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談專家: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邢淑芬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里提到的“減輕作業負擔”和“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就是所謂的“雙減”。“雙減”政策的落地,對于學生們保障充足的課余時間、拓展課外興趣,從而實現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雙減”政策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尤其是過渡階段,家長和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亟待解決。為此,我們本期“熱點追蹤”欄目邀請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邢淑芬副教授,為大家解答與“雙減”有關的問題,助力家庭教育,實現孩子更科學更健康發展。
之前很多家長將學業成績作為評判孩子的重要指標和教育目標,“雙減”后,弱化分數和排名,家長應如何制定更為科學的教育目標,以及如何達成?
● 邢淑芬:我國當前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家長養育焦慮”,這導致家庭教育中存在著“重智輕德”的現象,家庭教育的知識本位導致家庭教育的目標嚴重窄化,常常因為學習導致親子沖突和壓力性的家庭氛圍,嚴重違背了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心理規律。
“雙減”政策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推動家長的兒童觀和成才觀要發生改變,家長要全面關注兒童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這與發展心理學中的多元智能理論是契合的。該理論強調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各人的智能光譜各如其面,各不相同。家長應遵從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從不同方面發現和開發孩子自身的潛能。
“雙減”政策也給焦慮的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反思教育終極目的的良機,即“培養孩子的初衷是什么?”一個人的一生能夠實現幸福和快樂,這才是金不換的最大財富。積極心理學之父塞格里曼認為,一個人的幸福來源于他的優勢和美德。
有一本很有趣的童話故事書叫《我是誰》,講的是一只小地鼠尋找自己的故事。小地鼠發現自己既不能像松鼠一樣爬得高,也不能像小狗一樣跑得快,甚至唱首歌都能把其他小動物給嚇跑了,因此他覺得自己是森林里最沒用的動物。直到有一天,小地鼠在一次火災中挖洞幫浣熊媽媽救她的小寶寶,通過這件事,小地鼠找到了自己的優勢所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何嘗不是迷茫的“小地鼠”呢?家長總是盲目羨慕“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而妄自菲薄自己家的孩子,這種心態源于我們對孩子的不了解。我們都熟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的優勢,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這一方面,家長要善于發現并培養孩子自身的優勢。
此外,家長還要加強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改變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現狀。《真實的幸福》這本書中歸納了六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美德,分別是“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精神卓越”。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培育孩子的健全人格,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多,家長應如何有效指導和管理學生的課余時間安排,比如避免過度使用網絡?
● 邢淑芬:網絡和游戲侵占了孩子很多課余時間,但堵不如疏,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有夢想就有希望。袁隆平院士小時候就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專心研究雜交水稻。談到這樣持之以恒的原因,袁隆平院士說:“無論多么優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對社會、對人沒感情,不行。為什么我一輩子潛心研究雜交水稻?年輕時候,我曾親眼看到5個人餓死,倒在路邊上、田坎上。這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深切體會到什么叫作‘民以食為天。”袁隆平院士在夢想的引領下,將一生奉獻給雜交水稻的研究,最后成為雜交水稻之父。可見,夢想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家長要有意識地給孩子播下夢想的種子,引導孩子找到人生目標,自然而然地就會朝著這個夢想而努力,就不會被網絡的泥潭吞沒。
網絡更多地給予我們一些碎片化的知識和信息,讀書卻可以給予我們系統化的知識和人生的啟迪。“雙減”政策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讓孩子自己做主,選擇自己喜愛的圖書;家長為孩子樹立榜樣,自己也要能夠在工作之余享受閱讀的樂趣;在課余時間常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等場所;加強親子共讀,家長通過朗讀、講解,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自己要養成閱讀的習慣,有一次在做家長報告時,一位家長很苦惱地咨詢我說:“孩子不愛讀書,怎么辦?”我問這位家長:“你愛讀書嗎?”家長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愛讀書,再說我也沒有時間讀書啊!”這可能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
當前,我們很多中小學生,每天的事情不是學習就是沉迷網絡;更糟糕的情況是,現在很多家長把玩游戲和刷網絡當成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獎賞。眾所周知,運動不僅有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也有益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此外,我們課題組的研究還發現,運動有助于提高兒童的高級認知功能和學業成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到:“到2030年,要堅持培養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讓人遺憾的是,世界衛生組織于2019年發布的《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報
告》顯示,我國80%~90%兒童和青少年的運動不足。因此,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家長更應利用好孩子的課余時間,多帶孩子進行體育活動,至少培養孩子掌握一種比較專業化的運動技能,引導孩子養成終身運動的生活習慣。
家長要引導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是受
益一生的“隱形財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家庭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首先,
“雙減”背景下,學生課余時間增多,家長要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可以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堅持不懈進行勞動,有針對性地學會1至2項生活技能,鼓勵孩子或與孩子一起參加各種社會勞動,讓孩子養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
我們常說:“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這其實就是在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感染著我們的孩子。家長們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底氣和素養的“硬核”父母,讓自己成為孩子從心理上認可的榜樣,把家庭教育的著力點放在“言傳身教”上來。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避免在工作之余長時間使用網絡,自己養成閱讀和運動的習慣,自己能夠身體力行,熱愛勞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對于升學有壓力的學生,在課外班取消后,如何有效提升成績呢?
● 邢淑芬:對于已經習慣了大量參加課外補習班的學生和家長來說,面對中考和高考的升學壓力,可能會就如何有效提升成績產生更深層次的焦慮。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學習成績,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雙減”背景下,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多,但學習的總量沒變。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生絲毫沒有懈怠,甚至還會自覺給自己“增負”,但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通過延長學習時間。所謂溫故而知新,學生要定期鞏固對新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而人們對于剛剛學習的知識的遺忘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可以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按規律定期復習。還可以采取費曼學習法,把所學的新知識講給他人聽,這種方法可以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如果記憶有困難的話,學生可以充分調動人腦視覺、聽覺、語言和運動中樞等各個部位的積極性,協同記憶,可以顯著提高記憶質量。根據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學生還可以向班級中成績較優秀的學生取經,觀察、學習他人的學習策略,再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內化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教育信念可能會導致家長就如何有效提升成績產生更深層次的焦慮,而這種焦慮則會通過多種方式間接傳遞給孩子,導致孩子對學習持消極態度,這正是低自我效能感的表現。自我效能感是一種相信自己在某種情境下能夠充分表現的信念,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升學習成績。因此家長要克制自己,不要盲目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無效攀比。家長的眼睛要定焦于自己家孩子的優勢,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合理分析學習上的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循序漸進地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雖然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多了,但對于已經習慣了大量參加課外補習班的學生和家長來說,迫于升學的壓力,很可能利用這些豐富的課余時間來給自己“增負”,甚至犧牲睡眠時間來學習,近年來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在不斷縮短。我的課題組對睡眠問題進行過相關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睡眠總時長越短,越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內化問題,夜間睡眠占比低的兒童更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由此可見,睡眠不足的兒童更容易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進而影響學習效率。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家長要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尤其是充足的夜晚睡眠時間,這是提高學習成績和保證身心健康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