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馨

摘要:研究假山的藝術形態(tài)對探索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方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對當代景觀設計手法亦有著啟示作用。假山堆疊藝術是中國南北方古典園林中的靈魂所在,存在共性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文章通過對中國南北方古典園林中假山的藝術形態(tài)進行分析與對比,總結出不同形態(tài)特征的假山堆疊手法所表達的人文內涵,探索南北古典園林中假山藝術各自獨特的設計魅力。
關鍵詞:南北古典園林;假山;形態(tài)特征
中圖分類號:TU986.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11-0148-02
中國古典園林主要分為北方皇家園林和南方私家園林,無論是哪一種園林規(guī)模或形式,山水假山藝術一直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在古典園林當中,該種藝術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假山都是根據自然山水來建立形成的,如此便能創(chuàng)作出多姿多彩的山巒形式。
1中國北方古典園林中假山的藝術形態(tài)特征
皇家園林一直是我國北方古典園林的標志所在,皇家園林主要是供皇室居住,在古代文獻中皇家園林主要分為御園、御苑等。在皇家園林的規(guī)劃當中,皇權至上是其中體現的主要思想,并且皇家園林由于資源豐厚,其建設規(guī)模遠超個人園林。
在皇家園林當中,假山設計是其中的關鍵詞。由于皇家園林的資源來源較廣,所采用的假山材料和相關建設工藝相比民間也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獨特性。從材料方面來看,黃石、太湖石等為皇家園林假山制作的主要石材原料,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為了滿足假山山勢的情況,在石材原料利用方面也具有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這也使得皇家園林具有疊山的特點。通常情況下,皇家園林的規(guī)模巨大,其假山建設技術和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科學的施工管理,以此來完善假山的建設。北方皇家園林假山形態(tài)特征如下:
1.1規(guī)模龐大,多為群置
我國皇家園林規(guī)模龐大,通常一園之內有數個可以獨立成景的疊石景觀,在這種大型的規(guī)制下,我國皇家園林的假山疊石規(guī)模龐大,形態(tài)巍峨莊嚴,且多為群置的疊石方式,堆疊出如山的形態(tài)。群置手段主要是將石材以不同的排列順序來進行自然堆疊的一種“造山”方式,堆疊出來的石群由于石材的大小不一、錯落有致,從而使假山的形式更加豐富,其表現形式也更具真實性和張力。如避暑山莊東部的金山,是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島嶼。它是用5000多立方米青石砌筑而成的假山。在建設這座假山的過程中,采取的石材主要是由黃石組成的,其中山體體態(tài)豐滿,高低錯落,將湖區(qū)的美景與“山區(qū)”的滂沱聯系在一起,進而展現出別具一格的風光。
1.2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從古至今,中華名族對于大自然都有一種緣自心底的尊重,這也是儒家思想“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流傳至今的根源所在。在古典園林當中,假山的造景也反映出中華民族對于自然的熱愛和敬畏。在園林當中,睹物取象、觸景生情是中國人對于園林建設的主要思想和目的,在假山的制造過程中也體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重要思想。
1.3依山而疊,渾假于真
清朝時期的皇家園林在假山的造景工程當中,大多都是由著名疊山造景大師“山子張”所設計,在設計制造過程中,通過石材的形狀進行構想設計,實現了園林假山的洞、穴、巒、壑等意境。雖然假山的制造所有工作都是人為進行的,但從整體來看,假山的石材堆疊宛如自然形成,在任何細節(jié)當中都透露出天然美感。在頤和園當中,假山疊石眾多,通過對園林的分析發(fā)現,假山設計主要與江南園林設計相符,這也為我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創(chuàng)造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在園林當中,假山疊石一般起到園林景觀的陪襯作用。例如,位于佛香閣外的假山在設計過程中形體高大,最高處可達20余米,這也與園林當中的真山相當,從而使造景的假山與真山相融合,反映出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在頤和園當中,自然界的萬壽山形體并不適應園林景觀的設計制造。因此,園林設計師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除了泥土填補的造景之外,還利用了假山與真山的相互配合,以此來營造完美的山形。除此之外,萬壽山在造景過程中應將假山石材與天然山石相融合,以此來形成獨具特點的賅春園。
從整體來看,在萬壽山上建造的建筑呈逐步拔高的態(tài)勢,這與假山疊石所建立的平臺有著重要的關系。萬壽山以佛香閣為整體園林的中心,中心兩側設有亭落,而亭落下疊石中有空洞,使山體上下貫通。這也體現出了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特點。在頤和園假山造景當中,可以看出中國園林設計的思想和精髓,體現出了我國園林景觀獨特的意境和美感。
2中國南方古典園林中假山的藝術形態(tài)特征
南方古典園林一直是我國園林設計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與我國北方園林的表現形式有所差異,主要以意境美為主。江南園林是南方古典園林中的標志,其中主要以蘇州、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域的民間園林為主。南方古典園林一般突出的是山水田園的寫意之感,在園林造景過程中,有很多文人墨客、畫家等參與了園林的設計與制造。南方古典園林相較于北方園林建筑面積較小,想要在有限的空間當中展示出別樣的美,造景設計師便要將各種細節(jié)設計融入其中,以此來體現出南方的細膩與優(yōu)美。在江南園林當中,最具有獨特藝術之感的便是蘇州園林,在南方眼中,假山也具有廣泛的應用,相比北方園林假山的建造,南方園林假山的主要特點如下:
2.1雋永秀美,獨立成章
太湖石是江南園林設計當中假山建造的主要石材,太湖石具有原始的質樸和后期雕琢的美感。有些太湖石在湖底經過千百年水流的;中刷,并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fā)生的反應,隨著時間的侵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在南方古典園林的制造過程中,相關園林設計者在假山的設計當中將太湖石分為三六九等,其中以“瘦”“透”“漏”“皺”四種特色為最優(yōu)等。太湖石當中的“瘦”,主要是指石材形態(tài)瘦立,有迎風獨傲之感;而“透”在太湖石當中,主要是指由于水流;中刷,石材不僅具有縱橫的紋理,還形成了空洞、石穴等形式;“漏”與“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漏”是“透”的“進階”,“漏”是指石材孔洞貫通;“皺”則是指太湖石表明褶皺不平,具有萬千姿態(tài)。
2.2形態(tài)多變,嬌巧玲瓏
太湖石之所以聞名全國,被廣泛的應用于園林假山造景當中,與太湖奇石“大謝姑”和“小謝姑”有著巨大的關系。這兩座奇石原本位于太湖西山湖中,從遠處望去,兩座奇石猶如兩個少女相對相望,也正是此原因這兩座奇石被稱為“大謝姑”與“小謝姑”。在北宋時期,由于蘇杭應奉局的設立,這兩座奇石被選中采下,置于園林之中。據記載,“大謝姑”高四丈,周圍兩丈,玲瓏嵌空,竅穴干百,為古今所知名的最大奇石。采下之后,被朱載以大舟,挽以干夫,鑿城斷橋,毀堰拆閘,歷時數月,送到開封,置于皇家花園“艮岳”之中。但在后期由于金兵南下,打至開封門外,由于武器不足,開封守城將士將“大謝姑”打碎,作為炮石來抵御金兵。后來“小謝姑”在運輸過程中沉入太湖底部,直到明代才被打撈出來。現如今“小謝姑”聳立于園內的荷池之中。此石高近三丈,透漏通達,巧絕人寰,有“骨聳云巖瘦,風穿玉竇空”之美譽。它與上海豫園內的“玉玲瓏”、杭州花圃內的“縐云峰”號稱江南三大奇石。
2.3宛若天作,趣味橫生
江南園林中也有不少體量較大的疊石假山,當然其相較北方園林的假山形態(tài)明顯要雋秀很多,江南假山布局緊湊、互相借景、用料講究、精雕細琢、小中見大、趣味橫生。其中蘇州的獅子林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在蘇州,獅子林是四大園林之一,在我國已有650多年的歷史了,同時獅子林也是元代南方古典園林的代表。在獅子林當中,假山造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假山所占據的面積約有1500平方米,獅子林的假山造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獅子林的假山景觀主要以奇特為主,其中假山石玲瓏剔透,美不勝收。假山觀景路線共有九條,假山群中共有21個洞口,這種疊山手法使得游人穿梭在其中就猶如步入了蜿蜒曲折的深山峻嶺,給受眾帶來了神秘感。
3結語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南北方的古典園林雖然都通過假山的形式寓情于景,借石抒情,但疊石的形態(tài)和體量差異上還是較為明顯的。北方園林在布局或假山形態(tài)上雖模仿南方園林的形制,但還是掩不住其宏偉華麗的氣質;而南方園林中的假山,結合江南理水,亦有其秀麗優(yōu)雅的品貌。正如陳從周先生在《園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其文章中說到:“北方園林造景高亢,而南方婉約”。假山的形態(tài)特征似乎也正是體現了南北兩方各自恢弘與秀雅的人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