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兵紅(蘭州大學)
榆中縣位于甘肅省省會蘭州市的東部,是蘭州市的東大門。蘭州市地處狹長的黃河河谷盆地中,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河谷內可用于建設的土地資源已所剩無幾。由于土地資源稀缺,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面臨無地可建,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與城市服務設施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交通、教育、醫療、公園綠化等設施供需矛盾尖銳。土地資源稀缺也導致了城市職能的缺失、城市房價陡增、城市公共空間嚴重不足,致使城市生活品質不斷降低,“城市病”凸顯?!皟缮綂A一河”的自然格局使蘭州市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也成為蘭州市發展的最大瓶頸。
面對這一瓶頸,蘭州市提出了“一心兩翼”的城市空間發展思路,“一心”即為蘭州主城區,“兩翼”則指蘭州新區和榆中生態創新城。這一發展思路旨在促進蘭州“跳出”河谷發展,破解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的難題。在此基礎上,蘭州市提出了推動工業向北發展、人口向東轉移、核心城區抽疏,構建多極支撐的“大蘭州”城市格局的發展理念。
榆中縣作為蘭州市發展的“東翼”,也是承接蘭州市未來人口轉移的主陣地,榆中縣主導產業的選擇對蘭州市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對榆中縣的主導產業選擇的研究是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希望通過客觀的分析研究,能夠為榆中縣主導產業的選擇提供一些客觀建議。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美國學者杜恩、佩羅夫等人于20世紀60年代相繼提出的,80年代初在西方區域經濟研究中被廣泛用于分析產業結構變化和區域經濟差距的數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一個動態的過程,以其所在更大區域或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在選定時間范圍和背景區域內,將被研究區域的增長與標準區域的增長聯系起來比較,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份額分量(N)、結構分量(P)和競爭力分量(D)三部分,以此來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可以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因此,該方法可對榆中縣的產業結構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得出榆中縣產業發展的優勢所在,進而得出未來榆中縣產業發展的合理方向,并可對榆中縣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對策建議。
偏離—份額分析的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ei0、eit、Ei0、Eit分別代表研究區和參照區三次產業在基期和末期的經濟增長規模,R=(Et-E0)/E0為參考區在(0,t)時間段所有產業的總增長率,Ri=(Eit-Ei0)/Ei0、ri=(eit-ei0)/ei0分比為參考區和研究區第i產業在(0,t)時間段的增長率,Gi為研究區第i產業產值的增加額,Ni、Di、Pi 分別為地區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
第一部分為全國增長分量,表示假定研究區各產業均按參考區經濟增長率R增長所應實現的增長份額,N值越大說明產業部門發展基礎越好。
第二部分為區域產業結構偏離分量,代表研究區按照參考區第i產業增長率計算的增長額與按照參考區經濟增長率R所實現的增長額之差,它反映了i產業相對于參考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劣程度。當Pi為正值,表示區域產業結構素質較好,促進區域經濟總量增長,當Pi為負值,則說明區域產業結構素質較差,影響區域經濟總量增長。
第三部分代表研究區第i產業按實際增長率所實現的經濟增長額與按參考區同一產業增長率所實現的經濟增長額之差,反映了與參考區域相比,研究區在發展第i產業方面具有區位優勢或劣勢;若某個地區競爭力高于參考區水平,則Di>0;反之,Di<0。
研究區三次產業占參照區相應部門比重在基期和末期分別為Ki0=ei0/Ei0,Kit=eit/Eit。研究區與參考區的相對增長率L可用下式計算:


式中,W,U分別代表結構效果指數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
若L>1,G值愈大,說明區域產業平均增長水平高于參考區域產業部門平均增長水平。若W>I ,P值愈大,說明區域經濟中朝陽的、增長快的產業部門比重大,區域總體經濟結構基礎比較好,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大。若U >1,D值愈大,說明區域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好,多數部門發展較快,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本文以蘭州市和榆中縣2010-2017年的統計數據為分析的基礎資料,以榆中縣為研究區域,以蘭州市作為參照區域。因此,公式中Ei0即為蘭州市2010年的第i經濟部門的產值,Eit為蘭州市2017年的第i經濟部門的產值,ei0為榆中縣2010年第i經濟部門的產值,eit為榆中縣2017年的第i經濟部門的產值,Et為2017年蘭州市所有經濟部門的產值加總后的生產總值,E0為2007年蘭州市所有經濟部門的產值加總后的生產總值。
考慮到指標數據的代表性、可比性、實用性和易獲性,按照地區生產總值核算部門分類劃分區域經濟部門。將榆中縣經濟部門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及其他等經濟部門,部門繁多,而除農業以外的其他經濟部門生產總值增加值很小但又不應忽視,所以研究把第一產業作為一個整體。第二產業由工業和建筑業兩部分構成。第三產業主要由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及其他服務業等部門構成。
為了圖表的簡單化和整潔化,將第一產業記為A產業,將工業記為B產業,建筑業為C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為D產業,批發和零售業為E產業,住宿和餐飲業為F產業,金融保險業為G產業,房地產業為H產業,其他服務業為I產業。榆中縣各產業部門經濟指標數據如表1所示,SSM分析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1 榆中縣各產業部門經濟指標數據(單位:萬元)

表3 榆中縣2010-2017年SSM綜合特征指數
表2表明:

表2 榆中縣2010-2017年SSM分析表
(1)榆中縣三大產業中,僅有第三產業的N、P、D值均大于0,表明第三產業主導了榆中縣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
(2)在產業結構分量上榆中縣共有6個產業的產業結構分量(P)值大于0,依次為其他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這6類產業結構素質較好,對區域經濟總量增長有促進作用。
(3)在競爭力分量上有5個產業的競爭力(D)值大于0,依次為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其他服務業、交通運輸與郵政和倉儲業、住宿和餐飲業這5類產業在蘭州市內表現出了一定的區位優勢,并且它們的區位競爭力高于蘭州市平均水平。
初步得出,榆中縣其他服務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四個具有良好發展基礎,產業結構素質較好,對經濟貢獻率較高,同時也是具有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
表3表明:
(1)L>1,說明榆中縣產業平均增長水平高于蘭州市。
(2)W>1,表明榆中縣產業結構基礎較好、增長快的朝陽產業部門所占比重較大。
(3)U>1,表明區域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好,多數部門發展較快,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由SSM分析結果可知,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其他服務業這四個產業部門是榆中縣產業部門中既具有較好發展基礎又具有較好的區域競爭力,同時產業結構對經濟貢獻率較高的產業部門,因此榆中縣的主導產業應重點在這四大產業中進行選擇。
在SSM分析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榆中縣的各產業增長值占GDP的比重和榆中縣各產業增長值占參考區域經濟同行業總量比重進行分析,結合SSM分析結果,提出榆中縣主導產業選擇的建議。
表4和表5的經濟占比分析再次佐證了SSM分析得出的其他服務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四大部門是榆中縣具有良好發展基礎和較大發展潛力的產業,而其他服務業和建筑業這兩大產業部門的SSM分析成績和占比排名都表現出較大的優勢,同時其他服務業和建筑業的發展潛力大且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比較符合主導產業選擇的要求,因此可將這兩大產業確定為榆中縣的主導產業。

表4 榆中縣各產業增長值占GDP總量比重

表5 榆中縣各產業增長值占參考區域經濟同行業總量比重
研究結論,通過SSM分析,可以看出榆中縣產業發展基礎好、結構較為合理、產業增長速度較快且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對產業門類的運算研究可以看出榆中縣發展基礎較好、潛力較大且經濟占比較高的產業門類主要為其他服務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四大產業部門,而在SSM分析及占比排名中表現最好的產業門類為其他服務業和建筑業,這兩個產業也就成為榆中縣主導產業。
這一分析結論與榆中縣未來發展的主方向相吻合。首先從蘭州市對榆中縣的功能分工來看,榆中縣作為蘭州市的“東翼”,是承接蘭州市城市人口轉移的主陣地,也是蘭州市非省會職能外溢的主承接地,大力發展服務產業,提升城市的服務水平是城市功能發展的客觀要求。此外,榆中縣目前的城市建筑建設都還非常滯后,未來隨著蘭州市人口及產業的大量溢入,榆中縣必然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建筑業都是榆中縣最重要的產業門類之一。
綜上,建議榆中縣未來一段時期內應將其他服務業和建筑業作為主導產業,并加強對主導產業的培育和投入,來帶動各行業的發展。除兩大主導產業外,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房地產業、交通運輸與物流倉儲業等產業門類也具有較大的發展優勢,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