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焱,徐榮林,王 燕,肖維陽,王 媛,任 靜,肖 瑤,喬 雪
(1.四川大學新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學 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3.四川省筠連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川 宜賓 645250;4.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四川 阿壩 623407)
世界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然而,世界遺產面臨洪水、火災、地震、滑坡和戰爭等災害的威脅[1]。文化遺產是人類創造的,公眾通常會支持災害損毀文化遺產的恢復,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更好地恢復,如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4月的火災中受到極大破壞,目前正在開展為期五年的人為恢復[2]。與文化遺產不同,自然遺產受到自然災害毀損后面臨一個問題:自然遺產是自然形成的,自然災害的毀損屬于自然過程,是否應該進行人為干預促進其生態恢復還是完全任其自然發展?針對這一疑問,目前最為相關的指南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Protected Areas》,提出是否人為干預自然保護地取決于兩方面,即必要性和可行性[3]。必要性是為更好保護當地居民安全、生物多樣性等;可行性包括有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充足的資金、生態恢復成功可能性高等[3,11]。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1]。災害不僅會影響遺產地的突出普遍價值,還會影響當地社區的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因此公眾特別是利益相關者參與災害防治與生態恢復尤為重要。利益相關者被定義為被某個項目影響或對其有影響,如遺產地內居民、旅游從業者。雖然公眾可能在科學認知上有一定局限性,也可能無法提供最優方案,但一些當地居民等利益相關者熟悉遺產地且具備鄉土知識,從而有助于科學家和管理部門制訂更為科學、可行的保護管理和生態恢復方案[4]。同時,調查者給受訪者提供的項目基本信息,受訪者對調查內容的前期了解程度、具備的相關知識等因素也會影響受訪者的判斷[5~7]。此外,公眾參與能夠增強公眾面對環境風險的主動性,便于他們分擔潛在的環境責任。
由于符合世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Ⅶ—“絕妙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和美學價值的地區”,九寨溝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8]。2017年8月8日,九寨溝7.0級地震導致遺產地114個湖泊之一、面積3.6 hm2的火花海決堤而消失,湖泊決口東西長約40 m、南北厚約12 m、深約15 m。地震前研究表明,火花海決口堤壩上兩個監測點的鈣華年沉積速率為0.49和0.38 mm/a,潰決的15 m高鈣華堤壩的形成時間超過6000 a,短時期內鈣華堤壩決口無法通過鈣華的自然沉積而恢復[9]。地震后火花海15個月變化趨勢的調查顯示,由于水流的側向侵蝕、溯源侵蝕、鈣華風化等,火花海區域鈣華堤壩持續坍塌(圖1)[9]。管理部門從地質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技術、公眾意見等多角度論證了火花海恢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介紹公眾意見調查結果。
本研究在火花海生態恢復前后共開展了兩次問卷調查,以了解公眾特別是利益相關者對3個方面的態度:是否支持火花海生態恢復,支持、反對和不確定的理由是什么?對火花?;謴头桨傅囊庖娕c建議有哪些?認為火花海的恢復效果如何,有哪些意見與建議?本研究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遺產地內社區居民、遺產地周邊居民、從事遺產地保護與旅游的工作者。除利益相關外,本研究還考慮了不同學歷、不同地區、對九寨溝了解程度、對火花海震損了解程度等對公眾態度的影響。本研究希望為火花海生態恢復的決策提供參考,也為未來其它建設項目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內項目的公眾調查提供參考。

圖1 “九寨溝2017年8·8地震”前后的火花海及其上下游地區
九寨溝位于四川阿壩州,坐標為東經103°46′~104°05′,北緯32°53′~33°20′,面積720 km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43 km2,海拔2000~4764 m;主景區位于日則、樹正和則查洼溝,海拔2000~3100 m,面積約1.2 km2[10]。
九寨溝內人類活動歷史可追溯到2200年前[13],目前遺產地內居民約1500人。1956年前,當地居民過著半農半牧、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生活。1966~1978年,九寨溝內有兩個林場,森林資源遭受大規模破壞;1979年,林場關閉,正式成立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2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正式對外接待游客[14]。年游客量從1984年的2.8萬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500萬人次;2016年,僅門票收入就達8億元,此外還有餐飲住宿等收入。2017年,與九寨溝旅游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超過8萬人;多數居民的工作與九寨溝旅游有關。
九寨溝高山峽谷之間環繞著艷麗典雅的湖群、奔瀉湍急的溪流、飛珠濺玉的瀑群等景觀;擁有114個湖泊,多數湖泊擁有鈣華沉積[8]。鈣華是大孔隙次生碳酸鈣(CaCO3),常膠結有植物、無脊椎動物和細菌殘體,主要以方解石和文石的晶體形式存在。鈣華是從CaCO3過飽和的地表水中沉積的,沉積過程為[15]Ca(HCO3)2?CaCO3↓+CO2↑+H2O。在滑坡等地質過程影響河谷地貌基礎上,大量的鈣華沉積將河流阻塞形成湖群和瀑群(圖1a)。通常鈣華每年沉積僅幾毫米甚至更低,因此一個鈣華“河流-湖泊-瀑群-灘流”系統通常是經過長時間演化而成[15,16]。水域面積約2.85 km2,地表水總體自南向北,分布114個湖泊、17處瀑布群、5處灘流、47眼泉水和11段湍流。地表水pH值為7.3~8.5,總堿度為120~195 mg/L,為HCO3-Ca、Mg型水[12]。日則和樹正溝的絕大多數湖泊、灘流和瀑布擁有鈣華,鈣華景觀可分為鈣華湖群及瀑布、鈣華灘流及瀑布、鈣華河流與河漫灘、鈣華森林臺地和鈣華沼澤[10]。
2.2.1 調查方式與步驟
本研究共開展了兩次問卷調查,分別在火花海生態恢復之前(2019年4月)和之后(2020年10月)。每次發放問卷1000份,調查方式有兩種,即當面交流和網絡調查。當地居民是本研究的重點,因此主要采用當面調查;其他受訪者,主要采用問卷星調查(設置為每人只能填寫一份問卷)。調查分為6個步驟,按照先后順序為:①收集年齡、性別、住址、工作、教育水平、是否到訪過九寨溝或火花海震損現場等個人基本信息;②向公眾介紹火花海的震損情況,展示地震前后對比圖(圖1);③了解不同人群特別是利益相關者是否希望開展生態恢復,收集支持、反對和不確定的理由;④向受訪者提供一些科普信息,包括地震后一年多火花海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變化和未來發展趨勢(詳見2.2.2)、生態恢復的方案及效果圖(圖2);⑤再次詢問受訪者是否支持生態恢復,有哪些意見與建議,以服務于可能實施的生態恢復;⑥第二次調查時,已經完成了生態恢復,因此采用對比圖介紹恢復效果(圖3),調查了公眾對恢復效果的滿意程度、意見與建議。通過本研究,不僅希望為火花海生態恢復的可行性論證提供支持,還希望了解不同人群對自然遺產地生態恢復的態度與建議,為未來其它遺產地生態恢復提供參考[9]。
2.2.2 問卷中的科普內容
2.2.2.1 地震后一年多和未來火花海地區的變化趨勢
在兩次調查前的預調研中,發現受訪者是否了解火花海震損后一年多的變化,是否了解鈣華這種物質對他們的決策具有一定影響。例如,一些年齡較大且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其以下的當地居民由于對其身邊鈣華景觀的多年觀察,他們不需要經過科普就了解火花海干涸后其鈣華會風化、更多鈣華堤壩會垮塌。相反,絕大多數遺產地外的受訪者(即使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學歷)對鈣華并不了解。因此,問卷中介紹了地震后一年多和未來火花海地區的變化趨勢,主要包括:基于地震后一年多監測,火花海景色持續變差,表現為湖底干涸,鈣華出現沙化、黑化、溶蝕和侵蝕(圖2);火花海中的鈣華堤壩持續坍塌,未來特別是在雨季強降水和洪水的影響下火花海上下游多個湖泊可能決堤,形成的洪水威脅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圖3)。
2.2.2.2 生態恢復方案
兩次問卷調查都介紹了火花海生態恢復的方案?;謴桶ǘ碌虊螞Q口、穩固殘存鈣華壩體、植被恢復三個內容:在恢復堤壩決口和穩固殘存鈣華壩體中,采用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糯米漿,但對其做了一定程度的改性[17]、當地山體塌方的石塊、火花海內部坍塌鈣華塊來恢復決口;糯米漿作為石塊和鈣華的粘合劑;使用當地石塊是為了保持與周圍基巖一致,且降低運輸成本;使用鈣華是為了使得恢復后的堤壩為黃色,與周圍堤壩的顏色保持一致。植被恢復以自然恢復為主,僅對決口堤壩上的植被進行了人工恢復。

圖2 九寨溝地震后15個月期間火花海的主要變化
2.2.2.3 恢復效果
在第一次調查中,采用工程設計的效果圖。第二次調查中,采用地震前、震損和恢復后火花海的對比圖(圖3);當地居民和現場受訪游客能夠實地感受火花海生態恢復效果。
受訪者組成見表1。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調查問卷各1000份,其中有效問卷分別為998和996份,特別關注利益相關者。第一次/第二次男性占52%/45%,女性占48%/55%。兩次調查中,18-39歲的占比最大,第一次/第二次分別為58%和50%。第一次調查中,大學學歷的人群占比最大(37%),其次是研究生(25%)。第二次調查中,小學及以下占比最大(36%),其次是大學學歷(28%)和研究生(21%)。地區上,兩次調查中九寨溝縣(含遺產地)人數最多,分別占25%和42%。兩次調查中,約31%受訪者在地震前從事與九寨溝相關的工作。在第二次調查中,28%、30%、42%的受訪者分別了解且到過現場、了解但未到過現場、不了解火花海受損情況。
本研究提取了問卷量表題來做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表2)。Cronbach′s alpha值用于分析量表的可靠性,判斷研究數據信度質量。KMO值用于分析題項是否合理、有意義,判斷題項是否有效度。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值為0.764,大于0.7,表明模型擬合良好。Cronbach′s alpha值介于0.695~0.744之間,均小于0.764,表明量表題項均應當保留。KMO值0.745大于0.7,表明題項效度良好,可進行下一步分析[18]。

表1 受訪者的組成特征

表2 信度分析與效度檢驗結果
在火花海生態恢復前后的兩次調查中,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支持生態恢復,且科普能夠提升支持率(圖4)。第一次調查中,科普前后的支持率分別為79%和82%。第二次調查中,支持和非常支持的比例之和從科普前的88%升至科普后的94%。第一次/第二次調查中,表示不確定的人群從科普前的10%/7%降低至科普后的8%/3%;反對和非常反對的比例之和從從科普前的11%/5%降至科普后的10%/3%。
支持恢復的理由主要有:希望恢復火花海景點及所在地區湖群的美觀;火花海很難自然恢復,生態恢復見效快;防治災害,保護人群安全;旅游可持續發展;對九寨溝的感情;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科研對類似研究與工程具有借鑒意義。
反對恢復的理由主要有:九寨溝的形成是地質活動的結果,應該尊重自然規律;自然遺產不該生態恢復;保留作為地震遺址;難以達到震前效果,且耗時耗資,擔憂造成二次危害;自然恢復能衍生出更多東西。
公眾提出的建議主要有:采取科學的方法,避免對遺產地自然景觀造成二次破壞;盡量降低人為治理的痕跡,使得恢復鈣華堤壩與周邊景觀相協調;在保證生態恢復目標的基礎上,盡量縮短工期;開展相關科普工作,使火花海生態修復成為自然與環境教育的案例。這些建議都被納入了實際的生態恢復。

圖4 受訪者對火花海生態恢復的態度
3.4.1 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更支持恢復[19];但是,不論利益相關大小,各類人群都總體支持恢復,且科普能提升支持率(圖5)。第一次調查中,遺產地內、九寨溝縣(不含遺產地)、四川省(不含九寨溝縣)和四川省外居民的支持率分別從科普前的89%、78%、78%和77%增至科普后的93%、83%、81%和80%;第二次調查中,這些人群的支持率(含非常支持和支持)分別從科普前的94%、93%、89%和80%增至科普后的98%、97%、92%和90%。第一次調查中,工作與九寨溝相關和不相關的人群支持率從科普前的82%和77%增至科普后的86%和80%;第二次調查中,這些人群的支持率從科普前的97%和85%增至科普后的98%和93%。
3.4.2 教育水平
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總體上都支持恢復,且科普能夠提升不同教育水平人群的支持率[20](圖5ef)。第一次調查中,小學及其以下、中學、大學和研究生的支持率從科普前的88%、85%、76%和78%升至科普后的97%、88%、81%和81%。第二次調查中,這些人群的支持率(含非常支持和支持)從科普前的95%、95%、90%、91%和84%升至科普后的99%、99%、91%和91%。
遺產地內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對最低,28%、31%、37%和3%的受訪者教育水平為小學及其一下、中學、大學和研究生(表3)。但是,科普前89%遺產地受訪居民表示希望開展生態恢復。除了當地社區可持續發展、家園感情等因素影響外,鄉土知識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在未接受鈣華、地質等專業知識學習的情況下,基于當地長期觀察,一些居民認為若不恢復火花海水體則導致火花海地區干涸鈣華堤壩持續坍塌、鈣華風化、原有濕地植物死亡等問題。

圖5 不同地域、工作和受教育程度的情況下受訪者對生態恢復火花海的態度

表3 不同地區受訪者的受教育水平
3.4.3 對火花海震損的了解程度
在第二次問卷調查中發現,在參與問卷調查之前越是了解火花海震損情況的人群越是支持恢復,且科普能夠提升支持率(圖6)。了解且到過現場、了解但未到過現場、不了解火花海震損的人群支持率(含非常支持和支持)從科普前的94%、91%和83%升至科普后的96%、96%和92%。

圖6 在火花海震損情況不同了解程度下的
火花海完成恢復后,絕大多數受訪者對恢復效果滿意(非常滿意60%;滿意28%),不確定的比例為11%,僅1%人群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圖7)。不滿意的原因包括:不應人為干涉;修補的不自然等。利益相關者和非利益相關者都總體上表示滿意恢復效果,遺產地內居民的滿意度高達91%,九寨溝縣(不含遺產地內)、四川省(不含九寨溝縣)、四川省外人群的滿意度也分別高達為95%、84%和86%。受訪者主要建議加強安全、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長期監測,加強原決口處堤壩上的植被恢復。

圖7 所有受訪者和不同地區人群對火花海恢復效果的滿意情況
本研究在火花海生態恢復前后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不同人群特別是利益相關者對恢復的態度。兩次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和超過93%的利益相關者表示支持恢復火花海,支持的理由主要有安全、美觀、發展、情感等方面。但是,也有6%的受訪者持反對和不確定的態度,主要理由是不確定會不會有其它影響、應順其自然等。科學普及、工作性質、專業背景、居住地、對火花海震損和恢復方案情況的熟悉情況、受教育程度等對公眾態度有顯著影響。兩次科學普及分別提升支持率3%和6%;工作與九寨溝相關的受訪者支持恢復率比不相關的高5%;場所依戀會對其居民對周邊環境的感官產生積極作用,遺產地內居民支持恢復率比四川省外高8%;了解并到過現場的受訪者支持率比不了解的高4%;小學及其以下的受訪者支持率比研究生受訪者支持率高8%。
本研究在問卷設置、調查的時間和空間、樣本量、樣本選取、受訪者獲得火花海相關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初步探索了公眾尤其是利益相關者對生態恢復火花海的支持程度及其科學普及、工作性質、居住地、對恢復情況的熟悉程度、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程度,為未來其它遺產地生態恢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