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立
摘? 要:在黨中央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取得迅速發展,部分學術期刊充分借鑒智庫優勢,向智庫型期刊轉型。文章以《科技智囊》雜志在向智庫期刊轉型過程中的理論與特色實踐探索為研究基礎,探究了智庫期刊和智庫型期刊的區別、智庫型期刊的評價等。智庫型期刊未來要成為智庫的一分子,其發展的關鍵在于期刊的智庫化轉型。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咨詢機構。[1]按《意見》精神,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依主體大致可分為官方智庫和社會智庫兩種,官方智庫包括社科院和黨校行政學院智庫、高校智庫、高端科技智庫、企業(國有)智庫,社會智庫為非官方社會力量成立的經民政等有關部門承認的智庫機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完善科技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由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各種類型的智庫在我國發展得如火如荼,智庫型期刊也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探索發展的。
目前,學術界尤其是期刊界有不少關于“智庫期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從“智庫”和“期刊”兩個維度來看,整體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其一,偏重于智庫,認為智庫期刊是智庫的宣傳、發聲平臺,是智庫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媒介,現行的期刊評價體系未能囊括這種新型期刊,需要進行改革[2-3],其中還存在一種以智庫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智庫期刊”,如《智庫理論與實踐》雜志;其二,偏重于期刊,認為智庫期刊是學術期刊借助智庫的優勢、資源,促使期刊向智庫方向轉型[4-5],或與智庫開展某種程度的協同發展[6-7]。
《科技智囊》雜志自2020年第1期起,開始探索向智庫型期刊轉型的路徑,將自身定位為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著力打造的新型高端智庫型期刊,辦刊宗旨為“科技為體,智囊為魂,業界為用,管者必讀”。由于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智庫型期刊的經驗可資借鑒,《科技智囊》在摸索中前進,基于具體辦刊實踐,雜志對智庫型期刊進行了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探究。
一、理論探索
(一)智庫型期刊的概念界定
智庫期刊從屬于智庫,是智庫的組成部分。智庫的研究能力與傳播能力是智庫建設的一體兩翼,智庫發展需要“雙輪驅動”。[8]智庫期刊是智庫的傳播、發聲平臺,可以說是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全球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財經智庫》,這些刊物承擔了主辦方的宣傳、傳播功能,是這些國家官方智庫專家觀點、資政獻言的公開宣傳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說,智庫期刊是公開化的官方智庫內參。智庫期刊的智庫屬性大于期刊屬性,是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評價體系自然與學術期刊存在種種不同。智庫期刊與智庫的屬性相同,都聚焦戰略咨詢與公共決策,不是由學術期刊轉型而來,而是為了滿足智庫宣傳、傳播功能的擴展需要產生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智庫期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期刊,也不是期刊的發展方向,而是智庫發展壯大的產物。
智庫型期刊是期刊的智庫化導向,智庫的期刊化展示。智庫型期刊首先是從屬于學術期刊的,是一種帶有智庫特色的學術期刊。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出臺的《關于開展第二批學術期刊認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可知,學術期刊要滿足以下條件:辦刊宗旨和業務范圍以開展學術研究、發布學術創新成果、交流學術經驗等為主,刊發文章以學術論文、文獻(原創論文、述評、綜述文章等)為主。[9]即形式上以學術論文和文獻為主,宗旨和內容上以開展學術研究、發布學術創新成果為主。這意味著智庫型期刊形式上要以學術論文和文獻為主,只是其增加了期刊的智庫化導向;不同于智庫期刊以戰略決策和資政獻言為導向,智庫型期刊要以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術研究為己任,要通過整合利用智庫的資源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實現智庫的期刊化展示。
(二)智庫型期刊的特點
在微博、公眾號、短視頻等自媒體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當下,大量以廣告收入等傳統流量為支撐的大眾性非學術期刊面臨生存壓力,不少期刊嘗試向學術期刊轉型。與此同時,學術期刊同樣面臨著期刊內部及社會進步帶來的巨大壓力,開始關注到走在時代前沿的智庫,希望通過期刊的智庫化轉型緩解壓力,智庫型期刊主要借鑒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三大特點:前沿性、戰略性、實用性。
1.前沿性
智庫重點關注前沿性領域,對重大問題提出發展對策。智庫型期刊重點關注前沿性領域,針對學科所在前沿領域做出權威性、指導性解讀,同時注重實效性,及時發聲,將智庫的優勢、特色吸納進期刊建設體系。
2.戰略性
智庫尤其是國家高端智庫往往重點關注國際、國家重大戰略,針對戰略性問題,從公共政策和決策層面提出具體舉措,以便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智庫型期刊重點關注戰略性問題,無論“十四五”等國家戰略規劃,還是具體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對未來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戰略性成為智庫型期刊的底色。
3.實用性
實用性是智庫區別于期刊最突出的特點,智庫成果最終是要資政獻言,提供決策咨詢,化為具體舉措;期刊是為了促進學術研究、學術發展。智庫型期刊吸收了智庫的實用性,增強學術文章的實踐性、實用性,這類文章能更好地指導相關行業實踐,促進社會進步。
(三)智庫型期刊的評價
智庫的歸智庫,期刊的歸期刊。智庫期刊從屬于智庫,其評價等可以納入智庫評價中,無須在現行的期刊評價體系中體現。智庫型期刊本質上仍然屬于學術期刊,只是期刊作出的智庫化嘗試,需要按照現行的期刊評價體系進行評價。2021年5月21日發布、2021年12月1日即將實施的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GB/T 40108—2021),將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主要分為吸引力、影響力、管理力三部分。[10]期刊向智庫化轉型對其吸引力、影響力、管理力三部分都存在某種程度的提升。
1.吸引力方面
吸引力評價指標中的“學術聲譽”是評價客體在學術共同體中的地位,主要表現為國家級獎勵、省部級獎勵和期刊論文獲獎;論文情況指標中有“基金論文比”。智庫型期刊將重點放在關注戰略決策和公共政策,自然更易獲得政府部門的獎勵、表彰與相關基金項目的支持。
2.影響力方面
社會影響力指標是期刊論文對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學術共同體的影響情況。智庫型期刊可以明顯提升期刊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可以提升期刊的發行量和網絡傳播力的網絡顯示度,而且可以影響決策,真正讓學者可以學有所用,通過在智庫型期刊上刊文,指導相關領域實踐。
3.管理力方面
管理力中的價值導向指標對應的是期刊內容輿論導向,傳播先進文化,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智庫型期刊重點關注戰略性前沿性問題,就重大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及時發聲,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在此項指標中會有較好體現。
二、實踐探索
《科技智囊》在雜志社辦刊實踐過程中,從各個角度不斷探索學術期刊向智庫型期刊的轉型路徑。
(一)實踐旨歸
實踐旨歸是智庫型期刊區別于其他學術期刊最突出的特點。《科技智囊》雖然主體刊發的是學術論文,但對論文的要求與傳統期刊不同:論文必須以實踐為旨歸,即問題導向,必須聚焦指導實踐、解決問題,而所謂問題和實踐不是作者所在領域、行業的具體問題,要具有普遍性,最終要上升到管理者層面,落腳到具體建議、舉措;文章要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交流,文章形式上多為“啟示”“建議”“對策”等,內容與決策相關。
針對原有純粹學術性探究的文章,編輯部從智庫型期刊的建設出發,積極引導作者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即學理性或具體行業領域的問題探究是第一步,以此為基礎,體察行業普遍問題,站在管理者的視角應當如何解決類似問題,提出響應的決策建議、政策方向等。學者來自一線,對國家重大戰略、方針、政策的實施情況有最直觀的感受,編輯部引導作者將這種基層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從具體到抽象,再將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從抽象再到具體實踐,從而完成理論的升華。
(二)形式靈活
為了充分吸納智庫特點,避免“因形廢食”,《科技智囊》雜志在保持主體部分為學術論文的前提下,開設了“智庫研究”“智庫報告”“大事記”“科技時評”“科技前沿”“思想引領”等欄目。
“智庫研究”欄目,充分吸納借鑒了智庫專報特點。該欄目刊載的文章突出問題導向,不拘泥于學術論文格式,聚焦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最優解決方案。同時,該欄目的增設使《科技智囊》雜志在稿源層面也得到較大擴展,智庫專報往往是各級智庫機構為服務對象提供的決策參考,一方面具有決策層面的參考意義,另一方面其多為內參性質,將其刊發出來不影響原文件的使用,同時又為期刊拓展了稿源,可謂一舉多得。“智庫報告”欄目,主要刊發智庫研究機構在自己擅長領域的前沿性研究成果,以報告形式刊發,盡量保持報告原貌。“大事記”“科技時評”等欄目借鑒智庫快速反應的能力,針對科技界最新的動態發表具有指引性、權威性的解讀。
(三)戰略前沿
《科技智囊》定位為科技領域的智庫型期刊,借鑒智庫戰略性、前沿性特點,關注科技領域相關的科技政策與管理、科技與社會,緊跟黨中央和國家步伐,積極關注國家重大戰略問題、重大理論實踐熱點問題等,開設了反映相關問題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專題”“公共治理與安全”“區域協調與創新”等相關欄目,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號召,對戰略性、前沿性問題進行探究,為科技及國家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同時,雜志吸取智庫時效性強的優點,及時對當月科技領域或黨和國家發生重要事件做出反應,將學術熱點和時政熱點相結合,通過“科技時評”等一些新設欄目及時跟蹤跟進科技類智庫關注的前沿動態。
(四)原創數據集
《科技智囊》在向智庫型期刊轉型的過程中,也嘗試借鑒智庫機構的研究能力作出自己的原創數據集。限于自身科研能力,編輯部很難進行純原創的科研攻關,選擇了以匯編、摘編的方式,按照自己策劃的線索重新梳理、遴選,在他人原創數據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原創數據集。例如,2021年第1期中,編輯部編寫了《2021十大科技前沿趨勢》,即參考騰訊研究院、阿里達摩院等8家機構關于2021年科技前沿趨勢的研究,由相關專家和編輯部共同確定了新的十大科技前沿趨勢,成為自己的原創數據集,《2021十大科技前沿趨勢》的互聯網轉發等傳播瀏覽量突破5萬人次。[11]2021年第7期中,編輯部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結合自身科技智庫型期刊的定位,從權威出版物中遴選摘編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幾代領導人關于科學技術的論述,即《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 習近平 關于科學技術論述摘編》,形成自己的原創數據集。[12]
三、智庫型期刊的未來發展
(一)智庫型期刊是學術期刊的“經世致用”
智庫型期刊將學術期刊中涉及戰略性、前沿性、實用性的部分放大、突出,進行智庫化應用,擴大期刊的社會影響力,使學術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為讀者服務,實現學術的經世致用。
(二)智庫型期刊未來的發展關鍵在期刊的智庫化轉型
智庫化意味著智庫型期刊的內容向智庫化轉型,對外積極加強與國內外高端智庫的合作。所有的學術期刊要成為行業標桿,源源不斷的優質稿源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即便欄目策劃做得再好也是無源之水,不可持續。智庫擁有行業內頂尖的研究團隊,于期刊而言是大量優質作者的集中地,智庫型期刊可以采取靈活的形式吸收智庫研究成果,如智庫專報、智庫報告的期刊化轉化等。期刊的智庫化轉型一方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期刊優質稿源匱乏的難題,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期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保持學術上的前沿性,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到祖國的大地上。
(三)明確期刊定位至關重要
智庫型期刊未來發展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期刊定位,智庫型期刊本質是期刊的智庫化,期刊本身的東西不能丟,而且要優化組合、強強聯合。智庫型期刊要成為智庫的一分子。成為智庫的一分子不是成為智庫期刊,因為智庫期刊只是為個別智庫服務,智庫型期刊要成為普遍意義上的智庫的參與者,積極為官方智庫、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服務,成為智庫理論思想交流和發聲的地方,將優質的思想資源引入期刊界。
智庫型期刊是隨著智庫大潮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期刊發展方向,未來該如何發展,從理論到實踐,各個層面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科技智囊》是在實踐中逐漸摸索期刊建設,必然存在諸多不足,相信未來隨著更多期刊界同仁的探索,智庫型期刊會逐漸走向成熟,也期望文章可以拋磚引玉,使更多辦刊人加入智庫型期刊的探索中。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2015-01-20)[2021-08-03].http://www.gov.cn/zhengce/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2] 沈家文.加快期刊評價體系改革,促進中國智庫刊物發展——智庫期刊評價體系研討會綜述[J].全球化,2015(07):115-118.
[3] 楊柳春,劉天星,郭雨齊.中國智庫期刊的興起與未來展望[J].科技與出版,2017(01):24-29.
[4] 徐雅雯,胡浩志.新時代下學術期刊功能的轉變:構建新型智庫期刊[J].出版科學,2018,26(03):40-44.
[5] 劉平.學術期刊服務智庫建設的路徑探析[J].科技與出版,2019(07):143-147.
[6] 黃江華,冷懷明.學術期刊與新型智庫協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破解之道[J].編輯學報,2019,31(06):647-650.
[7] 賀嫁姿.學術期刊與智庫建設的協同創新[J].出版發行研究,2017(02):59-62.
[8] 吳亮,夏宇,馬巖.媒體融合發展對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路徑研究[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08):879-887.
[9]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二批學術期刊認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7-02-06)[2021-08-04].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576.shtml.
[10]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R].2021-05-21,GB/T 40108—2021.
[11] 《科技智囊》編輯部.2021十大科技前沿趨勢[J].科技智囊,2021(01):5-9.
[12] 《科技智囊》編輯部.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 習近平 關于科學技術論述摘編[J].科技智囊,2021(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