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甘肅省民勤縣紅崖山水庫管理處,甘肅民勤733308)
紅崖山水庫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重興鎮境內,石羊河最末端,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旅游、養殖和生態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庫,是亞洲第一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1958 年開始建設,經過一期、二期、擴建加固、除險加固及加高擴建,水庫設計總庫容 1.48 億 m3,有效庫容 9 030 萬 m3,調洪庫容2 503 萬m3,水域面積25 km2。水庫樞紐主要由大壩、溢洪道、泄洪閘及輸水洞等構成。工程等別為Ⅱ等大型,最大壩高17.1 m,總壩長7.29 km。
紅崖山水庫主要承擔紅崖山灌區13 個鄉(鎮)、2 個國營農林場農田及生態經濟林草的灌溉任務,同時肩負著每年向青土湖輸送3 180 萬m3生態水量的任務。自20 世紀50 年代末建成至今,為確保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上游來水含沙量大,導致水庫淤積嚴重,極大地降低了水庫的調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下游紅崖山灌區生活、生產及生態用水需求,嚴重制約了灌區經濟的發展。
為了使石羊河流入縣境內有限的地表水發揮出最大效益,充分發揮水庫對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的地表水的調節作用,極大緩解紅崖山灌區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供需矛盾,2014 年紅崖山水庫加高擴建工程被列入國務院確定的“十三五”期間全國172 個重點節水供水水利工程之一,同時也是2016 年開工建設的全國8 個重點水利工程之一。2016 年開工建設,2018 年底完成全部建設內容。通過對庫區清淤、大壩加高,結合風沙治理增大水庫總庫容與調蓄供水量,以增加石羊河下游青土湖生態補水及保障紅崖山灌區灌溉用水,促進青土湖地下水位回升,為其恢復生態環境創造條件。同時,對水庫樞紐溢洪道、輸水洞及泄洪閘等泄洪輸水建筑物改擴建,提高運行能力及安全可靠度,并對庫區以南浸沒區防護處理。2020 年紅崖山水庫加高擴建工程通過甘肅省水利廳組織的驗收。
紅崖山水庫是民勤30 萬人民的生命線,提升水庫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是實現民勤經濟跨越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需求。建設紅崖山水庫信息化管理系統是實現紅崖山水庫開發與管理現代化的關鍵措施和必由之路。在水庫的防汛、工程管理以及水資源調度工作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是管理好水庫、治理好水庫的重要基礎,通過精準測報,科學分析,可大大提高水庫的運行水平。
紅崖山水庫自建設以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水量的合理分配,給中下游工農業生產及國民經濟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效益,水庫信息化綜合管理系統的實施將進一步提高水庫了解出入庫水量情況的準確性,適時采取相應的措施為水量分配、充分利用水資源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紅崖山水庫庫區及流域范圍較大,以往主要利用人工對水庫庫區內的重點位置進行巡視和觀測,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各項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差。紅崖山水庫綜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實施將實現水庫庫區內關鍵位置、主要進出路口、水庫大壩位移、滲流量和大壩浸潤線等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實時監控,能夠及時將現場的視頻監控信息發送回監控中心,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分析、及時處理,從而進一步提升水庫的現代化安全管理能力。
紅崖山水庫綜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是夯實水庫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是整合已有的系統資源,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技術標準不斷更新、提高,對源于不同時期、不同部門的數據資源提出了更高的數據整合、數據共享、數據交換的要求。為了解決不同時期、不同數據庫平臺的自動化系統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必須進行總體規劃,提供數據源統一、數據共享的整體技術設計,使信息化系統發揮出更大的功效。
紅崖山水庫水域面積大,大壩長,建筑物多,要實現精細化管理、網格化管理,僅憑人工管理難度極大,只有全面建立信息化平臺,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遠程監控,才能確保管理不留死角,隱患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將一切不利因素消滅在萌芽階段,防止水庫帶病運行,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水利技術支撐。
紅崖山水庫綜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要求硬件設施配套完善,而且要有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的技術團隊,二者缺一不可。目前經過紅崖山水庫的加高擴建,水庫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雛形業已形成,各項硬件設施已配套,但后續管理必須強力跟進。一是人員培訓工作刻不容緩。二是各項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必須進一步完善。三是信息處理必須及時、科學、精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系統運行正常,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水利工程管理的現代化,以水利行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為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