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慧
摘 要: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背景下,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的過程中,國家建設與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文章基于人工智能的吉林省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的必要性,結合實踐分析策略,從優化實踐學習環境、培養教師團隊、加強專業學科建設等方面給出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分析
0 ? 引言
當前,人工智能的突破式發展構建了工程教育的新局面,并由此推動了“新工科”的出現。圍繞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信息工程、機械控制、傳感器、自動化、計算機、生命科學、電子工程、納米材料等各個專業領域,如何實現創新人才的全面培養,成為當前我國“新工科”建設的重要研究課題。
1 ? 基于人工智能的吉林省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將人工智能作為未來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1]。這一決策讓為我國未來產業的發揮職能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高等院校的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綜合國內外學術界的觀點,人工智能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目前,全世界關于人工智能研究工作正處在爆炸式增長期,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例如人工智能在靜態圖像識別方面的進展突飛猛進,這使得計算機視覺未來可能會朝著視頻識別的方向發展。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學習海量的人類大數據,并具備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視頻識別、交通預測、情感分析等技能,而這種技術對于行業的突破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不斷應用,人工智能已不再局限于模擬人的行為結果,而拓展到“泛智能”應用。由此可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人的能力也需要不斷提升,而創新能力則是人不斷發展最為關鍵的素養。基于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國高校教育結合產業升級轉型的需要建設新工科,并積極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從吉林省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情況來看,其中存在的頂尖人才鴻溝、師資力量薄弱、教育體系不足等問題,讓人工智能教育現狀與預期之間始終存在較大的落差,這也讓人工智能發展背景下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變得必要而迫切。因此,應針對新工科創新教育研究和人工智能結合的關鍵點,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工科”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態度、技能和知識,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提供參考。
2 基于人工智能的吉林省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
2.1 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優化實踐學習環境
2.1.1 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加強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基本要求。高校應結合豐富的企業資源,構建項目式、研討式、輔導式等多元教學組織模式,將企業中大量項目引入課堂,由學生自行處理并完成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同時,高校還應吸引企業的專業人員以導師的身份參與授課、實驗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等環節,并選擇優秀學生參與到企業的研發中心,通過真實的產業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
2.1.2 加強校園創新創業學習空間的建設
在人工智能與新工科融合過程中,高校通過建設校園創新創業學習空間,有效整合學校、行業、企業的優質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學科和科研實踐平臺,實現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創造能力的全面培養。在實踐中,高校應夯實教育基礎,完善創新創業學習空間的設施,利用學習空間,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探索,設計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和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積極組織實驗實訓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讓學生在開放的空間內創新創業[2]。
2.1.3 立足學生主體,打造新工科實踐平臺
在專業教學中,高校應積極搭建實踐平臺,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全面培養。例如,在信息技術的專業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單片機技術、嵌入式技術、機器人技術、物聯網技術、無線傳感網絡技術等不同的方向,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并設計分類教學、因材施教,組織學生展開針對性實踐。在實踐中采用啟發式、探索式、研討式教學手段,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注重融會貫通,同時利用實訓平臺,引導學生”做中學”提升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2.2 根據“人工智能+ 新工科”要求培養教師團隊
2.2.1 培養和選拔高素質教學團隊
高素質的教育團隊是人工智能時代新工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基礎。當前,高校應堅持引進與培養并行的原則,進一步挖掘現有師資隊伍的潛力,結合專業的設置,引導教師實現轉型,并參與到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通過全職引進、在職培養、出國深造、學術交流等形式支持和鼓勵中青年骨干教師不斷拓展“新工科”視野和工程背景;采取特殊人才“一人一議”、優秀人才低職高聘等多種通道,吸引知識淵博、工程經歷豐富、教學水平高、綜合素質好的“新工科”人才,尤其要重視吸引企業、行業中的專業人員,以補充教師隊伍,打造一支具有“大學教師+工程師”雙重身份的“新工科”師資隊伍[3]。
2.2.2 搭建教育實踐平臺,探索教師帶動學生創新模式
在“人工智能+新工科”的教育模式中,不僅學生需要創新培養,教師也面臨著創新實踐的困境。高校應利用項目教學等方式,組織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實踐,利用教師帶學生共同創新的方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高校在新工科專業建設中,應著眼高質量發展需求,立項建設項目學科專業體系,建立項目庫,采用項目管理,實行項目建設獎勵機制,結合項目完成情況對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2.2.3 根據“人工智能+ 新工科”要求完善教師培訓體系
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應進一步完善教師培訓體系,為教師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在教師培訓中,高校一方面要沿用傳統模式,結合新工科教育需要展開系統化培訓,確保教師的發展與時俱進,滿足學生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需要;另一方面高校還應該充分利用數據驅動,構建智慧培養體系,借助技術獲取教育過程中的數據,依據精確的數據對問題精準定位,使評價由經驗主義走向數據支持,及時發現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優化調整,確保教師隊伍的建設契合新工科人才創新發展要求[4]。
2.3 加強專業學科建設,打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圍繞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加強學科設計和研究中心的建設。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學科設計和研究中心,激勵、支持新工科專業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組織創新創業實踐,并展開跨學科分析,探究總結創新成果產生的環境和條件,構建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而促進創新創業實證知識的傳播以及相應模式的構建,強化創業教育的學科地位
(2)把握高校教育優勢,建設特色化的專業學科。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新工科”的發展更具有時代感,“新工科”專業主要以科技為主,且實用性更強,例如大數據和計算機在各行各業的深度參與,讓新工科的人才培養應該更加強調實踐性。隨著國家教育部公布了“新工科”專業名單,高校在專業建設上也應該做出調整。而新工科高校也應深入分析自身教育資源,把握時代發展方向,推動專業建設與發展。
3 ? 結語
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成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標準和尺度。吉林省新工科高校應抓住時代的機遇,將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深入地融入“新工科”建設行動中,將創新創業思維、態度、技能和知識融入教育項目和課程中,積極培養既具有工程技術基礎又具有領導力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探索人才創新培養新模式,以全面支持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侯麗華,李含,谷開慧.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及科技創新體系的探究[J].產業科技創新,2020(33):24-25.
[2]洪慧.人工智能背景下G省本科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會計,2020(21):13-15.
[3]郭文忠,于元隆.高校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福州大學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0(3):63-66,72.
[4]岳書丹.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工科教育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智庫時代,2020(6):228-229.
(編輯 姚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