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晨,蔡 鵬
(1.江蘇省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制藥工程系,江蘇 徐州 221116;2.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3)
結直腸癌是一種好發于乙狀結腸和直腸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多由遺傳、環境因素所致,其發病率、死亡率較高,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目前臨床上結直腸癌的治療多以手術為主,并于術后輔以化療,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XELOX)為臨床上常見的化療方案,其可增強手術療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未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患者化療后易出現胃腸道不適、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預后效果,因此臨床上多采用聯合用藥的方式對結腸癌術后患者進行治療[1]。祖國醫學認為,結直腸癌屬“腸癖”“便血”“腸蕈”范疇,其主要治療原則為益氣活血、健脾補腎。溫腎健脾湯中含麥冬、石斛、天冬、菟絲子等多味中藥,可發揮滋補腎陽、益氣養血的功效,對于腫瘤手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復具有一定的效果[2]。本文旨在探討溫腎健脾湯對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與安全性,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市中醫院收治的89例結直腸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例)與觀察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齡41~72歲,平均(58.25±8.25)歲;原發病灶:直腸癌25例,結腸癌19例;TNM分期[3]:Ⅱ期20例,Ⅲ期2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42~73歲,平均(59.50±7.25)歲;原發病灶:直腸癌26例,結腸癌19例;TNM分期:Ⅱ期20例,Ⅲ期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中醫參照《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西醫參照《常見惡性腫瘤診治策略》[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切片檢查確診者;TNM分期為Ⅱ ~ Ⅲ期者;卡式功能狀態(KPS)評分[6]≥60分,且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原發性腫瘤者;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嚴重感染、精神系統疾病者;心、肺功能存在障礙者;口服藥物存在困難者;對本研究配合度較低者等。本研究經徐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結直腸癌根治術,對照組患者于術后采用XELOX化療方案:第1天使用130 mg/m2注射用奧沙利鉑(遠大醫藥黃石飛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30,規格:50 mg/劑)加入至250 mL 5%葡萄糖溶液中稀釋后進行靜脈滴注;第1~14天給予口服卡培他濱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366,規格:0.15 g/片)治療,劑量為10 g/m2,21 d為1個療程,需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溫腎健脾湯進行治療,方劑組成:麥冬、石斛、天冬、菟絲子各10 g,當歸、茯苓、雞血藤、女貞子、生地黃各15 g,淫羊藿20 g,黃芪30 g,加水煎至200 mL,于術后24 h服用,早晚分服,1劑/d,21 d為1個療程,需連續服用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參照《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綜合診治》[7]中的相關標準進行療效評估,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未出現新病灶,且維持時間>28 d;部分緩解(PR):靶向病灶長短徑乘積降低≥50%,且維持時間>28 d;穩定(SD):靶向病灶長短徑乘積降低<50%或增大<25%,且維持時間>28 d;進展(PD):靶向病灶長短徑乘積增大25%~49%,或出現新病灶。客觀緩解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②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③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改善率比較,采用KP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其中提高:患者治療后KPS評分較治療前提高≥10分;穩定:患者治療后KPS評分較治療前升高<10分或降低<10分;降低:患者治療后KP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10分[8]。總改善率=提高率+穩定率。④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胃腸不適、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等癥狀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為60.00%,高于對照組的3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對照組患者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降低,CD8+百分比升高;觀察組患者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升高,CD8+百分比降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對照組,CD8+百分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58.73±8.48 53.82±9.63* 35.23±5.67 31.61±6.87* 25.73±6.67 29.14±7.35* 1.37±0.54 1.07±0.35*觀察組 45 58.23±9.52 62.84±7.36* 35.78±5.78 40.21±6.72* 25.52±5.48 22.53±6.31* 1.40±0.62 1.79±0.47*t值 0.261 4.972 0.453 5.970 0.162 4.556 0.243 8.182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生活質量改善率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總改善率為88.89%,高于對照組的4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率比較[例(%)]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胃腸不適、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結直腸癌是腸黏膜上皮在遺傳或環境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消化道惡性病變,排便習慣與糞便形狀改變、腹痛、腹部腫塊及體質量下降、消瘦等為其主要臨床癥狀,且患者在早期并無明顯癥狀,直至病情發展至一定程度時上述臨床癥狀才會出現。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外科手術并輔以術后化療進行治療,其中化療可在結腸癌術后進一步殺死癌細胞,抑制癌細胞進一步擴散,進而延長患者生存期,但化療作為一種攻擊性的治療方法,其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可對人體內正常細胞造成損傷,進而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單獨使用治療效果欠佳[9]。
中醫認為,結直腸癌的發病主要與正氣虧虛、外感六淫、情志不舒、飲食失節、瘀血阻滯、痰濁凝聚、瘀毒內蘊等有關,同時濕、瘀、熱、毒等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正氣不足,而后邪氣居之,致本病發之;而化療藥物屬熱之物,可耗氣傷陰,損傷氣血及五臟六腑[10]。溫腎健脾湯中麥冬可清肺潤燥、益胃生津;石斛可補益脾胃、強壯筋骨;天冬可養陰潤燥、清火生津;菟絲子可補腎益精;當歸可補血和血;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安神;雞血藤可補血、活血通絡;女貞子可滋補肝腎;生地黃可養陰生津;淫羊藿可補腎陽,強筋骨;黃芪可健脾補中、升陽、益衛固表,以上諸藥共奏溫腎健脾、益氣養血之效[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生活質量改善率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溫腎健脾湯可提高結直腸癌術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且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效果較為理想。
相關研究顯示,機體免疫功能在結直腸癌病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免疫功能低下可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而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可對腫瘤的產生、發展及預后結果產生直接影響,其中CD3+屬成熟T細胞的標志性指標,可代表機體細胞免疫的總體水平;CD4+屬于輔助性T淋巴細胞,具有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的作用,CD3+、CD4+水平降低表明結直腸癌患者機體內免疫功能進一步降低;CD8+則屬于抑制性T細胞,可抑制抗體的合成與分泌,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機體內免疫功能受到損害[12]。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中的當歸多糖、阿魏酸鈉可促進巨噬細胞因子的合成與分泌,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3];淫羊藿中的淫羊藿多糖可通過促進T淋巴細胞的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4];黃芪中的黃芪多糖則可促進機體內抗體細胞的合成與分泌,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對照組,CD8+百分比低于對照組,提示溫腎健脾湯可提高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療效較為理想。
綜上,將溫腎健脾湯應用于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的治療中,可有效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免疫功能與生活質量,且可減少結直腸癌術后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