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華
摘要:《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各學科紛紛進行課程改革,體育教學也不例外。原有教學觀念、教學內容以及課堂結構的組織等表現出來的弊端,在某種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對運動技能的運用。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各專家教師對原有教學方法進行改進,為了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本文就初中體育教學主題情境創設的構建策略做出探討。
關鍵詞:初中;體育;主題情境;構建策略
目前,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師教學效率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初中體育教學的進程,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主題的情境教學是以主題的確定為基礎的。在過去的初中體育情境教學中,雖然有標題設計,但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沒有注意內容與主題的關系。體育主題情境教學的突出特點是主題鮮明,教學內容的安排、設計和操作都是圍繞中心主題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要精心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利用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引起共鳴,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接受體育教育,感受體育的樂趣。
一、創設游戲主題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初中三年級體育教學的單調,限制了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客觀行為,與體育教學的本質相矛盾。它使初三學生的體育活動“枯燥乏味”,與現行的體育思想相矛盾。尤其是那些面臨期末考試的學生,如果繼續堅持以前的教學方法,其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運用游戲訓練來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如“立定跳遠”是中考體育考試項目之一,也是初中體育教材中標注的重點內容。在實踐這一內容時,不能只是讓學生按照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進行集中重復訓練,而是從訓練學生的彈跳能力入手,通過原地跳繩、跳臺階和蛙跳追逐等游戲方式,提高其彈跳能力。豐富的游戲教學內容不僅達到了訓練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創設問題主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或者設置一些具體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質疑,有探究的欲望,主動發現和探究問題。問題主題情境是根據教材背景、學生年齡、知識經驗、學生智力水平等因素創設的。學生能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彎道跑步教學中,讓學生回想物理課上所學的離心力知識,然后設計身體微斜和身體筆直彎道跑兩種方式,讓學生感受一些這兩種跑步身姿的區別,使學生認識到彎道跑步時,身體傾斜跑更加省力。其次,在教學一開始可以針對所學內容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探究回答問題時,例如:在教授急行跳遠時,可以提出問題:助跑的節奏是什么?助跑的距離應該是多少?這項技術行動的關鍵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讓學生體會到發現問題的快樂,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
三、創設故事主題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幾個熟悉的故事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學習技術動作的思維能力,逐步了解所學動作在特殊情境中的運用。例如,當教授排球墊球時,如果只是讓學生機械地重復練習,學生很快就會感到厭煩,也會出現肌肉酸痛的現象,從而導致學生在練習中注意力不集中。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生排球墊球的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創設了“爆破專家”、“夢幻西游”等故事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轉向故事情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他們積極實踐,極大地激發了學習動機。
四、創設評價主題情境,反思提高自我
評價情境包括內部評價情境和外部評價情境:外部評價情境是指教師或同學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內部評價情境是指學生對自身學習情境的評價。通過外部評價,我們可以了解學生的情況、努力程度和學習潛力。通過內部評價來分析自己取得成績的主觀原因,完善自己的要求,不斷完善自己。因此,評價情境既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問題,又能提高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為了及時、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質量,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情境,如籃球“8”字運球、足球運球繞桿等。二是區別對待學生,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評價情境。要優先鼓勵貧困生,在肯定優秀生成績的同時,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主題情境創設這一教學形式具有諸多優勢,符合初三學生的認知特點。主題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激發練習動機,比被動的機械練習更能培養學生自主活動的習慣,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欲望,讓他們快樂地學習,在興趣中實踐;而且,它能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受到美的影響,悄悄地獲得知識、技能和身體的發展,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習慣和心理素質,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林國卿.借助趣味教學法優化初中體育教學[J].考試與評價,2020(06):7.
[2]王中華.淺談情境創設在初中體育生本課堂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62):25-26.
[3]何學成.如何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新教育,2019(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