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長良,劉 巍,趙江飛,魯云霞,李 莉,尹曉麗,金紅英
(昆明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將在校內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用于臨床,以此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1-2]。實習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實習規模并相對穩定、為學生實習和社會實踐提供機會的重要場所。假肢矯形工程是一門醫工結合、研究運用工程技術手段提高殘障人士生活質量的生物醫學工程分支學科,是工程技術與康復醫學相互滲透形成的新興交叉學科[3]。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掌握工程專業技能與輔助技術、從事假肢矯形器及輔具的適配與研發及服務的營銷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該專業是一門應用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實習基地的選擇對該專業學生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至關重要。通過實習,學生才能將假肢矯形器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并將學校學習和崗位工作對接,對學生的學習、就業、擇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4]。昆明醫科大學康復學院假肢矯形工程專業于2018年第一屆招生,學生人數28名,首批學生即將結束在校學習,進入臨床實習崗位工作,該專業對學生的實習基地實行雙向選擇,由學生自主選擇有意向的實習單位后再根據各個單位選擇人數進行合理調整,因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和分析了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學生對實習基地的選擇意向及選擇原因等相關因素,以便于合理安排實習工作,同時對實習基地建設和學生就業提供指導依據。
1.1研究對象 2020年7-10月選取昆明醫科大學康復學院28名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大三”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1.2.1調查問卷 在查閱文獻及結合專業實際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生源地及家庭經濟情況等基本資料,以及對實踐基地的了解來源、了解程度、選擇意向、選擇原因、在實習基地希望能提升的能力、未來5年規劃等方面,共12個條目。
1.2.2調查方法 集中在班級微信群中向被調查學生講解調查目的及意義,說明填寫方法及要求,通過問卷星形成線上問卷,發送至班級群由學生填寫后從問卷星中導出調查數據。共發放調查問卷28份,收回有效問卷28份,有效率為100%。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1基本情況 28名學生中男6名(21.4%),女22名(78.6%);年齡小于20歲4名(14.3%),20~22歲22名(78.6%),>22歲2名(7.1%);學生家庭經濟年收入小于5 000元者2名(7.1%),5 000~<10 000元者6名(21.4%),10 000~<30 000元者15名(53.6%),≥30 000元者5名(17.9%);所有學生均為云南籍。
2.2對實習基地的了解情況 利用網絡途徑獲悉實習基地情況的學生占大多數,僅有7.1%的學生去過實習基地見習或因別的原因實際到過實習單位。42.9%的學生表示對實習基地已有較多了解,而53.6%的學生表示一般了解,僅3.6%的學生對實習基地的情況表示完全不了解,見表1。

表1 對實習基地的了解情況(n=28)
2.3選擇實習基地的地域分布 考慮留在云南省內實習的學生人數最多,占39.3%(11/28),其次是成都[28.6%(8/28)]。對北京、廣州一線發達城市選擇的人數相對較少,分別占3.6%(1/28)、10.7%(3/28),其他地區有重慶[7.1%(2/28)]、武漢[7.1%(2/28)]、鄭州[3.6%(1/28)]。
2.4選擇實習基地的原因 大部分學生考慮實習單位是否離家近[42.9%(12/28)],其次是在該實習基地實習可對就業有所幫助[21.4%(6/28)],另外有17.9%(5/28)的學生想要促進自身能力發展,14.3%(4/28)的學生考慮在該實習單位實習可開闊視野,28名學生中1名學生是因為在醫院有親友關系而選擇該實習基地。
2.5未來5年規劃 28名學生中6名學生表達有考研升學意愿,3名學生想考取公務員等事業編制崗位,19名學生計劃5年內先考慮進入醫院工作,之后根據工作情況再考慮是否深造;28名學生中想從事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相關工作者26名,工作意愿與專業相關度達92.9%;另外1名學生想從事中學教師職業,1名學生表示暫無明確想法。
假肢矯形工程是一門醫工結合、多學科交叉的新興邊緣學科,利用工程學的技術及方法為患者服務,是康復醫療服務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5]。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大約有0.5%的人群需要假肢矯形器的服務,假肢矯形器師與殘疾人的比例為1∶100[6],我國現在14億人口,大約需要75 000名假肢矯形器師,云南省有4 700萬人口,大約需要2 350名假肢矯形器師。而云南省內現僅有3家公立及30家私立的假肢矯形服務機構,機構中僅有少數人員接受過專業的中專、大專學歷教育,其中獲得假肢矯形器師資質認證的專業人員不足50名[7]。中國境內目前設置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的??茖W校3所,本科學校也不足10所[8],每年經系統培養的該專業人才不到300名,全國注冊假肢矯形器師不到500名。由此可見,我國現有假肢矯形專業人才極其匱乏[9]。
昆明醫科大學在其附屬醫院10余年的假肢矯形器臨床服務基礎上為解決專業人才稀缺問題進一步為云南省及周邊地區提供高水平的假肢矯形器服務,依托于康復學院開設了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假肢矯形工程是一門技術性學科,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10]。根據昆明醫科大學康復學院假肢矯形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本科學生“大四”即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學生需在指定的9所實踐教學基地中選擇最有意向的實習單位,在其中的假肢矯形部門完成崗位實習。因此,本研究可了解學生實習意愿,有助于其較好地完成實習分配工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選擇在云南省內實習的學生人數最多,可能的原因為昆明醫科大學作為一所云南地區辦學歷史悠久的重點醫學高等院校,在云南省內衛生行業具有極高的聲譽和名望,因此,本土生源的畢業生大部分均愿意留在當地實習并就業,而假肢矯形工程專業100%為云南省生源,學生也更傾向于選擇云南省內實習基地,本研究大部分學生是考慮實習單位是否離家近而做出的選擇。由于9家實習基地中云南省內僅有2家,而其中11名學生選擇云南省,必然出現沖突的情況,因此,一方面考慮增加對省內及周邊鄰近地區實習基地的建設;另一方面應多做學生的思想工作,鼓勵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學生到省外實習,既可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也能增加畢業后的就業機會,減少省內就業競爭[11]。
實習基地作為醫學類學生專業實踐的重要平臺,其帶教師資、教學水平和其他軟硬件設施等均會對實習學生產生直接影響[12-13]。因此,讓學生在選擇實習基地前對其進行多方位了解,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做出科學、有效的選擇是十分必要的[14]。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實習基地的了解多來源于網絡查詢,由于網絡信息繁雜,且假肢矯形部門一般屬于醫院康復科室下屬部門,其網絡信息不夠完整、精確,可能導致學生對各實習基地的情況認識不足,不能做出合適的選擇。因此,該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增加對國內假肢矯形行業發展情況的介紹,包括對各實習醫院的假肢矯形部門的業務范圍、制作技術、工作人員及發展歷史與現狀等進行詳細的講解,以幫助學生產生更清晰的認知,從而能選擇到自己更滿意的實習單位[15-16]。
綜上所述,昆明醫科大學康復學院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學生普遍存在對實習基地了解不足,并且對實習醫院地域選擇局限的問題,學院及系部應加強對該專業學生的實習指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實習基地對個人臨床實踐及就業的重要性??筛鶕狙芯拷Y果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做好實習前準備,對學生的實習安排進行合理分配,對提高該專業學生臨床實習的質量與效果,以及未來的就業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