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釗 羅峰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漢劇、惠東漁歌、客家山歌、舞龍、舞獅……各種文化活動盛行其間。惠州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惠州也是“區域教育先行者”。2015年8月,獲“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稱號。如今,惠州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強化保障措施,在教育現代化的路上高歌遠行。
強化保障,鋪就遠行之路
近年來,惠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強化各種保障措施,全市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理念保障聚合力
“教育強則惠州強,教育進步則百姓安康。”在惠州人看來,教育是強市之基,更是惠民之舉。
惠州將教育擺在“龍頭位置”,提出了“惠民之州首先是教育之州”的發展理念。在“創強”成功之后,惠州就以“爭先、提質、進位”為發展目標,力促教育現代化水平率先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
機制保障增活力
如何更好地推進教育現代化?惠州以機制保障為著力點,建立了多層督導、條塊結合、提前介入、以導為主的督導工作機制,專門成立了“爭先”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和指導;建立了市考核縣(區)、縣(區)考核鎮(街)、鎮(街)考核學校,一級考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考核機制,將“爭先”工作列入縣(區)黨委政府一把手年度考核,對未能按期完成“爭先”任務者予以問責,從而提高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投入保障強動力
惠州堅持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合力推進原則,在教育投入上,建立了“省補、市獎、縣統、鎮投、社集”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創強”投入近35億元的基礎上,投入30多億元用于“爭先”。同時,市政府設立“爭先”專項獎勵資金8100萬元;市財政每年投入2700萬元,實施“營養午餐計劃”。
“教育投入的持續加大,為惠州教育‘爭先提供了經費保障。”惠州市教育局局長袁清山說。
重點突破,走好發展之路
事業無盡頭,教育無終點。站在教育現代化的新起點上,惠州厚積薄發,重點突破,壘筑粵東教育新高地。
促黨建,引領教育健康發展
黨建就是靈魂,人心就是動力。
惠州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認真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市教育系統成為了踐行“兩個維護”的堅強陣地。
“黨建引領會建,會建支撐黨建”是惠州黨建的閃亮模式之一。惠州成立市校外培訓機構協會等5個教育協會,強化了黨對民辦教育的領導。據了解,目前惠州全市公辦、民辦大中小學校黨組織覆蓋率、歸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率均達100%。
此外,惠州在抓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出狠招”,開展全面從嚴治黨、依法從嚴治教專項檢查,嚴肅查處教育違規違紀行為,營造出良好的教育政治生態。
求共贏,力促教育協調發展
在抓好黨建工作的同時,惠州在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方面,也使出了“洪荒之力”。
為了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惠州打出了“組合拳”:推動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逐年提高,2019年達到79.54%;成立惠州市清理無證學前教育機構工作協調小組,開展無證學前教育機構綜合整治工作,2019年無證園整治完成率達100%;嚴格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年度治理任務,2019年全市小區配套幼兒園整治的完成率為100%。
如何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惠州實施《惠州市“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鄉鎮寄宿制學校”達標提質行動方案》,努力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和教育質量差距;組建18個教育集團,發揮名校輻射示范效應,帶動了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新建學校發展;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級組—班主任”控輟保學工作責任制,積極開展疑似失學輟學兒童情況核查和勸返復學工作。此外,不斷推進大班額問題整改,多管齊下,綜合施策。2019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消除了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普通高中一年級沒有超過55人的大班額。56人以上的大班額比例由2019年的14.76%下降至2020年的1.75%。
本著“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惠州積極保障特殊教育群體受教育權利。落實《廣東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做好適齡殘疾兒童少年“一人一案”入學工作,2019年,惠州適齡殘疾兒童少年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為95.3%;惠州市和所轄30萬人口以上縣(區)均建成了特殊教育學校,招收殘疾學生5人以上的普通學校均建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配齊、配足了專職資源教師;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通過政策支持、擴充學位、積分入學、財政補助等辦法,較好解決了隨遷子女讀書問題。
增供給,完善學位保障體系
“入園貴,怎么辦?”“上學難,如何是好?”……學位問題一直是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
為了實現“惠州保障基礎教育學段適齡兒童都有學上、有書讀,群眾不再為學位不足而操心”這一目標,惠州著力構建以“三個計劃”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學位保障體系。
如何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惠州制定實施《惠州市發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進實施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齊步走”工程,超額完成學前教育“5080”攻堅任務,每年新增2萬個學前教育學位。
惠州還深入實施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建、改(擴)建計劃,組織指導7個縣(區)編制《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建設專項規劃(2018—2022年)》,每年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5萬個,推動實現全市符合條件的學生都“有學上”。
而為了讓更多的學生順利入讀普通高中,惠州抓實“普通高中三年攻堅計劃”,走出了“五步棋”:適當擴大現有公辦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規模,擴大全市普通高中學校的班額標準,提高民辦高中招收公費生的比例,新增普通高中學校,規范民辦高中招生行為……“近三年,我們新建惠州中學等普通高中8所,改(擴)建普通高中10所。”袁清山說。
夯基礎,構建質量提升體系
如果說學位供給是“1”,那么教育質量的提升則是“1”后面的數字。在保障學位供給充分的同時,惠州致力于基礎教育質量的保障與提升,初步構建起以測找差距、以督提質量的基礎教育質量提升體系。
有效的質量監測,是教育質量提升的“提速器”。從2017年開始,惠州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以縣(區)為單位,每學年圍繞中小學校的某一個年級中的兩個學科進行質量監測考試,綜合分析學生成績,找出各縣(區)、各學校之間的差距。
而從2018年開始,惠州對各縣(區)義務教育學校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進行專項督查,推動義務教育學校規范辦學行為,為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神助攻”。
此外,惠州每年召開基礎教育質量大會,公布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和綜合評價的結果,將結果通報全市,大力營造“以質量論英雄”的教育發展氛圍。
強根本,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教育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優質的人才隊伍。”袁清山說。
為了推動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教育質量,惠州初步構建起“正向引導+制度約束”的教師隊伍建設制度體系。
在正向引導方面,惠州大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承諾宣誓制度。制定教師立德樹人承諾宣誓誓詞,從2018年起,凡入職惠州市教育系統的教職工都要簽訂立德樹人承諾書,學校每年舉行一次立德樹人集體宣誓,以此走好正向引導的第一步棋。
此外,惠州在教師節表彰400多名“明星校長”“首席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以此提升教師社會地位。“我市還舉辦全市教育系統中青年干部研修班,從2017年開始,選拔一批德才兼備、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干部開展研修培訓,把教育系統中青年干部標桿樹起來、立起來,在干部選拔上用起來。”袁清山說。
在制度約束方面,惠州在全省率先創新成立學校師德師風監察組,出臺師德師風監察組工作規程,實現對教書育人行為的監督管理;針對“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差一個樣”的問題,惠州制定《惠州市教育局直屬公辦中小學年終獎勵性績效考核分配指導意見(試行)》,讓班主任、一線教師崗位越來越吃香,能力強、業績佳的教師越來越有地位。
謀突破,推動教育改革創新
隊伍建設是根本,改革創新是動力。
在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方面,惠州也鉚足了勁兒,在全省率先開展“三全”育人示范校創建活動,打造以學校教育為主,學生家長、相關職能部門緊密配合上人人參與、時間上相互銜接、空間上全面覆蓋的育人格局,力求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同時,結合“三全”育人示范校創建活動,惠州引導全市學校落實每個崗位、每名教職工、每門課程的育人職責。制定印發了《惠州市文明校園創建管理辦法》,促進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通過形式多樣的德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滲透到各學科課程之中,提高育人效率。
此外,惠州建立健全民辦學校辦學許可及退出機制,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日常管理和監督考核,制定了《惠州市教育局關于對民辦教育機構實行“紅黑榜”管理的實施辦法(試行)》,努力提高民辦教育機構的辦學信譽和辦學質量。
穩發展,全面推進依法治校
惠州全市實現了“一校一章程”目標,中小學校全部配備法治副校長、法治教師,100%的鄉鎮中心小學及以上學校都聘請了法律顧問。2019年,惠州市626所學校達到省級依法治校達標校標準,占比81.87%,其中57所學校獲評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惠州還積極實施學校安全網格化管理,逐級簽訂《安全穩定工作目標責任書》。每年開展全市平安校園創建活動,組織專家檢查組分赴各縣(區)隨機抽取學校開展校長安全責任(含食品安全)考核,并通報考核結果。在全省平安校園綜治考核中,惠州教育系統連續6年(2015至2020年)總分第一。
塑造品牌,走出特色之路
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命力。近年來,惠州大力推動“一校一特色”建設,積極打造教育品牌,讓學校美麗綻放。
特色文化展風采
走進惠州市各級各類學校,濃郁的校園文化氣息迎面撲來,無論是惠州中學的五色鳳凰文化,還是大亞灣第一中學的勵品文化,都讓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惠州積極開展特色學校創建工作,引領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學生發展要求和校園實際情況,推進育人模式個性化、高效化,打造出獨特、穩定、優質的特色校園文化,讓學校擁有自己的個性名片。
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惠州中學從五色鳳凰“赤、紫、金、青、白”出發,構建出“校園、管理、教師、課堂、學生”五彩育人體系,學校由此呈現出獨特的五色鳳凰文化。“我們要通過五色鳳凰文化和五彩育人體系,為學生打好生命底色,為國家培育出彩人才。”惠州中學校長黃津海說。
在惠州大力推動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背景下,大亞灣第一中學也開啟了特色化發展模式,踏進了“勵品教育”的發展軌道,完善了理念、行為、視覺和環境等四大“勵品文化”識別系統,形成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特色課堂促成長
“要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一切為了學生成長成才,打造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特色學校。”這是惠州教育人對“高質量教育”的目標追求之一。近年來,惠州積極打造特色教育發展長效機制,引領學校建設特色課堂,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惠州特色教育發展理念的影響下,北京師范大學卓越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實驗學校”)積極借鑒芬蘭的教學課堂模式,在低學段一至三年級實行學科融合教學模式。踐行Homeroom Teacher陪伴式教育理念,教室即辦公室,每間教室由班主任親自設計布置,各有不同,溫馨如家。班主任在這樣的教室全程陪伴每一個學生學習,時刻關注學生的安全與成長。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實驗學校創新低段考核方式,輔之以趣味“樂考”,讓學生們在通關游戲的歡聲笑語中完成部分學業考核評估。
對于中高學段四至九年級,實驗學校采用基于選擇的全員走班教學。其中,四至六年級實行全員選課不分層走班,七至九年級實行全員選課分層走班。“教師打造獨具學科特色的各學科教室,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實驗學校校長李玲說,“為有不同課程需求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學生可以自主選課,選擇授課教師,制定個性化課表。”
針對青春期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強化的性格特點,為了更好地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又能照顧差異,實驗學校在七至九年級實行導師制。師生建立更為密切的導學關系,導師全程關注青春期孩子身心成長,及時提供引導和幫助,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
特色教育鑄品牌
“我們開展的特色教育學校品牌創建,是多元化、全方位的。”袁清山說。體育教育品牌、藝術教育品牌、國防教育品牌……各種教育品牌紛紛“出爐”,讓人驚訝于惠州教育用功之深。
引起記者注意的是,惠州在推動各類品牌創建的同時,加大了體育特色學校的建設力度。“
在此背景下,石灣滘嚇小學以足球推廣特色學校為抓手,擦亮了體育特色品牌。
學校把足球場充分利用起來,分別成立男子和女子足球隊,聘請專業足球教練執教,并經常與周邊學校進行足球運動交流。學校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足球活動,使足球文化、足球精神深入人心。
“我校通過總結足球運動比賽經驗,將‘團結合作,拼搏爭先的足球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升了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辦學品質。” 滘嚇小學校長鐘朝陽說。
特色發展促共贏
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惠州鼓勵各級各類學校主動創新,推動辦學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有鑒于此,2019年9月,石灣中學與博羅中學成立教育聯合體,譜寫出教育共贏的新篇章。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自教聯體成立以來,石灣中學在教育之路上大踏步前進,例如:加強了師資力量,壯大了管理層隊伍;進一步學習了博羅中學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加強了校本部和石灣分校在教學教研方面的聯系……
“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依托教聯體平臺,加強了校際聯動,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石灣中學校長廖志宏說。
結? 語
區域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的推動力,更離不開自身賦予的內驅力。惠州提出“惠民之州首先是教育之州”的發展理念,集全市之力奮力推動教育優先發展,讓這座文化古城展現出教育新貌。
惠州構建理念保障、機制保障、投入保障三位一體的長效保障體系,以此廓清發展障礙,鋪設遠行之路;在宏觀發展層面,重點突出均衡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做到提綱挈領,有效突破。此外,惠州著眼未來,與時俱進,建立健全教育高質量發展“四大體系”,即基礎教育學位保障體系、基礎教育質量提升體系、素質教育實施體系以及教師隊伍建設制度體系。這些體系相輔相成,珠聯璧合,共同推動區域教育更上一層樓。事實證明,這樣的規劃是符合惠州教育發展實際與內在需求的。
合理規劃,方能行穩致遠;全力以赴,靜待燦爛花開。如今,惠州已在教育現代化的路上越走越遠,相信不久之后,必能結出更多碩果,煥發更多精彩。
(本文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責任編輯? ?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