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中,唐剛健,伍業雄,柴晟,蔣杰,鄧章榮,車小喬,徐仕杰,林家穎
[桂林市中醫醫院骨一科(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廣西桂林 541002]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常見的膝關節運動損傷疾病.在美國,交叉韌帶損傷患者每年超12 萬人,手術費用近10 億美元,男女發病率相當,在籃球、足球、曲棍球等戶外劇烈運動中發病率較高,且損傷有一定季節性[1],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存在肌肉萎縮、二次損傷、膝關節提前退化導致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及軟骨損傷加重的風險[2-4]。因此,如何更好地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最大限度地恢復膝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等,越來越受到運動醫學專家的關注。
前交叉韌帶損傷常見的治療方式為自體腘繩肌腱(hamstring tendon,HT)重建前交叉韌帶,但自體HT重建前交叉韌帶仍然存在一些風險,如:隱神經髕下支的損傷使區域皮膚感覺減弱,在內側副韌帶損傷的情況下重建會導致術后前交叉韌帶翻修、小腿內旋無力等。最近有研究[5-7]發現,自體HT移植還可能導致小腿肌疝的形成。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腓骨長肌腱(peroneus longus tendon,PLT)同樣可以作為前交叉韌帶重建移植物,本研究將兩種移植物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進行對比研究?,F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桂林市中醫醫院2017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6 例,女30 例,20 例行自體PLT 重建前交叉韌帶(PLT 組),36 例行HT 重建前交叉韌帶(HT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受傷時間及合并半月板損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療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①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明確且需行關節鏡下重建者;②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或合并內側副韌帶、半月板損傷及軟骨損傷但無需特殊手術處理者;③無明顯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膝關節手術史者;②患肢力線不良者;③雙側前交叉韌帶斷裂者;④合并后交叉韌帶損傷者;⑤合并PLT損傷,不能利用PLT重建前交叉韌帶者;⑥膝關節有開放性傷口或感染者;⑦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傳染病等不宜行手術治療者。
1.2.1 HT 組同側HT 制備:在膝關節線以遠約4.0 cm 和脛骨結節內側3.0 cm 處做一長約4.0 cm 的縱行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顯露鵝足止點,沿脛骨近端分離軟組織后找到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并用專用取腱器沿肌腱近端推進取出全長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刮除肌肉,將兩肌腱等長折疊成4股,直徑約8 mm,編制縫合兩端,固定于牽張器上常規預張開15 min,返折端連接EndoButton懸吊鋼板作為替代前交叉韌帶的移植物。測量移植長度和直徑后置于0.9%氯化鈉溶液中備用。
1.2.2 PLT 組同側PLT 制備:外踝后上方做一長約3.0 cm 的縱行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直角彎鉗分離并游離PLT,縫合固定肌腱后于遠端切斷PLT,用取腱器自遠端向近端取出肌腱后刮除肌肉,將取出的肌腱對折,直徑約8 mm,返折端連接EndoButton懸吊鋼板,編織縫合兩端后置于預張機上同樣拉力牽張15 min。測量長度和直徑后置于0.9%氯化鈉溶液中備用。
屈曲膝關節90°,采用低位前內入路做股骨隧道,確認股骨隧道中心位置,右膝于10 半點方向,左膝于1點半方向,位置確定后屈曲膝關節至120°鉆入導針,再用與制備肌腱直徑相應的鉆頭擴大股骨隧道。前內側入路置入脛骨導向器,將脛骨導向器與脛骨平臺角度調整為50°,隧道中心位于前交叉韌帶脛骨附著處,開口位于鵝足近側約1.0 cm和脛骨結節內側1.5 cm處,打入導針,用大小適宜的鉆頭擴大脛骨隧道。將制備的移植肌腱通過脛骨隧道牽拉至關節內并通過股骨隧道,最后翻轉袢鋼板進行股骨側固定。在牽引移植肌腱脛骨端的情況下,屈伸活動膝關節25 次,用25 mm 長的可吸收聚乳酸羥基磷灰石螺釘固定。
術后2 周內指導患者行踝泵運動和直腿抬高練習,在膝關節可調節支具輔助下進行主動和被動膝關節活動度訓練,從開始的扶拐下地活動逐漸增加屈膝角度,兩周達90°(行半月板縫合者于術后1 個月下地負重),術后2~4 周逐漸增加屈膝角度,術后4 周達120°,術后3個月可在佩戴護膝的情況下慢跑,術后6個月恢復正常體育活動。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前、術后6和12個月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IKDC)評分、Lysholm 評分和Tegner評分。
選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Lysholm評分、IKDC評分和Tegner評分分別與術后6和12個月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6和12個月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各時點IKDC 評分、Lysholm 評分、Tegner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knee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knee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core,±s)
注:1)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與術后6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IKDC評分Lysholm評分Tegner評分組別術后12個月6.55±0.611)2)6.40±0.501)2)0.97 0.334 HT組(n=36)PLT組(n=20)t值P值術前52.02±3.69 51.45±3.44 0.57 0.568術后6個月91.22±1.581)91.60±1.601)-0.85 0.399術后12個月91.36±1.221)2)91.85±1.131)2)-1.46 0.148術前51.80±2.10 51.30±2.84 0.75 0.452術后6個月91.41±1.481)91.65±1.561)0.55 0.582術后12個月91.81±1.321)2)91.80±1.281)2)0.01 0.988術前1.94±0.62 2.15±0.36-1.33 0.187術后6個月6.41±0.551)6.25±0.631)1.02 0.312
HT 組手術時間和手術切口長度均較PLT 組長,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手術口切長度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inci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手術口切長度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inci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HT組(n=36)手術切口長度/cm 4.03±0.17手術時間/min 61.22±1.33 PLT組(n=20)t值P值2.03±0.13 43.97 0.000 51.55±1.50 24.85 0.000
患者男,31 歲。扭傷致右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1年余,診斷為右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行關節鏡下PLT前交叉韌帶重建。見圖1~3。

圖1 關節鏡下PLT前交叉韌帶重建Fig.1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ith PLT

圖2 PLT取腱過程及切口情況Fig.2 PLT extraction process and incision situation

圖3 術后影像學檢查Fig.3 Postoperative imaging examination
交叉韌帶重建是治療交叉韌帶損傷常用的治療方式,根據移植物不同可分為自體肌腱、同種異體肌腱和人工肌腱。目前的研究更多傾向于自體肌腱的移植,根據取腱部位不同又分為骨-髕腱-骨移植、HT移植、股四頭肌肌腱移植等[8]。有研究[9]發現,早在1992年將近有90%的患者采用骨-髕腱-骨移植重建交叉韌帶,最近幾年HT 移植越來越受歡迎,有超過50%的患者首選HT移植重建交叉韌帶,其次為骨-髕腱-骨移植,而股四頭肌肌腱移植是從2014年才開始逐漸流行。也有學者[10-11]通過PLT 移植重建交叉韌帶,術后膝關節功能獲得了較好的療效,該學者認為PLT是較適宜的肌腱移植物。
前交叉韌帶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脛骨前移,交叉韌帶重建主要是恢復膝關節的穩定性,改善膝關節功能。眾所周知,HT 移植重建交叉韌帶能夠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使患者重新回歸運動。有研究[11]表明,PLT 重建交叉韌帶術后2年隨訪膝關節IKDC 評分、Lysholm 評分、Tegner 評分、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評分和足踝功能障礙指數(foot and ankle disability index,FADI)等,均有明顯改善,膝關節連續跳躍活動較好。有學者[12]將HT 重建交叉韌帶和PLT 重建交叉韌帶對比發現,術后IKDC 評分、KT1000 測量、軸移試驗、視覺模擬評分、AOF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術后24 個月未發現明顯的踝部并發癥,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還發現,兩組間術前、術后6和12個月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采用兩種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膝關節功能無差異。
筆者在臨床觀察中發現,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連同縫匠肌肌腱脛骨止點在鵝足內側,稍寬泛,表面筋膜組織多較難分離,取腱時不易辨認,且膝關節內側還有內側副韌帶,初學者不能一次性完全取出,在使用取腱器取腱時,還可能存在損傷內側副韌帶的風險。而PLT起自外踝后上方,向下近垂直走行,經過外踝后溝,在踝下轉向前下走行,經骰骨跖面的腓骨長肌腱溝,向前內方走行,最終止于內側楔骨足底外側面及第1、2 跖骨基底部。因此,在外踝尖上2.0 cm 的外踝后溝容易觸及,且此處無重要血管神經,暴露更加方便,取腱更加快捷。PEARSALL等[13]研究發現,PLT平均斷裂載荷為2 483 N,最大剛度為244 N/mm,而重建前交叉韌帶移植物所需生物力學強度為1 700~2 900 N,說明PLT 完全符合重建前交叉韌帶移植物的標準。筆者在取腱時發現,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長約8.0~10.0 cm,PLT 長約21.0~25.0 cm,兩者間長度差異較大。筆者認為,在肌腱編織過程中半腱肌、股薄肌直徑和長度不一,調整后編織時間較長,縫線更多,編織好的肌腱強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影響,同時存在縫線刺激周圍組織的風險,而PLT大小均勻,對折編織即可,編織時間和所需縫線相對較少,編織好的肌腱力量均衡、強度更優,縫線對于周圍組織的刺激更少。RHATOMY等[14]研究發現,踝關節外翻強度為(65.87±7.63)N、踝關節跖屈肌力為(150.64±11.67)N,與健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且供區FADI評分為(99.71±0.57)分,AOFAS評分為(98.71±3.03)分,充分表明PLT重建前交叉韌帶不會影響供區功能。此外有學者[15]通過MRI發現,PLT重建前交叉韌帶后,被切除的PLT 還可以不同程度的再生。筆者在隨訪中發現,部分HT 組患者會出現術口周圍皮膚麻木的情況,但PLT組沒有此類情況發生,筆者認為,這與隱神經髕下支損傷有關。因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分離暴露比較困難,筆者會適當延長手術切口,以便更好地暴露肌腱,此時取腱時間和感染風險都會隨之增加,而PLT易觸及,僅利用微小切口即可暴露,取腱更加快捷。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術后功能相同的情況下,PLT組用時更短、切口更小、供區并發癥更少,在合并膝關節軟組織擦傷時,筆者更傾向于使用PLT重建交叉韌帶。但PLT重建交叉韌帶仍存在不足,術后少數患者存在愈合遲緩的情況,考慮與軟組織覆蓋較少、血供相應減少或深筋膜未縫合、縫合不牢固及損傷神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