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瑩,譚永俏,羅劍戈
(江門市口腔醫院口腔科,廣東 江門 529020)
牙列缺失是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很多患者由于在拔牙之后未能正確進行處理,從而引發牙槽骨吸收或牙齦萎縮等情況,對患者種植后恢復效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臨床中主要以口腔種植拔牙修復技術治療牙齒缺失患者,可對牙齒損傷進行修復,還可恢復口腔功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但牙槽嵴在拔牙后會出現,可縮小牙槽嵴寬度、降低牙槽嵴高度,繼而影響修復效果和美學效果,同時也會影響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復[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口腔種植中開始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該項技術有助于減少拔牙后骨量的丟失,并能減少牙槽嵴吸收,從而提高修復效果和美學效果,且患者接受度較高[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牙列缺失患者采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治療,分析其對患者美學效果和牙槽骨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門市口腔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的40例牙列缺失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均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20~55歲,平均(34.8±2.5)歲;患牙共27顆,病因為牙周炎14顆,慢性根尖周炎12顆,根折1顆。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22~57歲,平均(35.1±2.6)歲;患牙共31顆,病因為牙周炎13顆,慢性根尖周炎16顆,根折2顆。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口腔醫學分冊》[3]中關于牙列缺失的診斷標準;經口腔檢查、臨床癥狀表現確診者;明確存在口腔種植拔牙修復適應證者;精神、語言表達能力均正常者等。排除標準:存在拔牙禁忌證者;拔牙位點伴有急性炎癥者;存在先天性免疫疾病者;重要臟器功能存在障礙者等。江門市口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且患者已簽署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開展常規口腔種植拔牙修復技術治療,前牙黏膜麻醉后,利用2%碘伏在術區、麻醉穿刺點徹底消毒,分離牙齦,使用牙鉗拔牙。拔牙期間保護牙齦,避免損傷;拔牙后對局部感染組織、根尖肉芽、囊腫進行徹底清除;于微創條件下,采用0.9%氯化鈉溶液徹底沖洗創面,待牙槽內異物清理干凈后,將消毒紗布棉卷放置在創面上,使患者用力咬合;30 min后取出紗布,進行縫合操作。于術后3~5 d應用抗生素進行抗炎治療,治療后3個月通過X線片復查牙槽骨恢復情況,待愈合后即可進行種植體植入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治療,拔牙、清創操作均同對照組,對拔牙創面徹底沖洗后采用不翻瓣技術,牙槽窩利用100~200 g Bio-Oss骨填充材料,要求寬度基本相同于相鄰牙齒骨面,或高出相鄰牙齒骨面0.5 mm,高度要比牙槽嵴高出0.5 mm,完成填充,在上面覆蓋膠原膜,經鈦釘固定,用明膠海綿封閉創面,完成手術,囑咐患者含漱口腔;術后8~10 d拆線,對軟組織進行塑形處理,采用馬里蘭橋修復,愈合后行延期種植手術;術后3~5 d,應用常規抗生素抗炎治療,治療后3個月利用X線片復查牙槽窩情況,待愈合后即可進行種植體植入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美學效果進行比較,評估內容包括牙齦顏色、骨吸收量、骨密度、高度、牙槽骨寬度、視覺角度、軟組織形態,采用自制口腔種植美學效果調差問卷進行評估,滿分200分,得分越高,美學效果越好[4]。其中非常美觀160~200分,美觀120~159分,不美觀為<120分。總美觀率=非常美觀率+美觀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垂直向骨吸收量和唇腭向骨吸收量,采用錐形束CT檢測并記錄數據。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利用錐形束CT進行檢測。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滿意度。采用院內自制滿意情況調查問卷,總分100分,85分以上表示非常滿意,60~85分表示基本滿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滿意[5]。總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美學效果評分、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及牙槽骨相關指標)與計數資料(美學效果總美觀率和滿意率)分別以 (±s)、[例 (%)]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美學效果 與對照組比,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總美觀率與美學效果評分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美學效果比較
2.2 垂直向骨吸收量與唇腭向骨吸收量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與唇腭向骨吸收量比較 (?±s?,mm)

表2 兩組患者垂直向骨吸收量與唇腭向骨吸收量比較 (?±s?,mm)
組別 例數 垂直向骨吸收量 唇腭向骨吸收量對照組 20 1.2±0.3 2.0±0.8觀察組 20 0.9±0.2 1.5±0.5 t值 3.721 2.370 P值<0.05<0.05
2.3 牙槽骨寬度、高度及密度 相比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牙槽骨寬度、高度及密度均下降,但觀察組較對照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牙槽骨寬度、高度及密度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牙槽骨寬度、高度及密度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牙槽骨寬度(mm) 牙槽骨高度(mm) 牙槽骨密度(g/cm2)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 3個月對照組 20 7.5±0.7 5.6±0.7*15.8±1.8 12.8±1.3*1.9±0.4 1.2±0.2*觀察組 20 7.5±0.9 6.2±0.8*15.7±1.9 14.4±1.6*1.9±0.3 1.6±0.2*t值 0.000 2.524 0.171 3.471 0.000 6.325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滿意率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總滿意率為95.0%,對照組總滿意率為65.0%,觀察組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率比較[例(%)]
牙列缺失是口腔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治療時多采用口腔種植修復術,治療后患者咀嚼功能會得到有效恢復,可提升生活質量。但在拔牙后有著較為復雜的恢復過程,若未能恰當處理,會造成牙槽窩內的血凝塊逐漸積聚,對牙槽骨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導致后續口腔種植難度增大[6]。常規口腔種植修復中,牙頸附著軟組織要先在拔牙前有效分離,再經物理松動后才能將牙齒拔除,所以拔牙后會損傷患牙周邊組織和牙槽骨骨質,雖然縫合、止血、消毒的實施能一定程度促進牙周軟組織愈合,卻不能改善牙槽骨骨質損傷愈合情況[7]。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一種新型口腔科治療技術,有著較強的實用性,拔牙后,即刻處理拔牙窩,盡早充填骨粉,可有效防止牙槽骨進一步吸收,且應用不翻瓣技術最大程度保留牙槽骨,從而有利于牙窩內血液運行,并盡可能減輕對機體的損傷,為后續口腔種植提供了最佳治療條件;另外通過將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應用于口腔種植中,完成了對牙槽骨外觀及骨密度的有效維持,牙槽骨吸收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使種植體穩定性更強[8-9]。此外,充填所使用的骨粉以小牛骨基質作為材料來源,具有引導牙槽骨再生的作用,而可吸收的膠原膜覆蓋在填充表面后,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牙槽窩,進一步提高口腔種植效果[10]。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美學效果、總美觀率均較對照組升高,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均少于對照組,提示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可提高患者美學效果和美觀度,有效改善牙槽骨吸收情況,治療效果顯著。
牙體種植中,牙槽骨的寬度和高度屬于支撐結構,寬度、高度適中,且骨密度良好情況下,可為后續口腔種植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礎條件。在牙生長過程中,隨著牙槽骨的生長,拔牙后會失去功能性刺激,將無法再刺激牙槽骨,導致生理基礎改變,主要表現為牙槽嵴萎縮,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后,利用骨和骨代替材料填充拔牙部位,會盡可能減少殘余牙槽嵴的吸收,維持牙窩內的骨和骨量,提高拔牙質量,確保順利放置口腔種植體[11]。此外,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后可充分彌補常規拔牙治療的不足,利于咀嚼功能良好的恢復,有助于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及總滿意度均較對照組升高,提示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治療口腔種植,可有效減少牙槽骨變化,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牙列缺失中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后,可提高牙槽骨的美觀程度,減少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丟失情況,同時充分滿足患者對拔牙后的美觀度要求,繼而提升患者對整體治療的滿意程度,且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