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雙減”背景下,多數學校嚴格遵照語文一周八節,數學一周五節,英語一周五節,科學一周三節,加上體育、音樂、美術、書法、道德與法治、藝術與審美、勞動教育、信息技術,一周近30節課。這符合國家對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要求,但問題出現了:數學、語文、英語課時量嚴重縮水,教師抱怨時間不夠用。
教師爭先恐后地早讀、午讀。我常常聽教師抱怨,這部分習題沒有講,那一頁資料也沒來得及做,尤其是現在有課后延時服務后,教師讓學生利用延時時間寫作業,但參加社團的學生,參加籃球隊、足球隊、啦啦操隊的學生,只能在放學后完成作業。學優生在課堂上已經將知識吸收,課下自覺練習足以起到鞏固與提升作用;學困生在課堂沒吸收,課下作業再應付,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師從各自學科出發,都希望學生多學些自己學科相對應的內容,多做些練習題,幫助知識鞏固與拔高提升。這個初心是好的,但也過于片面。對學生來說,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文化課是基礎,但不是唯一。若學生能得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們教育的成功,若學生在學校教育給的選項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不也是更好的選擇嗎?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生終身發展考慮,給學生多一些選擇,讓他們的未來多一些可能性。
“教六年,想一生。”香山小學劉校長的這句話,常常縈繞在我耳邊。教師不應該將眼光淹沒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瑣碎中,而要挺直身板、踮起腳尖、眺望遠方,也應該思考:“教育是什么?我們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當我們想清楚了這些,有了大方向引導,就不會走錯路,也不會迷茫。
當我再想起學生這也沒寫,那也沒做時,我會思考:我有其他辦法讓學生在課堂外也能達成練習效果嗎?我有什么辦法讓課堂更高效,讓學生課下練習更精煉呢?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答案,也并非無解,我們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