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云
(紅河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我國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規劃了短期和中期的藍圖,標志著即將富起來的中華民族在黨的領導下,開始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強國之路。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大學生作為強國的一代,不僅應該深入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內容,還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確定職業目標,把所學專業和國家所需的強國人才的需要相結合,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的重大問題。“堅持把服是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之一,高校思政課負有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培養人才的使命,探討如何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事關強國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課堂進行初步的探討,求教于同仁,拋磚引玉,以期為國家的人才培養,高校的育才工作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的方法論,是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優化,達到教學目標和最佳教學效果的對策方略,“從實際出發”是教學策略選擇的原則,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關鍵[2]。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通過對學生學習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是制定教學策略的首要。
為了解學生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情況,2020年11月17、18、20日,筆者在學生人數分別為98、99、99人的三個教學班中,設計以下問卷進行調查:
1.你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嗎?(不了解的同學可以跳過第2、第3個問題)
2.你是通過什么渠道來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
3.你了解到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網站或APP是什么?
4.如果要學習和研究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你最喜歡的方式是什么?
以上4個問題的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針對第一個問題,三個班參與調查的同學分別為98、99、98人,共計295人,其中對十九屆五中全會不了解的分別為21人、35人、29人,共計85人,占28.81%;有所了解的分別為75人、62人、67人,共計204人,占69.15%;非常清楚的每個班都分別為2人,共計6人,占0.47%。非常清楚的同學經詢問后,均表示只是有所了解,并不是非常清楚,所以第一個問題調查的實際結果應為:在參與調查的295名同學中,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完全不了解的同學共計85人,占28.81%;有所了解的同學共計210人,占71.19%。
第2個問題 你是通過什么渠道來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的?

圖2 三個班同學對問題二的回答情況
針對第二個問題,三個班參與調查的同學分別為81人、73人、71人,共計225人,其中通過會議對十九屆五中全會進行了解的分別為12人、20人、20人,共計85人,占37.78%;通過課堂了解的分別為28人、29人、32人,共計89人,占39.56%;通過網絡了解的分別為74人、61人、66人,共計201人,占89.33%;通過交流了解的分別為19人、19人、17人,共計55人,占24.44%;除以上渠道外,通過學校、社會宣傳,閱讀相關資料等其它方式了解的分別為15人、15人、18人,共計48人,占21.33%。

圖3 三個班同學對問題三的回答情況
針對第三個問題,3個班參與調查的學生學習和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網站或APP分別除代表性的三張截圖上可看到的抖音、百度、學習強國、新聞報刊、云南共青團-青年大學習、愛奇藝、微博、騰訊視頻、新浪網、人民日報、易班、嗶哩嗶哩、夸克、瀏覽器、共產黨員網外,還有中國共青團、學習通、央視影音、央視新聞、慕課、知乎、今日頭條、西部網、光明網、中國法院網等。

圖4 三個班同學對問題四的回答情況
針對第四個問題,3個班參與調查的同學分別為98人、98人、98人,共計294人,其中喜歡通過專題講座來進行學習的分別為38人、32人、39人,共計109人,占37.07%;喜歡通過會議傳達來進行學習的分別為5人、6人、7人,共計18人,占6.12%;喜歡通過融入思政課教學來進行學習的分別為17人、16人、9人,共計42人,占14.29%;喜歡通過課堂主題發言或交流討論進行學習的分別為3人、5人、10人,共計18人,占6.12%;喜歡通過撰寫學習體會和相關研究文章來進行學習的分別為4人、4人、2人,共計10人,占3.4%;喜歡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分別為19人、22人、22人,共計63人,占21.43%;此外,還有選擇其它方式的分別為12人、13人、9人,共計34人,占11.56%。經過詢問,發現選擇“其它”的同學并不能提出自己所喜歡的學習方式,只是表示對其余6種學習方式都不太喜歡。
從參與調查的人數和專業來看,在人數分別為98人、99人、99人的三個大教學班中,除1位同學因系統問題沒有顯示參與外,所有同學都參與了問卷調查,占比99.66%,調查人數覆蓋面較廣;從參與問卷調查同學的專業來看,此次調查涉及文、理、藝術、體育類大部分專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反映出三個問題:
第一,對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學習有待加強。從第一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可知,在參與調查的295名同學中,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完全不了解的同學占28.81%;有所了解的同學占71.19%,非常清楚的同學一個也沒有;再從有所了解的225位同學的信息獲取渠道來看,為了直觀,把第二題問卷調查的結果,根據占比的多少,從高到低如表1所示。

表1 十九屆五中全會學生學習渠道統計表
從表格可以看出,對十九屆五中全會有所了解的同學,其信息獲得的渠道近90%的同學都是通過網絡的形式,其次有近40%的同學通過課堂和會議的形式,最后還有近25%的同學是通過交流,學校、社會宣傳,閱讀相關資料等形式來獲得信息。雖然網絡獲取十九屆五中全會的信息非常方便,但如果缺少老師的引導和分析解讀,學生的學習的效果通常并不會很好。從第一、第二個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可看出,目前學生對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學習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深入。
第二,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獲取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網站或APP五花八門,有待老師進一步引導。通過第三個問題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學生學習和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網站有和大學生關系非常密切的云南共青團-青年大學習、中國共青團;有學習性質的學習通、易班、慕課、夸克;有時政性很強的學習強國、人民日報、今日頭條、共產黨員網;有傳媒性質的央視新聞、新聞報刊、央視影音;有搜索引擎百度、瀏覽器、知乎;有綜合性較強的新浪網、光明網;有娛樂性質的抖音、愛奇藝、騰訊視頻、嗶哩嗶哩;有地區或專業性較強的西部網、中國法院網;還有個人網頁微博等等,非常的繁雜。在教學中,老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強國、人民日報、今日頭條、共產黨員網等時政性較強的網站或APP來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內容,告訴學生從這些渠道獲得的信息會相對系統和深入,尤其是學習強國,有關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理論和實踐文章不僅很多,而且都是來自全國各省的優秀文章,老師可以向學生積極宣傳和大力推薦。
第三,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多樣化,老師的選擇性較大。為了分析方便,先把第四題“如果要學習和研究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你最喜歡的方式是什么?”問卷調查的結果,根據學生由高到低的喜歡程度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十九屆五中全會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統計表
從表格可看出,對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學習和研究,專題講座、社會實踐、融入思政課教學、課堂主題發言或交流討論、撰寫學習體會和相關研究文章都有學生選擇,其中選擇率最高的是專題講座,其次是社會實踐,還有一部分同學喜歡融入思政課教學,少數同學喜歡課堂主題發言或交流討論、撰寫學習體會和相關研究文章的方式。
根據實際調查結果,結合思政課教學策略探索的前期成果,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可嘗試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能不能幫助他解決實際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政課教師在準備關于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專題講座時,可以嘗試結合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來進行設計。
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首要是講清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內容,重點是說明為了達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我國最近五年和十五年國家對人才有哪些需求;其次是結合任教班級學生的生源地、家庭背景、專業情況、個人特長等設計各種職業目標,在對各種社會發展所需職業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進行選擇,重點是闡明選擇原因;最后是答疑解惑,回答學生的提問,重點是講清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的意義。
以上教學策略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思政課“必須能夠指導學生當下和未來的社會、人生及其具體的生活實踐”的教育理念[4]。為了實踐這一教學理念,思政課教師必須做好全面和充分的課前準備,一是要在認真學習和研究《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我國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需求情況;二是要力求全面的了解任課班級學生的專業、特長、家庭背景等情況,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不同專業學生“量身打造”專屬思政課的思政+專業分眾化教學模式為借鑒[5],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眾化講解;三是深入思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的意義,并結合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分門別類的進行指導。除了教學準備,老師課后還要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之后再進行進一步的講解和引導,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采取專題講座、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來講授十九屆五中全會外,還可以通過課堂主題發言或交流討論、課后撰寫學習體會和相關研究文章、課外社會實踐等教學活動來增強教學效果。
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主題發言或交流討論時,教師首先要預先設計好發言的主題和交流討論的問題,主題和問題的設計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為標準,主題和問題確定后至少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做好準備;其次,在主題發言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智能手機、多媒體等向學生多角度呈現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明確“互聯網+”時代,教師已經從“權威者”轉變為“主導者”,要注意把學生從教學的“客體”轉變為“主體”[6],采用教師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發言和討論內容進行升華和引導;最后,教師要根據學生所交流的內容進行全面和深入的總結,總結要具有引領性和啟發性,讓學生能進一步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
在布置學生課后撰寫學習體會和相關研究文章時,教師首先要確定寫作目標,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學習研究與學生當下的生活實踐和未來的職業規劃聯系起來;其次,教師要把明確的寫作要求告知學生,可嘗試采用寬松自由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標題自擬,文體自定,字數自定等,要嚴令學生不得套作,不得抄襲;最后,教師要從學生作業中挑選出優秀文章在班上進行學習交流,教師要認真講評,引導有寫作和研究才能的同學進一步發展,從事與寫作相關的工作或準備研究生考試。
社會實踐是思政課教學的中心環節。河海大學的張靜老師通過研究后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以實踐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實現課程觀重建,并基于這種課程觀,重構教學過程,適當選用教學手段、方式和方法。”[4]教師可在對當地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未來的發展,嘗試設計與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社會實踐題目和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開始社會實踐之前,教師必須明確社會實踐的目的和要求,其中社會實踐的最終成果呈現形式最為關鍵,它決定了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和方向,教師必須清楚地告知學生后才能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社會實踐進展情況,還要不忘初心,緊緊圍繞目標,避免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跑偏方向;社會實踐結束后,教師要及時、有效地組織學生展示社會實踐的成果,各小組進行交流匯報,老師要做點評和總結。
以上教學活動,建議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參加,達到通過學習研究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培養國家所需要的強國人才的教學目標。
課后反饋和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反饋是教學反思的基礎,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學進步,獲得良好的教學反饋,二者互相聯系,相輔相成。
課后反饋是教師了解教學效果,解決教學問題的首要。教師首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通過問卷、交談等形式了解選用不同方式進行學習研究的學生群體的學習效果,之后在學生反饋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反思。關于對教學反饋的反思,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教學在宣傳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中如何融會貫通,教會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如何指導學生獲得發展性素質?第二,教學是否指導學生進行了實踐?對學生實踐的指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經驗和教訓是什么?在教學反饋反思的基礎上,老師可以對既有的教學方案重新確定、選擇和設計,制定更優的教學策略,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反思環節,教師除了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教學過程的得失,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反思,總結學習活動中的得失。因而,教學反思,應包括兩個環節,一是教師教的反思;二是學生學的反思[7]。只有這兩個環節都做好了,教師才能做到教學相長,不僅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提高,還在人才培養方面更上了一層樓,可見教學反思兩個環節的意義重大,不管是教的反思,還是學的反思,教師都要特別關注,力求完善,為將來的教學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總之,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高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條件、學習資源都有所差異,教師只有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在全面、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選擇課堂教學策略來加強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才會取得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