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好
摘要: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泟∈菐X南地方戲曲,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從培養幼兒喜愛粵劇文化為著手點,讓每一名幼兒都參與到課程學習中,隨時隨地了解粵劇,欣賞粵劇,感受粵劇,成為嶺南文化的欣賞者、傳播者、傳承者。
關鍵詞:幼兒園;粵劇;主題活動;開發與實施
粵劇是中國戲曲的其中一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素有“高臺教化”之效能。不僅服裝道具顏色鮮艷、人物妝容精致美觀,唱腔等更是別具一格,蘊涵著巨大的藝術價值與藝術魅力,是幼兒進行語言表達、藝術欣賞、發展社會能力的好教材。根據各年級幼兒特點生成主題性教育活動,與多個領域教學相融合,豐富了日常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滲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
一、課程開發的意義
(一)借戲曲內涵助幼兒品德培養
中國戲曲的劇目多以有愛國、忠誠、正直等道德內涵的經典故事為素材,蘊含著情感、認知、審美、創造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
借粵劇獨特的文化氛圍與魅力開展幼兒園粵劇課程的研究與實施,將道德素質教育融入粵劇藝術欣賞活動中,培養幼兒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幼兒立德立品的優質教材。
(二)借課程構建助教育理念完善
圍繞我國“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結合《指南》的教育精神指引,培養具有優秀品質的孩子。
二、課程內容的設置
《指南》提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不能單純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因此,課程的構建緊密圍繞幼兒園五大領域的培養目標進行探究,通過模仿與學習、欣賞與表現、表達與創造等方式制定課程教學主題網絡圖,在生動有趣的游戲教學中,拓展幼兒視野,激發探究欲望,在不斷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中獲得知識和發展。
(一)遵循年齡發展規律原則
根據不同的年段認知水平選用不同的教育素材,設置適合大中小班幼兒的教育活動。例如:小班采用與粵曲演唱方式相似的粵語童謠為素材,傳遞活潑向上的生活態度,初步激發對粵語歌曲演唱的興趣;中班以廣東音樂為學習載體,進行粵劇基本手法、粵劇身段操的初步學習,從學習中鍛煉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大班采用劇目為素材,培養幼兒愛家愛國精神以及愛國情懷。
(二)遵循整合原則
1.感受與欣賞活動
《指南》提出:“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的教育建議,選擇粵劇的名家名段供孩子欣賞,幫助幼兒了解粵劇的獨特之處,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
2.模仿與表現活動
“模仿是幼兒美感表達的主要方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和制定合適的教材,通過活潑生動的游戲方式,引導幼兒學做粵劇小演員,初步學唱簡單的戲劇小曲,模仿各個角色的唱腔;如中班引用廣東音樂《步步高》等曲目開展音樂律動教學,學習并模仿粵劇中的基本指法、身段操以及表演形態,幫助幼兒感受粵曲節奏的特殊性。
3.實踐與創造活動
借助各年級的教學活動以及區域活動的開展,為幼兒提供創造、展示的機會。如大班《有趣的粵劇帽子》中引導幼兒創造粵劇中的服飾;中班《撲蝶身段學習》、小班《氹氹轉》引導幼兒創造情景動作。并在美工區進行“粵劇服裝設計”,表演區的“表演粵劇片段”,等給予孩子充分的實踐的平臺,培養創造力。
三、課程實施的策略
粵劇中蘊含著多方面的教育價值,開展自下而上地進行粵劇課程進行探索研究,能更好地層層鋪墊打基礎,完善的課程建設,豐富幼兒的認知,拓寬視野。
(一)自下而上地逐步鋪墊發展
“根深而枝葉茂”!粵劇蘊涵的教育內涵廣博,若能從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逐步開展,擬定各年級的實踐方向:如小班以欣賞了解感受為主,中班以體驗模仿為主,大班以唱和演為主,循序漸進地進行知識的滲透,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大膽表達表現的能力。
(二)從藝術領域鋪開整合教育
粵劇表演多以我國經典故事或積極的、正能量的生活故事為寫照,若取之為教材,同時因其故事性強,且當中使用很多的廣府語言,或是“數白欖”的演唱形式,這便是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那么,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上將粵劇課程進行深挖,拓展知識領域,便能豐富幼兒的認知,拓寬視野。
(三)分級分階段實施逐步鋪墊
小班——啟蒙和起點階段。以與粵曲演唱方式相似的粵語童謠為教學載體,如《月光光》一曲除了欣賞、感受其音樂風格童真可愛的特別之處,生成音樂活動外,在教學中更要引發幼兒對月亮的探索,從而生成美術活動或科學活動《神秘的月亮》。
中班——拔節和鋪墊階段。選用廣東音樂為學習載體,如運用《玉美人》等經典曲目進行欣賞、感受,學習粵劇基本手法、粵劇身段操之外,衍生出社會活動《美麗的玉石》,幫助幼兒認識玉石,初步了解玉石形成的原因、特點以及作用,激發對家鄉的熱愛。
大班——結果和綻放階段。以劇目《花木蘭掛帥》等具有愛家愛國、關愛同伴、團結互助精神開展欣賞活動,其中的頭飾、服飾靚麗,也映照出人物的英雄氣概,隨之可生成美術活動《靠旗飄飄》。
總而言之,幼兒園將粵劇中蘊涵的知識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以藝術領域學習為前提基礎,開展主題性活動,滲透品德、情感教育,培養體、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使自我認知、生活學習、社會交往、道德品質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日星.粵曲的歷史與藝術文化品格[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4,04:25-29+33.
[2]李蕙雯.淺談粵曲[J].南國紅豆,2012,04:51-52.
[3]王建勛.從劇目曲目的演變看粵劇曲藝化和粵曲戲劇化的走向[J]南國紅豆,1996, S1:12-15+11.
[4]王媛媛.幼兒園音樂教育與幼兒多元智能發展的研究[D].華中師大學,2006.
[5]王亞男.民間音樂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