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宏剛 陳仲星 孫楠楠
摘要:文體類公共建筑設計由于需要兼具多種不同功能,因而需要進行大體量、大空間的設計,這使得文體類公共建筑容易出現結構超長、平面不規則以及連層柱等設計問題。文章立足于設計層面,從設計現狀、設計方法以及設計實踐三個方面對文體活動中心的標準空間、非標準空間以及介質空間等空間布局進行調整,對其進行優化。以期為文體活動中心空間布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文體活動中心;空間布局設計;優化
中圖分類號:TU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11-0103-02
1文體活動中心概述
文體活動中心通常為政府機關為豐富人民業余生活所創立的文化活動與體育鍛煉為一體的大型公共場所。在人民生活中通常占據重要地位,在城市建設中,其也經常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或城市名片的形式出現。對于文體活動中心而言,其通常可以分為標準空間、非標準空間以及介質空間。其中標準空間指依據文化中心場館的特質,對長寬高有特定要求,并且可以通過查詢資料圖集確定空間尺度的空間。非標準空間則是無明確尺度要求,無法直接查閱圖集資料確定的空間,比如文體活動中心所附帶的衛生間、跆拳道館等,其可以根據空間的自身性質以及使用方式進行自由規劃。而介質空間則是指同時具備兩種及以上完全不同的類型,并且功能高度復合的空間,如獨立場館之間的空間以及場館與附屬配套空間的交接空間等。此研究便是從文體活動中心自身所具備的本質特征出發,對其內部的標準空間、非標準空間以及介質空間進行研究與規劃。
2文體活動中心空間布局設計現狀
對于大部分文體活動中心來講,由于其同時兼具文化與體育兩種職能,因此通常以對稱或長條的形式出現,功能分區明確。但盡管此種空間布局可以體現出空間層面的相對獨立性,方便受體進行功能區的尋找與定位,但是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看,其中所蘊含的結構超長、平面不規則,以及連層柱等問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1空間布局結構超長
由于部分文體活動中心通常采取兩翼型設計,因此會使得空間總長度超出規范要求。以某文體活動中心為例,其首層與二層結構總長度為110.55m,其余各層總長度為75.8m,由此可見部分文體活動中心結構超長的現狀。但是由于大部分文體活動中心結構皆為混凝土建筑,而混凝土結構因為自身具備收縮性,受環境溫差的影響較大,并且超長的結構會增加文體活動中心整體上的受力,因此混凝土較為容易開裂,對文體活動中心的內部結構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壞。
2.2空間結構平面不規則
由于文體活動中心所容納的設施,以及功能較為豐富,因此容易出現在某一區域內分區建筑聚集較多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對于建筑結構而言,上部樓層的樓板容易形成“大開洞”的情況,導致其不能滿足建筑規范,缺乏安全性。
2.3空間布局中大量使用連層柱設計
對于部分文體活動中心而言,其缺乏對連層柱運用過程中長度、所能夠承受的剪力,以及穩定性的精確計算,這便使得連層柱在文體活動中心的實際應用中缺乏規范化處理。除此之外,從美學角度來講,無論連層柱所處空間是較為低矮擁擠還是較為空曠,都將破壞文體活動中心的整體性。
3文體活動中心空間布局設計方法
3.1各項功能空間的多元并置
文體活動中心本身便是文化與體育共存的公共區域,因此在對其進行設計時,應當突出的便是各項功能空間的多元并置這一特l生,即盡可能地強調文體活動中心整體功能的綜合性特征,即文化、體育、娛樂以及商業等功能的共時性復合,以滿足受體的多功能需求。盡管文體活動中心的功能較多,但應當盡量避免對主導功能進行突出與強調,應盡可能地營造出無等級性的內部空間系統,真正地發揮出文體活動中心的特色與優勢。
3.2各功能區在空間上網絡交疊
事實上,傳統的文化類或體育類建筑通常自身職能極為明確,各個功能區相對獨立,具有較為明顯的樹狀模型的特征,即其具備明顯的主次關系,但卻缺乏自由度與活力。而對于半網絡結構來講,不同的功能區之間存在相交疊的含糊性與繼發性,因此,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布局具備多樣性與隨機性的特征。
3.3多形態功能區差異化共存
空間形體差異化是文體活動中心同時具備多種功能最為直觀的體現。從本質上來講,文體活動中心空間形體上的差異化主要是由于其在文體功能等方面所具備的差異性,具備較為典型的“形式追隨功能”這一特征。具體來講,羽毛球館所需要的空間高度通常較高,而乒乓球室則對室高并無太多要求。因此,在對文體活動中心對空間布局進行規劃時,應當注重對多種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空間進行組合,運用設計思維,在合理的基礎上探索更多的組合模式,以賦予文體活動中心更多的文化創意與美學意境。
4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布局設計實踐
在對文體活動中心進行設計時,應當著重把握文體活動中心的功能,明確文體活動中心屬于便民活動場所,在設計中應當著重突出其自身的功能性。除此之外,在社會節奏加快的前提下,大眾為了追求空間的綜合性與便捷性,在對文體活動中心進行設計時,應當根據各個分區的特性進行具體分析,并盡可能地賦予文體活動中心以多種功能,使其既包括文體活動,也能承載商業或娛樂等輔助元素,使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設計更符合大眾的需求與時代發展。
4.1多元復合的文體空間功能設計
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功能主要包括體育運動、文化活動以及商業設施三大類別,其中體育運動由于在國際上有規范性的規格制式,因此其通常被歸屬于標準空間這一行列。除此之外,文化活動與商業設施在通常情況下,以營造氛圍或體現文化為主,因此在設計時具有較高的自由度,能夠自由的調整,因此通常將其劃分為非標準空間這一行列。而介質空間則主要包括走廊、洗手間等范疇之內。
在進行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布局設計時,應當尊重并強調文體活動中心所具備的多元復合性,將文體功能的等級差異進行削弱。即在設計時,盡可能將標準空間與非標準空間中的文化區域按照1:1的比例進行安排,將商業分區穿插于其中。除此之外,在分區內部功能的設計中,應當盡可能地模糊傳統意義上所產生的等級分區。比如在傳統競技類體育建筑中,運動員通常為絕對的主體,場地周圍所設置的大批量階梯式坐席通常會產生強烈的向心圍合感。而在文體活動中心的內部空間設計中,應當著力于將這種傳統秩序進行削弱,強調空間的體驗感,以此保證受眾在文體活動中心的沉浸式體驗。
4.2勻質消解的文體空間組織設計
對于文體活動中心而言,其空間的串聯主要是由人的活動所呈現的,而非僅僅依靠連層柱或其他因素在物理層面上對空間進行組合與劃分。因此,在對文體活動中心進行設計時,應當主動對文體活動中心的主要特征進行凸顯,在空間組合秩序中不再強調中心或軸線對稱,而是轉向空間離散,形成均質消解的空間模式,即采用隨機分布、網格編織與自由混合等方式對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組織進行劃分。
首先,對于隨機分布而言,其主要強調文體單元在水平面上所呈現出的空間組織形式,更為強調空間層級的隨意性,并在此基礎上增強受眾的主體性,確保其能夠對自身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發揮。除此之外,隨機分布這一模式在本質上更為強調共享與交流,因此使得介質空間、標準空間與非標準空間進行深度融合,受眾可以以漫游的方式跟隨自身的意愿隨意地進行穿梭,進而為文體活動中心賦予全新的社交內涵。
其次,對于空間單元網格編織而言,其主要是指在網格軸線的主導作用下,介質空間與功能空間交織出現,與隨機分布的空間劃分方式相比,具備更強的秩序性,但其空間層次依舊處于均質的狀態。除此之外,網格化空間組織通常會結合室內外的空間轉換,能夠使受眾體驗到更為豐富的空間變化與環境變化,營造出更為明顯的流動性空間氛圍,增加受眾到達不同區域的路徑。
最后,對于空間形態的自由混合而言。自由混合類型的空間組合方式在視覺與心理上突破了傳統文體活動中心的感官體驗,將標準空間、非標準空間以及介質空間融合在一起,以徹底打破空間形態的固有模式。在此模式中,矩形體塊的垂直交疊不再被強調,而更為強調球體、四棱臺或是棱柱等空間形態的交融,進而在設計與體驗上都具備最高的自由度,以保證文體活動中心空間布局的藝術性與自由性。
5結語
通過對部分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布局進行探索得以發現,其存在結構超長、結構平面不規則以及連層柱等情況。因此,在對其進行針對性研究時,應遵循各功能空間的多元并置、各功能區的網格交疊,以及多形態功能區異質共存的原則。對文體活動中心的空間布局進行多元復合,以及勻質消解的文體空間功能設計,最大程度地削弱文體活動中心空間上的割裂性與等級性,促進其空間分布趨向于合理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