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李如嵐 劉良軍 廖慶智
【摘 要】本文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為例,提出“1534+N”勞動教育模式的構建路徑:堅持1個勞動教育核心,建設好5個勞動實踐教育基地,搭建3個勞動教育成果展示平臺,建立4個維度的機制,創設勞動教育多種路徑,將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從“勞創”教育融合、多樣化勞動教育方式、校企合作三方面總結“1534+N”勞動教育模式的實施成效。
【關鍵詞】“1534+N”勞動教育模式 構建路徑 實施成效? 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041-03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通過億萬勞動者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國家十分重視勞動教育,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勞動教育是構建全面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明確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理念。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統籌勤工儉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環節系統開展勞動教育。職業教育的基礎是勞動與勞動者,其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為此,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創新構建了“1534+N”勞動教育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擬對該模式的構建路徑與實施成效進行探討。
一、“1534+N”勞動教育模式的構建路徑
“1534+N”勞動教育模式即以勞動教育核心為引領,以勞動實踐基地、勞動教育成果展示平臺為載體,通過組織運行保障機制,采用多方位教育路徑實施勞動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其中“1”指1個勞動教育核心,“5”指5類勞動實踐基地,“3”指3個勞動教育成果展示平臺,“4”指4個維度的組織運行保障機制,“N”指勞動教育的多方面多角度的路徑。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以“立德樹人”為總目標構建“1534+N”勞動教育模式,其構建路徑為:始終堅持1個勞動教育核心,建設好5個勞動實踐基地,運用好3個勞動教育成果展示平臺,建立4個維度的組織運行保障機制,創設勞動教育多維路徑,將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堅持1個勞動教育核心
以不斷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包括培養學生樹立勞動創造人生價值、創造財富和美好生活的勞動觀念,具備能夠產生價值、產生效益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形成敬業奉獻、勤儉節約、砥礪奮進、開拓創新的勞動精神,養成安全規范、認真負責的勞動習慣以及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勞動品質。
(二)建設好5類勞動實踐教育基地
1.建設職業勞動訓練基地
在學校建設職業勞動訓練基地,貼近或模擬職業勞動環境,創設職業勞動任務,實施實戰性職業勞動,注重優秀職業文化教育,引入工匠大師勞動模式或工作法,把技術技能訓練與職業勞育緊密結合,實現雙促進。學校六系部建設昌桂源教學工地、七匹狼服裝生產車間、金岸制冷實訓中心、菜鳥驛站、五菱汽車4S店和民族掐絲工作坊等勞動實訓基地,以真實的職業勞動工作環境開展教學,讓學生學習工匠、勞模精神,同時熟練掌握勞動技術,形成勞動技能。
2.建設校企合作生產性勞動育人基地
學校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聯合社會力量,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穩定的勞動育人基地,讓學生通過實習鍛煉,深入企業一線參與勞動、接受教育,真切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收獲的喜悅。如共建共享廣東長盈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建工集團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愛樂國際酒店等校企合作生產性勞動育人基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企業師傅的傳幫帶教育學習使用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和價值認知能力,以此實現為國家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3.建設勞動創業實踐基地
通過創業實踐基地開展服務性勞動,以勞動促創業,以創業促勞動激情,以創業基地實施勞動教育,彰顯勞動的意義與魅力。例如,學校開辟電氣維修服務中心、星火理工超市、汽車美容服務店、小麥快遞公司、面點實訓服務部等創業門店,同時定期舉辦“學生創業開放日”活動,拓展學生勞動創業實踐活動空間。創業基地成為展示勞動偉大、勞動光榮、勞動魅力的舞臺,培育了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品質。
4.建設社團勞動教育基地
將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的養成教育融入社團活動中,與學生的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結合農民豐收節、植樹節、五一勞動節等開展豐富的勞動主題教育活動,營造會勞動、愛勞動、尊重他人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社團勞動中體會勞動協作的重要性,感受勞動凝聚人心的力量,以深刻的勞動體驗,深化理解勞動價值。
5.建設勞動教育網絡基地
利用“學習強國”“八桂先鋒”、八桂職教網和中國青年App等學習平臺,建設完善學校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勞動教育網絡基地,引導學生瀏覽勞動育人欄目、開展平臺互動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自信和對勞動精神及勞動價值的認同。同時,借助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渠道,進行勞動教育和勞動監督評價,發揮評價的反饋改進作用,實現勞動育人目的。
(二)搭建3個勞動實踐成果展示平臺
1.“文明風采”展示平臺
引導學生通過巧用攝影視頻、征文演講、才藝展示、職業規劃等環節,捕捉勞動實踐典型閃光處的點點滴滴并形成作品,展現積極向上的勞動面貌,實現勞動教育的活動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
2.職業技能展示平臺
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為學生搭建展示高技能勞動水平和工匠精神的平臺;同時每年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周,讓學生在活動周舞臺上進行技藝比拼,以此引導學生培育工匠精神。
3.創新創業展示平臺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創新創業勞動意識。指導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通過技能勞動設計制作創新作品,并擇優將學生的創新勞動成果集中展示在學校創新作品館中;鼓勵學生以創新作品催生創新創業項目,通過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展示創新勞動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從而培育學生的創造性勞動精神。
(三)建立4個維度的勞動教育管理機制
1.組織機制
健全勞動教育組織管理機制,即建立由班級、系部、學校組成的三級勞動教育管理團隊,分層分級對應管理,明確勞動教育的規劃設計、組織協調、資源整合、過程管理、總結評價等方面內容,使勞動教育常態化。
2.運行機制
制訂《勞動自治周管理考核辦法》《創新作品評比活動方案》《職業教育活動周工作方案》《學生實習實踐管理辦法》《學生創新創業比賽活動方案》等制度,確保勞動教育活動的順利實施。
3.激勵機制
制訂《關于參加專業技能比賽的獎勵辦法》《創新作品評比獎勵辦法》《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校外創新創業比賽獎勵方案》等激勵制度,切實提高勞動教育的效率,表彰推廣勞動教育標志性成果。
4.保障機制
在勞動教育方面持續投入相應的經費,為勞動教育和勞動活動提供安全的環境和條件,使校園文化建設與勞育活動協調實施,同時保證勞動教育基地滿足實踐要求。
(四)創設勞動教育多維路徑
1.校園景觀育人
一處建筑一處景,一段故事一片情。精心設計各類豐富的校園景觀以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如將學校明陽亭、恒心門、文金橋、今朝亭、健身樓等門、橋、亭、樓融入勞動育人內容,通過各類勞動載體促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
2.“新生第一課”育人
開展“新生第一課”活動。一是開展新生軍訓,培養學生團隊意識以及勞動紀律、勞動秩序、勞動效率意識;二是舉辦“迎新生”文藝晚會,向新生展現各系部專業的特色亮點、職業特點、專業勞動技能、勞動崗位職責等;三是開展日常自我管理活動,督促學生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注重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衛生習慣培養,樹立自立自強意識;四是每月開展一次主題班會課,其中重要主題之一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專業勞動技能水平,強化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
3.勞動教育常態化育人
堅持開展學生校內勞動實踐,教室、寢室、教學樓等公共區域均由系部、班主任分配勞動任務,細化落實到學生個人。實行值日生輪值負責制,由教師及學生干部對所有公共區域進行檢查評比,并將勞動情況納入文明班級量化和個人操行綜合評定。以此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果實,體會勞動的不易。
4.“勞動課程+專業課程”育人
一是將勞動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規范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按要求開足開好專業勞動實踐課程,專業實訓學時占總學時65%以上。二是根據各專業特點,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勞動精神,同時培育學生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和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
5.榜樣激勵育人
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欄、講座等方式大力宣傳榜樣人物事跡,舉辦“勞模講堂”“工匠進校園”和優秀畢業生經驗分享會等榜樣人物進校園活動,開展勞動成果和技能展示,樹立典型,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能近距離接觸勞動模范,觀摩高超技藝,聆聽感人故事,激發勞動熱情。引導學生從榜樣的具體事跡中感悟他們勤勉敬業的高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優良品質,激勵學生在日常勞動實踐中努力向榜樣看齊,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6.“三個一”素質活動育人
開展勞動素質教育特色活動,要求每一名學生學會乃至擅長:一道家常菜、一門駕駛技術、一項健身運動。會做一道拿手家常菜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學校統一制訂計劃,安排烹飪專業教師利用晚自習等課余時間給全校各班級開展家常菜的實操教學,學生在烹飪教師帶領下動手買菜、洗菜、調料、切配、上灶炒制、出品擺盤。一個流程學完,學生就能掌握一道拿手菜,假期回家就能做菜與親人分享,活動受到學生及家長的一致好評。通過勞動素質教育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職業專長,還提升了學生的個人修養。
7.勞動自治周育人
嚴格規范學生勞動實踐活動,按照勞動區域及勞動任務實行定人定崗定責,按百分制實行勞動考核。對實踐過程中不參與、不主動、不認真,負責區域衛生效果不合格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扣分,成績不合格的要進行勞動補考;對勞動態度好、衛生效果佳的學生進行表揚與獎勵。
8.志愿者活動育人
利用課余時間、第二課堂等不定期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如雷鋒活動月組織志愿者打掃社區街道衛生、清理衛生死角;組織志愿者進社區服務,開展電器維修、義務理發、美甲修甲等活動;組織志愿者到敬老院慰問,關心關愛孤寡老人,主動承擔擦玻璃、掃地、為老人按摩等勞動任務。通過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心和社會責任感。
9.實習實踐育人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形成規律,為學生創造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等勞動實踐機會,統籌安排形式多樣的實習工作,拓展勞動實踐空間。在學生在校期間,為學生安排不少于3個月的跟崗實習以及不少于6個月的頂崗實習,讓學生依托實習實訓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感受勞動創造的價值,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平凡勞動的偉大,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勞動自豪感。
二、“1534+N”勞動教育模式的實施成效
(一)“勞創”教育融合促進學生樹立勞動精神和創新精神
學校將“雙創”教育融入勞動教育,培育學生勞動精神,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在勞動創造中形成開拓創新的品格,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敢于創新、追求理想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把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把平凡的工作做出新意,不僅“能干”,更追求“巧干”,以創新創業成績賡續勞動精神。
(二)多樣化勞動教育方式全方位培育了學生的勞動精神品質
學校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積極探索具有理工特點、中職特色的勞動教育方式,如以勞促行,通過勞動自治周活動規范學生日常行為;以勞促健,通過系列勞動育人活動鍛煉學生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靈;以勞促學,圍繞技能競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以勞促技,通過企業實踐促使學生練就工作本領,全方位培育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善于勞動、欣賞勞動的精神品質。
(三)校企合作形成了對接崗位的職業勞動特色
學校以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1+X”證書制度試點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與企業聯合培養崇尚勞動、愛崗敬業、知行統一的人才。與企業簽訂學徒制培養協議,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不同崗位,將勞動教育與生產實踐、實習實訓相結合,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幫助學生完成了職業認知、職業認同、職業能力提升三個層次的成長;將勞動教育融入“1+X”證書制度試點,實現技能培養、勞動課程、課程勞育的同向同行,促進學生勞動情感、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勞動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中職學校的勞動教育應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將技能學習與勞動鍛煉相融合,引導學生以動手勞作為主要方式,在職業訓育中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勞動體驗,達成立德、益智、強體、育美的勞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J].教育科學論壇,2020(33).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中職學校德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編號:GXZZJG2019A02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 妍(1986— ),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德育教學;李如嵐(1967— ),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劉良軍(1967— ),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廖慶智(1963— ),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學校教育管理。
(責編 王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