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運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紹興市,312000)
越窯是我國最著名的窯系之一,被稱為“母親瓷”,越窯秘色瓷被譽為瓷中絕品,上供之器。上林湖窯址一帶的窯火,早在東漢便已燃起,直到南宋窯中火苗才慢慢熄滅,其間延續一千多年,現為我們留下了近200處窯址。上林湖越窯貫穿了整個越窯歷史的窯業生產,不論其分布范圍,還是延續時間,都是極其罕見的,因此其窯址也被譽為“露天青瓷博物館”。
國內對越窯青瓷的研究內容范圍較廣,研究方法較多。20世紀,陳萬里先生是對越窯古窯址進行實地考察的第一位學者,并著有《瓷器與浙江》、《中國青瓷史略》等。周仁先生創新的運用自然科學手段對越窯青瓷進行定性。與李家治先生聯合發表了《中國歷代名窯陶瓷用釉的初步科學總結》,首次將科學技術引入到越窯青瓷的研究。21世紀,關于越窯青瓷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相關研究領域也呈持續增長態勢,主要集中于非遺保護、科學技術史、造型與裝飾等。總體而言,我國對越窯青瓷的研究內容廣、站位高遠、學術自主性鮮明,頗有理論建樹。綜而觀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斷提高,越窯青瓷技藝傳承價值及其現代化發展研究也將成為熱點。青瓷不僅是文化起源,也是藝術起源,它是文化和歷史的載體。越窯青瓷是公認世界瓷母,文化要發展得更好,應當在越窯青瓷中發現密碼,在傳統青瓷技藝傳承和創造的結合中走向未來。
越窯青瓷的當代價值應是建立在更高層次上的還原和回歸,即回答越窯青瓷不單是審美形式與技藝的傳承。其具體內容應是探求、反思當代人類的內心世界,追求非物質生活需求與情感化的發展等。注意發掘青瓷文化獨具的風格、氣魄、神韻,并將這些獨有的特點與當代聯系起來,為不同時期審美特點和文化變遷提供比較視角。
(1)現代藝術發展已經超過傳統藝術門類,對越窯青瓷技術傳承的價值與本土藝術、文化的關系研究,將會促使當代學者用他自己的眼光來審視越窯青瓷藝術的同時,也開啟了新的研究視角,對構建中國本土青瓷藝術有重要的意義。
(2)構建越窯青瓷技藝傳承價值及其本土性的現代化建構基礎理論,納入學理研究與實踐探索,也可推動浙江區域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助于重塑并豐富青瓷文化,同時也有助于當地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不僅帶來經濟價值,還可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產業,成為我們現代社會肌體一部分。越窯青瓷文化創造則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重新認識中華陶瓷文化傳統,在同外來文化的互動交流中,豐富和融合發展而來。從文化創造的視角來看越窯青瓷藝術,越窯青瓷的發展既要回望傳統,又要走進當代;既是中國青瓷的國際性表達,又是世界青瓷的中國化詮釋。越窯青瓷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在于變。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當今社會存在著商品藝術化和藝術商品化的趨勢,這給越窯青瓷技藝傳承價值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越窯青瓷本土性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其傳統與現代并非絕對對立,關鍵是如何理解與創新實踐。實現越窯青瓷傳統與現代的再生與互動,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青瓷文化的轉型。在對當代陶瓷藝術的一般價值和創作狀態的認識上,呂品昌教授提出了“文思”和“物語”兩個切入點。“文思”是面向傳統和當代文化的思考,“物語”則是關注形式語言和技術方式方面的特征。越窯青瓷本土性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首先任務就是要對越窯青瓷相應的“文思”和“物語”進行融合 、實踐與轉化。
而現代越窯青瓷不能光想造型的著變,以為造型形態的改變就是創新,甚至把搞怪,求異當成制瓷的目標,忽略了文化審美的演繹,越窯青瓷本土性的現代化發展更應該結合傳統經典青瓷造型形態進行創造。當代越窯青瓷造型形態的多樣化,重點在于實現當今越窯青瓷造型形態的多樣性,而這取決于越窯人能否在當今環境下準確把握好陶瓷造型形態與審美取向。越窯青瓷造型形態應該結合工藝、市場、審美等諸多因素進行設計創作,而不應和經濟利益直接畫等號。既要避免造型形態審美一心求異求怪,脫離了人們群眾審美;也要抵住一時之利的誘惑,不能因逐利爆款而失去創作力。
新時代傳統越窯青瓷技藝不在受經濟發展的束縛,而要讓青瓷文化成為新的陶瓷文化發展的基礎與代表。只有在不被否定的情況下,越窯青瓷本土性的現代化才能被實踐,才能重構與再生,展現千年青瓷的魅力。當代陶瓷已經打破了傳統陶瓷技藝的實踐范圍與藝術范式,以其突出的審美價值,兼具形式探索的特點進入現代藝術領域,開創了當代陶瓷藝術的新局面。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青瓷藝術發展表現出明顯的三大趨向:一是在堅持傳統技藝和審美范式的基礎上發展,在注重藝術個性、審美情感表達的同時也講究技藝的精良;二是通過對傳統技藝和當代審美觀念來追求青瓷形態的新意;三是趨向顯得更加自由活潑,更重視藝術的表達。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邱春林在《2017年度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研究報告》指出:①“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應該道、技并重。‘道’指支撐工藝美術組織生產、流通的倫理,中國工藝美術的哲學、美學以及手工藝人必須堅守的工匠精神;‘技’指與工藝美術相關的通用技術和個性化技藝。” 對傳統越窯青瓷手工藝的保護也是如此,應該“道、技并重”。技術和技藝傳承的重要性,已為大眾所了解,并在不斷完善強化中,但對“道”的關注與踐行還遠遠不夠。通過道、技并重才能促進越窯青瓷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此外,應當結合我國及世界當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向,要對越窯青瓷手工藝將來的發展,做出具有建設性的總結和預判。融入“一帶一路”,開啟多元化傳播途徑。一帶一路文化背景下,“越窯青瓷”更應成為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新時代下如何做好青瓷文化定位與傳播。具體內容主要包括:青瓷技藝研修、傳統民間工藝傳承基地、陶瓷文化論壇、推動中小學陶瓷教育普及等實踐探索。
越窯青瓷在產生、發展的進程中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是發展到現在,其審美在多元話語的背景下表現出了困惑與迷茫。越窯青瓷文化其實是介于機器生產和傳統手工藝之間,而越窯青瓷的審美標準也因為與現代化工業化產品的過分接近而迷失。越窯青瓷工藝,無論作為藝術綜合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作為獨立的手工藝術體系,其存在的歷史都十分悠久。然而,直至今天,越窯工藝似乎還只屬于傳統手工藝,依然處于難以與市場和大眾融通的尷尬境地。事實上,越窯青瓷工藝與傳統手工藝產品創造不可分離,可以說是與材料美、技法美、造型美、意境美、思想美等的融合重構。
在更多元話語的當今社會的把越窯青瓷曾經的歷史和越窯天生攜帶的精美主義的審美品質帶進了今天的當代社會,開始轉變成以不同的審美視角和價值、技術、意境、材料、形態等多方參與建構的一個本土性現代文化,其意義逐漸在變化與加深,逐漸由對材料和技藝的注意轉向文化審美象征的意象價值轉移,這時的越窯不僅只是越窯青瓷,在今天多元文化以及精致品質和文化演繹等混合背景下,使沉睡在在博物館和歷史史料中的越窯青瓷被喚醒,攜帶獨特的文化傳承和審美形態供今天使用。在信息化時代,我們看待越窯青瓷的意識已不是單純的“青”或者“瓷”,而是用與歷史的對話和新時代的社會生活姿態。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青瓷文化將從沉睡中喚醒,構建出新的本土性現代化青瓷話語。
越窯青瓷發展至今,其藝術內涵已悄然轉換,逐漸由對材料和技巧的傳承逐漸向具有文化象征的審美價值轉移。如何進行越窯技藝的傳承和青瓷文化的解構重組是越窯青瓷發展的關鍵。換言之,不論從文化層面、技術層面,亦或是審美層面,越窯青瓷制造都需要準確把握國內外最新設計理念、藝術思維的轉變以及結合中國青瓷所特有的文化基因傳承越窯青瓷技藝及其本土性的現代化建構。
注釋
①邱春林.2017年度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研究報告[A].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