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SPOC混合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與效果,優化了學習考核與評價系統,提升了相關專業的辦學水平與層次。但該教學模式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如應提升團隊協作的效率與質量,以及素質拓展模塊的時代性及趣味性等。文章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闡述了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信息化;外貿崗位;職業能力
1 ? 教學設計與實施
1.1 ?基于外貿崗位工作流程的課程整體設計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以國際貿易業務工作崗位要求構建課程體系。根據國家標準《國際貿易業務的職業分類與資質管理GB/T 28158—2011》的總體目標要求,以國際貿易業務員、跟單員、單證員,以及國際貿易師、單證師等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按崗位工作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要求整合知識體系與技能模塊。以“進出口外貿業務流程為主線”序化知識,將學習內容分為交易前準備(Prepare)、商品報價(Offer)、交易磋商(Negotiate)、合同擬定(Sign)、合同履行(Do)等項目,然后再次往復,形成一個“PONSD”循環。教學過程實行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相配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一體化教學。
1.2 ?教學內容設計
本課程教學內容選取自課程的前三個項目,即項目一交易準備,包括進行國際市場調研與尋找國外客戶兩個子任務;項目二商品報價,包括認識國際貿易術語及報價核算兩個子任務;項目三交易磋商,包括詢盤、發盤、還盤、接受等任務。三大項目按照一筆完整可持續化的外貿業務前后銜接、逐層遞進,符合學習特點與規律。
1.3 ?信息化教學資源及手段運用
本課程的教學環境包括多媒體智慧教室、“互聯網+”國際貿易實訓中心。在線教學資源有自建中國大學MOOC平臺(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自建超星泛雅教學平臺(校級在線開放課程立項)、POCIB外貿操作平臺、Simtrade外貿操作平臺以及“蘇南外貿人”微信公眾平臺。通過這些教學環境與資源,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進行自學、自評及拓展,教師能夠線上指導與測評,從而真正實現無時、無地學習與教學。
1.4 ?教學實施過程
本課程教學過程分為教師的教學任務與學生的操作任務兩條流程線,實施基于外貿工作崗位的“任務驅動”教學,依據課前、課中、課后順序安排任務。以項目“詢盤與發盤”為例,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任務發布與領取、任務評價與討論、新任務發布與領取、任務分析與理解、任務引導與操作、任務評價與修改、任務總結與提升、任務升華與拓展8個步驟。
2 ? 教學效果
2.1 ?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與效果
教學模式的選擇,要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還要能有效促進職業素養的養成。下面通過5個方面的測評以判斷本課程教學效果:(1)課程知識的掌握。(2)信息處理能力的提高。(3)獨立學習能力的掌握。(4)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把握。(5)交流與協作能力的提升,如表1所示。
2.2 ?優化了學習考核與評價系統
本課程采用學生、教師、平臺大數據共同評價的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學習環節的表現得出綜合成績,如表2所示。
(1)課前導學(30%):課程教學平臺根據學生對資料學習情況自動給分(20%);教師微課視頻觀看頻率、提交任務的時限及態度打分(10%)。(2)課內學習(50%):根據學生課堂討論發言、課前任務修改情況、高階任務操作以及POCIB平臺人工老師對函電情況的評定,量化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3)課后拓展(20%):教師評分依據是課后拓展任務的交流互動、素質拓展總結等內容。
2.3 ?提升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辦學水平與層次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首要核心課程。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水平與所在專業的發展密切相關。近幾年,在專業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先后獲得省級重點專業群(現代紡織貿易專業群)的引領與核心專業、校級品牌專業、省級骨干專業的認可。
3 特色與創新
3.1 ?執行“流程+任務”操作,利用外貿職業崗位任務序化課程任務
“流程”是指以“進出口外貿業務流程為主線”序化知識,將學習內容分為交易準備(Prepare)、商品報價(Offer)、交易磋商(Negotiate)、合同擬定(Sign)、合同履行(Do)等項目,然后再次往復,形成一個“PONSD”循環,如圖1所示。
“任務”是指將“流程”所涉及的五大項目分解為若干子任務,每項任務的學習均以“任務驅動”模式展開,以學生操作訓練為主。
3.2 ?開展“雙核心+雙平臺”教學,構建融產于教的職業課程
“雙核心”是指以人文素養的培養為核心,以及以操作技能的鍛煉為核心的培養機制建設。在堅持“產教融合、崗位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現有基礎上,按照國家職業標準,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特色、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教學內容[1]。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素養、品德,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雙平臺”是指,打造“國際貿易實務”超星泛雅及中國大學MOOC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以及通過打造POCIB外貿從業技能平臺和Simtrade外貿實習平臺,提升學生外貿操作技能以及創新創業素質。
3.3 ?實施“比賽+證書”訓練,強化外貿職業崗位工作作風
本課程通過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訓練各項外貿技能及職業素養。同時,所參加的“POCIB”及單一窗口比賽所得技能證書,可作為學生專業技能證書,從而實現“比賽+證書”相結合。
3.3.1 ?學生參加外貿技能大賽以提高學習積極性
本課程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學賽結合、提升素養”的學習模式,通過比賽,提升了學生英語表達、團隊協作等職業崗位素養如圖2所示。
(1)以賽促學。學生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須通過參加各種技能比賽,如POCIB全國大學生外貿從業能力大賽、單一窗口技能操作大賽等,反思和總結所學的欠缺之處,加強薄弱環節的訓練,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升核心競爭能力,以達到“以賽促學”的效果[2]。
(2)以賽促教。比賽的指導老師也必須努力提升自己,進一步深化專業技術學識,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創新和臨場應變能力。同時,教師應依據學生的比賽表現情況及結果,不斷總結、反思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得當,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逐漸形成與學生良性互動機制,達到“以賽促教”的效果,實現教學相長。
(3)學賽結合、提升素養。通過技能大賽過程中的自主學習,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化。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專業技能比賽學習技能、交流經驗,不斷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師注重內化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從“模仿”到“真會”。教師利用技能大賽機制,進一步明確學生學習動機,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同時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和外貿職業素養,為其終身學習、繼續深造和走向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3]。
3.3.2 ?課證融通,實現了課程學習與POCIB技能證書相結合
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學習與取得POCIB國際貿易從業技能證書相結合,實現了課證融通,即課程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的融通,達到“一教雙證”的目的。同時也實現了國家職業標準與外貿類專業核心課程標準的相互融通(見圖3)。
4 ? 教學反思與診改
4.1 ?應提升團隊協作的效率與質量
團隊協作學習提高了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但在共同學習中,部分同學在進出口操作中的協作能力較差,不能及時與其他同學進行有效溝通與聯系,從而造成業務操作的耽擱或中斷。在將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注意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與鍛煉。
4.2 ?應提高素質拓展模塊的時代性及趣味性
課后素質拓展方面,由于拓展主體的枯燥,學生交流討論的積極性不高,效果有待提升。在今后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保持與當代年輕大學生同呼吸、共興趣的節奏,進一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徐龍志.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SPOC教學模式研究—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21(3):44-48.
[2]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3.
[3]杭國英,平若媛,龍陽.論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8(10):82-86.
(編輯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