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康琴 發自天津
1952 年2 月10 日,河北保定,寒風凜冽中,兩萬多名群眾參加了曾任中共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時任天津地委書記兼專員張子善的公審大會。河北省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判處劉青山、張子善死刑。
時隔近70 年,槍決劉青山、張子善的兩聲槍響,依然如警鐘般振聾發聵,引人警醒。
劉青山、張子善二人從戰功卓著的有功之臣到淪為死刑犯,不過短短幾年時間。為何經受住了艱苦革命歲月洗禮的干部,會在革命勝利后,卻走上貪污腐化之路?“新中國反腐敗第一大案”給全黨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石家大院,解放后成為河北省天津地委所在地,劉青山、張子善二人都曾在此留下印記。2009 年以來,天津市紀委和西青區委、區政府共同在此處設立新中國反腐敗第一大案展覽館,該館2010 年5 月被中央紀委命名為首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在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前往采訪的當天,就陸續有幾撥參觀者,步入這座明清風格的建筑中進行參觀。據講解員趙麗娜介紹,展覽館內既保留了張子善曾經的辦公室,也陳列了二人貪贓枉法的種種罪證,令人唏噓。
劉青山、張子善分別于1931年、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黨的高級領導干部,過去在黨的培養教育下,無論是在抗日戰爭還是在解放戰爭中,都曾進行過英勇的斗爭,經受過嚴峻的考驗。劉青山曾被敵人逮捕,在嚴刑逼供下堅貞不屈。張子善1934年被逮捕入獄,曾參加獄中的絕食斗爭,表現出了共產黨人的英雄氣概。但是,在革命勝利面前,在和平的環境里,二人卻沒能經受住考驗,逐漸腐化墮落。
在擔任天津地委書記的兩年多時間里,劉青山長期以“養病”為由住在位于天津城內馬場道18號的一棟典雅考究的二層小洋樓內,該樓因而被人們稱為“劉公館”。天津地委當時只有一輛戰爭中繳獲的美式吉普,這輛車就成了劉青山的專車。后來他嫌破舊的美式吉普配不上天津城的繁華,動用了3 億多元(舊幣,1 萬元舊幣約合1 元人民幣,以下均為舊幣)公款,從香港買了兩輛美國高級轎車。
與整日不去機關、對奢靡作風毫不遮掩的劉青山相比,坐鎮地區行署的張子善揮霍鋪張程度毫不遜色。他每個月光高檔香煙就要吸八九條,衣著由粗布到細布再到皮毛,兩年時間里換了5輛小轎車。
據1951 年12 月4 日河北省委《關于開除劉青山、張子善黨籍的決議》中揭露,劉青山有句口頭禪:“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享受一點還不應當嗎?”
二人抱著居功享樂思想極盡奢靡,而彼時的新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恢復國民經濟本就步履維艱,1950 年,新中國又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為彌補國家的財政不足,中共中央和各級黨組織號召黨政機關開展生產運動。這本是一項在特定歷史時期為解決國家財政困難而實行的應急措施,但劉青山、張子善卻把它當成了生財斂財之道。二人借搞好機關生產之名做起了投機倒把的“生意”。
1950年夏天,天津14個縣全部遭受暴雨和洪水襲擊。在國家經濟條件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河北省政府決定,在1950年秋和1951年春采取以工代賑的方法,分兩次組織災民修治天津專區境內5條河流,同時政府給予適當的糧食補貼作為報酬,用以代替一般的賑災救濟。而此時作為天津父母官的劉青山、張子善,卻把治河救災變成自己撈錢的機會。
二人成立了一個特殊部門——“河工供應站”,直屬天津地委機關生產管理處。事實上,這里成為劉、張二人為自己斂財的部門。第一階段救災結束后,負責發放補貼糧的供銷社還結余了糧食220萬斤,這在當時算是不小的成績。張子善知道后,非但沒有表揚,反而嚴厲批評供銷社,表面上指責他們在剝削農民,背地里卻把救災補貼糧這塊“肥肉”,從供銷社奪過來,由河工供應站直接供應,從中賺取糧款。
1950年到1951年的短短一年時間內,二人利用職權斂財所得高達171 億6272 萬元,按當時的幣制標準和物價,可以購買將近一噸黃金。
二人瘋狂斂財的行為,被周圍人看在眼里,一些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些人沆瀣一氣,但也有人站了出來。天津專區行署副專員李克才就曾勸阻,被二人試圖用財物收買未果。無奈之下,李克才向上級舉報了二人的行徑。
1951年10月下旬,一個高規格紀律檢查組由當時的河北省省會保定奔赴天津地委機關展開調查。檢查組先后找了十幾個比較了解情況的干部談話,通過談話走訪,檢查組掌握了劉青山、張子善的違法亂紀事實,并立即上報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委、省政府迅速決定,將解決劉青山、張子善的問題提上了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10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在全國開展精兵簡政、增產節約運動。在運動中,發現一些干部有嚴重貪污浪費的問題,同年12月1日,黨中央作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12月8日,中央又發出《關于反貪污斗爭必須大張旗鼓地進行的指示》。此后,“三反”運動在全國展開。
1951年11月21日,在保定召開了河北省第三次黨代會,在這次布置“三反”工作的會議上,李克才第一個發言,揭發了劉、張二人的貪污腐敗行為。河北省委當即決定,成立“劉青山、張子善大貪污案調查處理委員會”,由時任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擔任主任,時任省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孫光瑞擔任辦案組組長,直接負責偵訊此案。
當時,參加黨代會的張子善,在會場就被扣押起來。劉青山在蘇聯學習,被急電召回。12 月2日,劉青山回到天津,隨即被控制。聽說要審查自己的貪污行為,脾氣暴躁的劉青山猛拍桌子,吼道:“出什么事了,還能開除老子的黨籍?”
仗著有功于革命事業,劉青山面對逮捕時很“硬氣”。剛剛從舊中國過來,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還存在“刑不上大夫”、功過相抵等封建流弊。況且彼時還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劉、張二人的處理,既無明確的法律條文可以依據,又無現成的案例可以參照,而且二人曾是黨的高級干部,因此對其處理必須慎之又慎。
對于劉、張犯下的罪行,是將功補過,還是嚴懲不貸?當時有來自各界的不同看法。在征求天津地區552名黨員意見時,有335人同意判處劉青山、張子善死刑,尚有217人反對。特別是一些當年曾和劉青山、張子善一起出生入死的干部,感到惋惜,有不少議論。
中共中央華北局在接到河北省委關于對劉、張二人“處以死刑”的意見后,對報告和其他材料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綜合各方面意見,于12月20日向黨中央提出了處理劉、張的意見。
華北局的報告,原則上同意了河北省委“處以死刑”的意見,但是增加了一句“或緩期二年執行”。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周恩來將華北局的報告送交毛澤東時,毛澤東看后許久不語。周恩來就問:“主席的意見呢?”毛澤東張口說出兩個字:“死刑。”周恩來又問:“萬一有人出面講情呢?”毛澤東還是兩個字:“不準。”
對于有人提出的“將功折罪”的意見,毛澤東堅決地說:“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二十個、兩百個、兩千個、兩萬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
1952 年2 月9 日,孫光瑞來到看守所,向劉青山、張子善傳達了“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決定,并宣布了行刑和善后的四條具體措施:不打腦袋打后心、公費購置棺木、親屬不按反革命家屬對待、子女由國家撫養成人。據孫光瑞回憶稱,兩人聽完后,嚎啕大哭。
第二天,兩聲槍響如同驚雷,向全黨敲響了拒腐防變的警鐘,也昭示著中國共產黨對貪污腐敗絕不容忍、絕不姑息的態度,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保持黨性、維護純潔的堅強決心。至今,在當地仍然流傳著“兩顆人頭換來中國官場20年安定”的說法,可見該案的震懾作用。
當時全國各地的報紙、電臺,包括港澳的一些新聞媒體,都對此案迅速作了報道。香港一家報紙驚呼:“共產黨殺了共產黨!”一名在北京工作的日僑小川維熙說:“看到報紙發表天津的貪污案后,感到共產黨與其他政黨不同,共產黨偉大之處,是對不法分子不管他地位多高也要依法懲辦。”
仗著有功于革命事業,劉青山面對逮捕時很“硬氣”。剛剛從舊中國過來,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還存在“刑不上大夫”、功過相抵等封建流弊。況且彼時還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劉、張二人的處理,既無明確的法律條文可以依據,又無現成的案例可以參照,而且二人曾是黨的高級干部,因此對其處理必須慎之又慎。
劉、張二人被處決兩個月后,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反貪法律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公布施行,成為新中國第一部專門懲治貪污腐敗的法律條例。
劉青山、張子善兩名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的腐化變質,讓剛剛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認識到抵御腐朽思想侵蝕的緊迫性和加強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性。劉、張案自此成為教育全黨的典型案例。
其實,早在1950年5月6日,朱德就在《加強黨的紀律檢查工作》一文中說:“為了更有效地制止貪污腐化的行為,我們將請政府制訂并頒布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使任何一個貪污國家財產的人,都逃不脫應有的懲處。”并在同年7月召開的全國司法會議上,初步討論了《懲治貪污條例草案》。
1952 年4 月18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4月22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該條例以及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彭真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草案的說明》。說明中稱,該條例是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十八條嚴懲貪污的規定和“三反”“五反”運動中所揭露的事實和所蓄積的經驗而制定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有部分人對共產黨的干部與國民黨腐朽政府的官員有何區別還抱有疑問,個別像劉青山、張子善那樣的干部經不起各種誘惑,以功臣自居,滑入了腐化、享樂的泥潭。張子善在獄中反省自己蛻變的原因時曾說,一是黨缺乏教育與檢查,二是個人缺乏警惕,“再加之新的環境新的情況,特別是靠近了大城市,城市的鋪張、大方、闊氣,以及資產階級的豪華、享受的影響等,使自己失掉了操守自持的毅力……”而這種情況在當時很有代表性。
天津市委黨校宣傳處副處長李衛永稱,這一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利益,而且敗壞了黨的形象和人民政府的威信,若不加以鏟除,就會嚴重腐蝕黨和人民政府的肌體,甚至會有亡黨亡國的危險。因此,清除黨和干部隊伍中的腐化分子,便成為中國共產黨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三反”“五反”運動便是對封建余毒思想的一次清洗,也是對黨員干部的一次作風糾正。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從未停止過自我革命。通過法制來解決黨和政府機關人員的貪污腐敗問題,是一種制度進步的體現。
如今,在天津市警示教育中心一樓入口大廳處,一面大屏幕上寫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這句話,回應了72年前毛澤東在西柏坡發出的“進京趕考”的警告,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拒絕腐敗的堅決態度和堅定決心。
在警示教育中心的三樓,一面墻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問號周圍布滿了問題:當你宣誓時想過要為這莊嚴的承諾堅守一生嗎?你可曾想過,黨培養一名領導干部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嗎?靠投機取巧得到的一己私利會長久嗎?你能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嗎?你可曾想過,一個曾經受人尊重的人突然被剝奪了自由的痛苦嗎?
帶著這些“問”,結合此前展廳的警示教育,來到下一個展廳,一面鏤空出鑰匙形狀的墻上給出了共產黨員的“答”:“我的遺囑是一句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羅榮桓”“我們并沒有希望人民記得我們,說起我們,只希望他們相信共產黨一定勝利!——周逸群”……
其實,在共產黨百年發展歷史上,問與答從未停止。對于反腐敗斗爭的問與答,也沒有盡頭。
李衛永稱,正如“三反”“五反”不僅反貪,也扭轉群眾對官員的印象,這是新舊社會的區別,也是一種思想的啟蒙。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的官本位思想,在這次運動中得以去除。中國共產黨從當年解放軍接管天津時起,就給群眾留下了紀律嚴明的印象,而處決劉、張兩名高官,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決心。這與今日重拳反腐的舉措一脈相承。
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49 年3 月,毛澤東鄭重地向全黨發出警告: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對于毛澤東的這一告誡,劉青山、張子善的悲劇,可以說給后來無數的黨員干部都上了深刻的一堂警示教育課。
而共產黨也一直在不斷用行動回答時代之問。歷經風雨,初心未改。幾經考驗,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