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巍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這門重點學科已然成了培養新時代信息技術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傳統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包括教學過程當中的意識思維過重、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脫節、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差等,這些都是阻礙“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要得到有針對性的解決。文章圍繞“互聯網+”思維模式背景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模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探索
0 引言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社會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互聯網+”思維模式背景下的教學需要,“信息技術”課程應該朝著更高水平的方向發展,而為了提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水平,為我國新時代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扎實的信息人才,就應該通過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體系的完善以及教學手段的多元化等實現“信息技術”課程的進一步發展。
1?“互聯網+”思維模式下探索“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新路徑的必要性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呈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各行各業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在信息化社會,互聯網同樣改變著教育行業,作為與互聯網關系最為密切的“信息技術”課程,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人員應該與時俱進,看到這一學科的發展變革趨勢,以更加先進的多元的教學方式來適應教學質量提升的需要,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信息技術人才。從當前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教師的教學能力亟待提升。相關的研究數據表明,很多教師在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時,明顯出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失衡的情況,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水平低下,不能夠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課程指導;另一方面,當前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已經呈現了常態化、模板化的趨勢。很多學校的教師使用臺式電腦來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但是在互聯網加思維背景下,移動終端、人工智能以及VR等設備也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這些內容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教師還是選擇使用常規的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教學,使得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與內容比較的單一,學生學習到的內容實用性比較弱[1]。
2 “互聯網+”思維模式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主流趨勢
要探討“互聯網+”思維模式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新路徑,就應該明確互聯網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所帶來的重要影響。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門對于“互聯網+”教育十分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是教學的大勢所趨,在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要求下,“信息技術”課程必須要承擔起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務。因此,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重視理論的講解,關注課程的實用性,還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趨勢尋求這門課程的創新突破發展[2]。由此可見,“互聯網+”思維模式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主流趨勢就是要打造“信息化”課堂,可以通過構建信息化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學方式以及信息化課程體系這3個方面來實現。首先,“互聯網+”提供的信息環境使得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更新,教師不再像傳統的課堂教學那樣純粹的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并與學生分享,引導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的培養,弱化自身在教學當中的主導性地位,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應該構建起信息化教學模式。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被運用到課堂,翻轉課堂、微課等都是當下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并且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新穎的教學手段都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融合的結果。最后,“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還應該構建起信息化的課程體系,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3]。
3 ? “互聯網+”思維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變革的優勢
受“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影響,眾多學校開始關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變革。而進行教學變革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技術同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擴充課堂的信息量,使教師有足夠的信息積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今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來源渠道比較多元,海量的信息數據充斥著學生的生活,而如今有“互聯網+”作為支撐,更是能夠擴充課堂容量,使學生獲取到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技術知識。第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過于單一,課程比較枯燥,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學課程實現了教育手段更加多元化,豐富的課堂體驗使學生能夠改變對這門課程的印象,從而激發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第三,尊重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由主導者變成了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性地位逐漸顯現,能夠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第四,“互聯網+”背景下有利于創造更加真實的教學情境,并且突出教學當中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
4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創新的路徑
4.1 ?教師應更新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理念
“互聯網+”背景下要實現“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創新,首要任務是要改變信息技術教育人員的教學理念。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信息技術”教學在傳統的課程體系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信息技術”教師缺乏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思想以及“信息技術”同教育深度融合的思想,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使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有更加充分的認識,就必須借助“互聯網+”在課程教學當中的融入。通過教學的信息化,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多樣的學習情境,使“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得到優化,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并且能夠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此外,通過“互聯網+”的應用,教師對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的認識更加全面,善于通過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雙向互動關系,實現教育公平化,尊重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個體性差異,貫徹素質教育的目標與精神,從而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4.2 ?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由于缺乏相關的教育資源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單一,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汲取足夠的實踐經驗,這就使得學生即使具備了相關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也不能在實踐中得到良好的應用。“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動態,培養學生存儲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須推動教學方法改革,使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充分的實踐操作機會?;ヂ摼W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翻轉課堂、慕課以及微課教學等新的教學形式,信息化教學手段更是層出不窮。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應該學習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適當應用,以使枯燥無聊的信息技術課本內容變為生動形象的、可視化的內容,增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3 ?轉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質量反饋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傳統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評價方式不但效率低下,并且常常存在數據分析不準確的問題,使之作為教學質量的參考缺乏公平性與準確性。為了增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動力,就應該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評價方法,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綜合學生平時的表現與考試來進行教學評價,各種數據在平臺當中都有詳細的記錄,有利于進行整體的綜合核算,使得教學評價更加科學公平。在教學評價平臺上,還可以設置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的內容,綜合這些評價意見來判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通過平臺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發現自身不足,并且對照相關的課程教學目標來審視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平臺對學生的評價不僅限于期末考試成績,而是一種綜合性的評價行為,能夠將評價結果作為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5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呈現創新發展。在“互聯網+”環境下,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創新,有利于使教學與先進的信息技術更加深刻地融合,創造出更加多元的教學環境,大大地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信息技術”課堂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在“互聯網+”思維背景下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彌補了傳統“信息技術”教學的不足,可大大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參考文獻]
[1]宋庭龍.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19(21):135.
[2]趙淑琴.由課堂評價到“機”“人”激勵—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激勵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70.
[3]梁翠紅.淺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有效實施[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4):60.
(編輯 姚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