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暉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幸福不再僅是物質生活層面需求的滿足,而是有了更多的精神自由、精神拓展、精神豐盈、精神享受、身心全面發展的意蘊。與幸福相對應,則是沮喪、不滿、郁悶乃至憤怒的負面情緒體驗,這些負面情緒來源于個體因各種阻礙而未能達到某一目標的挫折感。一般而言,挫折是阻礙個體達到某一目標或阻礙個體向預期方向前進的環境及其產生的情緒狀態,壓力導致挫折感,挫折感經過主觀感受的加工,會產生不同的挫折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反應等。
開展“奮斗—幸福”挫折教育,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挫折觀、奮斗觀,教會學生有效的調節挫折感帶來的負面情緒的知識和方法,提升學生抗挫折能力,并能將挫折轉化為動力,努力奮斗去實現目標,在奮斗中體驗幸福,實現挫折的正向反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一、“奮斗—幸福”挫折教育的本質
研究核心概念是“奮斗—幸福”挫折教育,該概念由奮斗幸福觀和挫折教育整合而來,“奮斗幸福觀”體現理論指引,挫折教育重在實踐創新。“奮斗—幸福”挫折教育是“奮斗幸福觀”視角下的挫折教育,通過其與傳統挫折教育的比較(具體見下表),有助于厘清奮斗—幸福挫折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基于“結構—過程”的邏輯分析框架,將挫折教育視作一個系統的整體和動態的過程。挫折教育不僅是挫折承受力的提升,還應包括多方面過重壓力的降低及消除(減壓),個體對壓力的正確認知及科學判斷(知壓),運用恰當方法對挫折感負面情緒的調節(解壓),引導學生以奮斗為途徑,實現從挫折到幸福的轉化,將壓力轉化為動力(轉壓)的多環節、多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不僅要關注挫折事后挫折反應的應對,更是“社會化的壓力源—主觀的挫折感—多樣的挫折反應—正確應對—監測評估—行為修正”的循環前進過程,此過程的核心在于“挫折—幸福”的轉化。基于此,“奮斗—幸福”挫折教育概念定義如下:面向全體學生,多元主體參與,采用多樣路徑,以幸福為核心的教育,實施挫折教育時,要統籌考慮多重因素,實現有效減壓、正確知壓,科學解壓、幸福轉壓多要素、多環節的協同合作,進而達到挫折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
二、“奮斗—幸福”挫折教育體系的構建
開展挫折教育已成為政策、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共識,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創新都取得顯著成效,但這些研究成果還存在局限和不足:研究視角上,還局限于心理學窠臼和挫折承受力教育,以社會學視野的挫折教育研究不多,以“奮斗幸福觀”為視角的研究更是空白;研究內容上,還局限于挫折行為心理因素的研究,對奮斗和幸福的關系、幸福和挫折的關系及轉化、轉化路徑和方法的研究寥寥無幾;研究方法上,還以經驗主義和模糊定性為主,未能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影響研究結論的有效性。
本研究以“奮斗幸福觀”為研究視角,以深圳市橋頭學校豐富實踐案例為依托,開展“奮斗—幸福”挫折教育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或者要解決的問題,“奮斗—幸福”挫折教育主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 中小學“奮斗—幸福”挫折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
以“奮斗幸福觀”為指引,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基于中小學挫折教育的共性問題、普遍性聯系及一般性規律,將奮斗幸福和挫折教育研究視作一個整體和過程進行分析,包括壓力源的分析(從社會、家庭、學校、同伴、自我等多維度)、壓力源到挫折感的過程分析(分層次、分群體)、挫折感的認知分析(知情意行)、挫折反應的觀察及研究(生理反應、心理反應等)、應對行為的觀察和研究(正向和負向)、各子系統間關系的分析、挫折心理和挫折行為的內在規律的分析等,進而構建中小學“奮斗—幸福”挫折教育理論體系。該理論架構需回應諸多問題,包括中小學生科學幸福觀的概念、中小學生挫折源分類及特征、中小學生幸福的本質和特征、中小學生幸福感的來源、幸福和奮斗的關系等。“奮斗—幸福”挫折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為中小學挫折教育的策略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2. 中小學“奮斗—幸福”挫折教育實踐路徑的構建
當下,中小學奮斗—幸福挫折教育從實踐層面看要解決諸多問題,包括中小學挫折教育的現狀調查,不同學段、年齡段、群體的中小學生挫折分類,中小學挫折教育實施困境及原因,如何采取解決措施,有哪些有效路徑和方法,如何對路徑方法進行監測,如何對實施效果進行診斷評估等。因此,以中小學“奮斗—幸福”挫折教育理論體系為指導,以挫折教育實踐為基礎,構建中小學推進“奮斗—幸福”挫折教育的實現路徑體系,此策略體系體現多維的特征,即多重的壓力源、多樣的挫折感、多元的實施主體、多樣的實施路徑、多樣的路徑組合等。
參考文獻:
[1]張建云. 為什么幸福是奮斗出來的?[J]. 紅旗文稿,2018(21):27-28.
[2]陳志剛. 奮斗成就幸福,奮斗開拓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幸福觀[J]. 人民論壇,2018(25):30-31.
[3]鄧麗芬,喻生華,張騫. 學校挫折教育的誤區與對策[J]. 教學與管理,2013(2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