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英,沈云賦
(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 蘇州 215625)
膽囊良性病變主要包含膽結石、膽囊息肉等,是普外科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嚴重者可引發膽囊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上對有手術指征的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常采取手術治療,而隨著腔鏡技術的成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成為目前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主要手術方式,傳統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在腹腔鏡的引導下進行的微創手術,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但其腹壁美觀性較差[1]。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則是將手術期間使用的操作器械與設備均經臍部進入腹腔,利用臍部的特殊皺壁使得手術切口得以遮蔽,改善腹部的美觀性[2]。研究顯示,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提供全程優質的護理服務,可使手術更加順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速康復進程[3]。本研究旨在探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合優質護理對膽囊良性病變患者肝功能指標、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4~62歲,平均(48.32±10.56)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1~63歲,平均(48.95±11.33)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膽囊良性疾病治療決策的專家共識(2011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相關診斷標準者;術前經B超、CT檢查確診者;有手術指征者;生命體征穩定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等。本研究經張家港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與護理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實施全身麻醉后,分別于劍突下、經臍部下緣、右鎖骨中線肋緣下切口進行打孔,建立通道后進行膽囊切除術[5]。觀察組患者實施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后,于臍部上緣皮膚褶皺處打開一2 cm的弧形切口,置入單孔三通道手術裝置,并將5 mm的腹腔鏡、直、彎操作器分別置入三通道中,保持氣腹壓在12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使用分離鉗將膽囊系膜前后層進行分離后,夾住膽囊管后分離切斷,將膽囊動脈與膽囊管使用超聲刀進行游離、解剖,剝離膽囊后,留取標本,進行沖洗,檢查無出血后進行皮下縫合。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間均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方式如下:①術前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與手術治療的目的、優勢,告知手術的大致情況與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使得患者對疾病與手術有一定的了解,打消其顧慮,緩解心理壓力。②在與患者溝通期間,及時評估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可以向患者舉例說明成功案例,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緩解其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以積極正面的心態迎接手術。③術前指導患者飲食,進食易消化、產氣少、蛋白質豐富的食物,術前8 h禁水、禁食,術后6 h可以進食流質食物,術后24 h后改為半流質,少食多餐,盡量選擇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同時鼓勵患者進食維生素豐富的蔬菜、水果等食物。④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如引流管、引流液量、引流液色、切口情況,如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給予處理。⑤術后定時巡視患者,并觀察其疼痛情況,若可以忍耐,可適當通過轉移其注意力、傾聽音樂等方式緩解;如疼痛較為顯著,可適當遵醫囑給予藥物緩解。⑥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恢復腸道功能,促進康復。并做好出院健康指導,定時復查,兩組患者均干預至出院,并跟蹤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腹壁美容度評分、住院時間,其中腹壁美容度評分采用院內自擬的調查問卷(Cronbach's α系數:0.88,重測效度:0.86)進行評價,共5分,得分越高,則美容效果越好。②肝功能指標。于術前與術后1 d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水平。③炎性因子水平。血樣采集與血清分離方法同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④并發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內的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腹壁血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文中數據,并發癥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手術相關指標、肝功能指標、炎性因子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腹壁美容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腹壁美容度評分(分)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0 21.33±3.28 51.11±3.69 3.04±0.19 4.98±0.61觀察組 30 20.59±3.01 76.33±6.02 4.58±0.27 2.69±0.25 t值 0.910 19.563 25.549 19.026 P值>0.05<0.05<0.05<0.05
2.2 血清ALT、AST、ALP水平 與術前比,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ALT、AST、ALP水平均顯著升高,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ALT、AST、ALP水平比較(?±s?,U/L)

表2 兩組患者血清ALT、AST、ALP水平比較(?±s?,U/L)
注:與術前比,*P<0.05;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P:堿性磷酸酶。
ALT AST ALP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對照組 30 24.02±3.11 54.02±4.24* 26.05±2.15 56.02±3.25* 59.11±1.84 82.15±3.36*觀察組 30 24.59±3.04 33.15±4.06* 26.18±2.33 35.69±3.14* 59.64±1.18 74.46±3.14*t值 0.718 19.472 0.225 24.640 1.328 9.159 P值>0.05<0.05>0.05<0.05>0.05<0.05組別 例數
2.3 血清IL-6、IL-8、hs-CRP水平 與術前比,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IL-6、IL-8、hs-CRP水平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6、IL-8、hs-CR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6、IL-8、hs-CRP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IL-8:白細胞介素-8;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IL-6(pg/mL) IL-8(pg/mL) hs-CRP(mg/L)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對照組 30 51.33±4.03 65.31±5.57* 13.11±1.56 23.35±2.06* 4.89±1.02 24.95±2.56*觀察組 30 51.64±4.21 65.92±5.04* 13.37±1.69 22.94±2.54* 4.96±1.15 25.16±2.37*t值 0.291 0.445 0.619 0.687 0.249 0.330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并發癥 術后1個月內,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膽囊良性病變均易引發膽囊炎,影響膽囊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部分患者有癌變風險,因而臨床上對于有手術指征的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憑借切口小、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勢,在膽囊良性病變中應用廣泛,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經過臨床多年實踐,具有手術視野清晰、手術耗費時間較短等優勢,但隨著大眾審美觀的提高,患者對術后疤痕與手術切口的美觀性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傳統的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能滿足此需求[6-7]。
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在傳統腹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微創手術,其通過利用臍部天然凹陷的優勢隱藏切口疤痕,故具有美觀性更強、創傷更小的優勢,更符合微創理念,因而正在國內微創手術中逐漸開展[8]。由于手術器械均需經過臍部置入腹腔,因而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器械相互之間存在干擾、牽拉及視野暴露不足,影響手術視野與操作過程,因此手術操作較為復雜,且難度較高,對手術操作者的要求較高,手術耗費時間相對較久[9]。研究顯示,圍手術期給予患者優質護理,通過飲食調節、術后早日下床活動等措施,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利于預后的改善[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腹壁美容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提示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合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縮短膽囊良性病變患者的住院時間,美容效果更好,但手術時間相對較長。
血清ALT、AST、ALP為臨床上常用的監測肝功能的指標,其水平升高,代表肝膽功能受損。膽囊良性病變易持續對局部組織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損傷膽囊、肝功能,使得患者肝功能嚴重受損,而手術操作期間易刺激并降低肝功能,造成肝功能指標水平短期內升高。相較于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其更符合微創理念,切除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對患者周圍組織的刺激,術后恢復更快,從而可減輕對患者肝功能的損傷[11]。本研究中,術后1 d觀察組患者血清ALT、AST、AL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對肝功能的影響較小。手術刺激與創傷等均易引發機體釋放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諸多細胞分泌IL-6、IL-8、hs-CRP等炎性因子,導致其水平升高。本研究中,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IL-6、IL-8、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在于,與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相比,雖然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切口較小,但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可能出現的膽瘺、消化道瘺會使手術創傷加重,因此并未觀察到兩者之間的差異[12]。優質護理干預作為重要的治療輔助手段在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的治療中可起到有利的輔助作用,做到有針對性、高質量及主動的護理,從而可以更好地輔助腹腔鏡膽囊手術的開展,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3]。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合優質護理干預不會增加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良好。
綜上,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合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對膽囊良性病變患者肝功能損傷,縮短住院時間,且不會增加機體炎癥反應,美容效果更佳,安全性良好,但其相對于傳統的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時間較長,臨床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