴奏板式,因此胡琴技師對采茶戲唱腔風格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琴師在采茶戲唱腔風格發展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琴師對過門音樂曲牌的選擇,據了解,在表演伴奏時,該選擇何種過門音樂曲牌是由琴師根據現場演唱的音樂走向來決定的,這就說明不同琴師的不同選擇會促成不同的伴奏音樂,進而造成唱腔音樂在風格上的差異化 。盡管并非所有的曲牌的選擇都是最合適的,但在琴師的差異選擇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風格特色,那些配合度高的音樂成品也被記錄流傳下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唱腔風格的發展。
二是即興伴奏。琴師為唱腔表演伴奏時,很多時候琴師都需要依據劇情走向、演員音色等特征來即興創作與之相匹配的旋律音符。采茶戲唱腔的發展推動了胡琴伴奏的發展,隨之琴師在伴奏中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出更多的伴奏方式,進一步促成了伴奏板式的多樣性,以及豐富了唱腔曲牌的種類。琴師在已有戲曲音樂的基礎上,創作出豐富多彩的曲牌和伴奏技巧,在充盈采茶戲劇目的音樂樣式之余,形成了特殊的唱腔音樂風格。
贛南采茶戲在各種伴奏樂器的影響下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唱腔風格特點,其中胡琴伴奏尤為重要,是推動采茶戲唱腔 風格多樣化形成的關鍵所在。在胡琴伴奏的影響下,采茶戲唱腔可以依據節奏、速度及音調等特點分為燈腔、茶腔、路腔、雜腔四大類。
燈腔主要包括民間花燈、茶籃燈、馬燈以及花鼓中的所有唱段,這些唱段音調獨特、節奏感強,演唱時營造出的氛圍歡快活躍,除了一般由胡琴進行伴奏通常還會加入嗩吶或鑼鼓伴奏。
茶腔是在繼承三角班的唱腔風格基礎上產生的一類唱腔,演唱時的曲調有時婉轉悠揚、親切恬美,有時粗獷豪邁、熱情奔放,能夠演繹出不同情感基調,同時也極富客家特色。
路腔源于湖南路調,后經不斷融匯演化,逐漸成為客家音樂的一部分,其多在劇目的特殊場景應用,多由戲中人物急匆匆地趕路時所唱,形成的氣氛十分歡快、詼諧有趣。
雜調相較于以上三類數目和來源都較復雜,其唱腔風格也各具特色,是燈腔、茶腔、路腔之外的統稱。
綜上所述,胡琴伴奏形成的各式各樣的伴奏音樂和伴奏板式,帶動了采茶戲唱腔風格上的不斷創新,而在唱腔風格的不斷發展中,伴奏技巧和伴奏板式又進一步呈現出新的類型,由此,贛南采茶戲中胡琴伴奏和唱腔之間產生了雙向互動式的作用和影響。而胡琴伴奏對唱腔風格的單向作用和影響可以歸納為:胡琴伴奏通過正反弦的伴奏形式創新了唱腔風格,形成了新的曲牌類型;胡琴伴奏板式的創新促進了唱腔板式的創新,使伴奏板式和唱腔板式更加多樣化;胡琴技師的伴奏技巧和即興創作,豐富了唱腔風格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