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唐是兩宋時期皇家畫院的畫師,以其出眾的繪畫才能和巧妙的畫意構思,在當時嶄露頭角,而揚·斯丁則是17世紀荷蘭實至名歸的風俗畫大師,也是荷蘭人民心中的“國民畫家”。這兩位名揚后世的風俗畫大師,雖身處歐洲與亞洲大陸的兩端,活躍于不同時代,但二者的繪畫創作卻有著令人意外的契合,中西繪畫藝術在他們的作品中產生了一定的共鳴。本文以北宋畫家李唐的風俗畫《村醫圖》與揚·斯丁的風俗油畫《拔牙》為代表,進行比較與分析。
關鍵詞:風俗畫;荷蘭;宋代;世俗
一、畫面布局的分析
從整體布局上看,《村醫圖》是一幅以山水為主的人物風俗畫(圖一),山水景色占畫面的比重大于人物所占的比重。觀察這幅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幽靜而深遠的鄉間景致,近景描繪重色的石塊,中景為蔥郁的樹木與人物,遠景則是若隱若現的橋廊與屋舍,將村莊的景象展現得一覽無遺,在畫面氛圍的烘托下,觀者能夠感受到村舍的清幽與寧靜。畫家自出機杼,匠心獨運,巧妙運用了環境的襯托效果。藏與漏的安排則更為絕妙,在大樹蔥郁枝葉的掩映下,隱約可見村莊的一隅,令人感覺其后還有很大的村莊,還有很多房子,可謂“景愈藏愈大”①。畫面中關于人物的描繪雖筆墨不多,卻宛如在觀者眼前鋪陳一幅畫卷,使其身臨其境而渾然不知,意猶未盡,浮想聯翩。
《拔牙》也同樣描繪了林間村莊醫者行醫的場景(圖二)。畫面平鋪在觀眾面前,與《村醫圖》不相同的是,揚·斯丁似乎不愿意浪費畫中任何一處角落,人物幾乎充溢著整幅畫面。人物和茂密的枝葉遮蓋下,只可窺見遠處房舍的一角,畫面中央透出小部分的天空,展現畫面的縱深感。多數人物主要安排在左側,為保持畫面的平衡,在右側描繪了一組物品。畫中紛繁、歡快的氛圍是揚·斯丁寫實技法的匠心所在,令人宛若置身其間。畫面同樣以一組人物為中心,依照人物的邏輯聯系布置安排,疏密有致,既相互區別又統一于整體。
二、對比人物造型藝術
李唐別出心裁地刻畫出了畫面中央六個人物各不相同的神態,造型特征準確,毛發暈染一絲不茍,人物安排疏密得宜、虛實相生。中央的患者、其身側的女子及正在為患者診治的老醫三人為一組(圖三),距患者較近的兩個男子為一組,老醫身后較遠的藥童為一組。三組人物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患者與老醫是畫面的主體,剩余部分都以他們為中心來安排畫面,因此給人以一種構圖嚴密的穩定之感。
畫家似乎更重視人物氣韻和身份表現?;颊呶挥诋嬅鏅M向的正中央處,他背部裸露,一男子和少年各自緊緊地抓著他的雙臂,另有一女子緊緊按住他的身體,此刻他皺緊眉頭,張大著嘴,似乎正撕心裂肺地喊叫著,一條腿也被牢牢地踩住,他的痛苦已經到達極點,卻也只能徒勞地任憑背上的疼痛肆意蔓延。患者面前消瘦的男子滿面愁容,緊鎖的眉頭流露出深切的憐憫。患者的右手被一少年緊拽著,此少年似乎不忍心直視患者的痛苦之狀,斜睨老醫。青年女子一只眼緊閉,表現出她內心驚懼、不敢觀看治療過程卻又抑制不住關心的矛盾心理。畫中醫生正全神貫注地醫治病人,他身后的藥童手捧膏藥,暗示此次治療已接近尾聲。此畫人物的關系、動態都可謂傳神。
《拔牙》同樣也是一幅表現現實生活中游醫出診的作品,畫家真實而立體地塑造了十余個人物,男女老少形態各異,別具情趣。與李唐一樣,揚·斯丁也是通過描繪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傳達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村醫圖》中比例動態方面稍感僵硬的人物形象相比,由于揚·斯丁將透視法、解剖學和明暗暈染法運用到人物的塑造當中,畫面中的人物比例、動作都很精確,具有強烈的立體感。畫面左側一群好奇的村民圍在牙醫與正在接受診治的藍衣男孩身邊。男孩位于畫面的中心位置,他繃緊身體,緊皺眉頭,大張著嘴,雙手被束縛,左拳緊攥著,高高抬起的左腿上甚至可見暴起的青筋。畫家用寫實又略帶夸張的手法刻畫了男孩緊張痛苦的神色,這與牙醫沉穩專注的神情相映成趣,每個人物的表情都十分生動,但又虛實有度。在這一點上,李唐與揚·斯丁又一次達成了共識。畫面中醫生右手持工具,左手托住男孩的下巴,他身側則是由木板搭成的簡易桌子,上面雜亂地放置著拔牙所需的物件和零散的金幣等。圍觀人群的表情似乎有種看熱鬧般的快樂,左側一個小女孩仰起頭,歪著腦袋好奇而驚喜地看著男孩大張的嘴,活潑和嬌俏的神態被畫家描繪得栩栩如生。她左側的老婦人則雙手合十,聚精會神地看著整個拔牙的過程,畫面中出現的五個孩子表情都帶著強烈的詼諧感,尤其是前景中手拿鐵環的男孩子,似乎后背都在發笑。這與《村醫圖》中圍觀者流露的同情與悲憫大不相同,揚·斯丁筆下的圖畫充滿喜劇色彩,整幅畫面中只有正中央頭戴黑色寬檐帽的高個子老人,他瘦削、嶙峋的臉上有一絲與整體歡樂色彩不相稱的滄桑感。如此喜慶和歡愉的一幕描繪了當時荷蘭的鄉村民俗與現實。
三、分析比較兩者畫面風格特點
宋代動蕩的時局,使李唐轉變了他原有的繪畫風格。他一改宮體畫清淡萎靡的畫風,取而代之的是剛勁的線條、急促的頓挫、猛烈的大斧劈皴。大斧劈皴是李唐在南渡以后自成一家的畫法,用頓挫剛硬的線抒發情感,平靜柔和的心境必不可能誕生如此富有激情的線條。他筆力剛勁,力透紙背,曲直、長短、疏密的線條中有頓挫。這既與顧愷之溫和雅致的高古游絲描截然不同,也異于吳帶當風的飄逸豪縱,而是另一番氣勢磅礴、雄渾勁怒的風格。凌厲的線條呈現出酣暢又不失俊逸之氣的畫面效果。
從《拔牙》這幅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到揚·斯丁通過畫面對內心真實感受的傳達,他的親身經歷以及細致入微的觀察令作品充滿親切感。他通過生動、精湛的筆觸和細膩、豐富的色彩把人物微妙的心理瞬間刻畫出來。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揚·斯丁與李唐所持有的激烈悲憤的民族情懷大不相同,他總是保持樂觀,幽默風趣。荷蘭流傳著一句關于他的諺語“一個揚·斯丁家庭”,意為場面混亂得像揚·斯丁的家一樣②。從繪畫風格上看,他非常獨立,揚·斯丁把他所受的所有影響(老勃魯蓋爾、奧斯塔德以及他的老師揚·范·霍延等)融合成完全屬于他自己的風格?!栋窝馈返膽騽⌒孕Ч汀洞遽t圖》截然不同,揚·斯丁有過在劇院工作的經歷,他的畫面總是蘊含著一種戲劇氣息③。如果說《村醫圖》是山林間緩緩展開的人物圖卷,那么《拔牙》則像是一場以鄉村人物為主題的舞臺劇。揚·斯丁的畫面動感強烈,盡管他與李唐都是通過肢體動作表現病人痛苦掙扎的心理,但《牙醫》中病人的動態明顯更夸張。
四、中外風俗畫題材對藝術創作的啟示
“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④荷蘭風俗油畫與中國風俗畫的題材,都取自真實的、平凡的生活本身,都體現了藝術源于生活,表現了人民對現實生活的情感。這類題材的繪畫拓寬了藝術家的思想領域,打破了傳統藝術的界限,使之無論在題材內容,還是創作方式上都有了更多的選擇,甚至徹底顛覆傳統藝術,變革大眾的審美偏好,引導藝術向多元化發展,為繪畫藝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體會到藝術創作本應該不斷沖破桎梏和藩籬,發揮無限的藝術潛能。若創作僅僅是重復、屢次表現業已形成標準的題材、物象或故事情節,作品就只是不值一提的、機械的、簡單的復制,如何揭開嶄新的藝術篇章?
風俗題材的繪畫以現實之景及世俗之情入題,為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不同時代的文明和歷史的渠道,將隱晦而朦朧的世界以清晰且豐富的形式呈現于眼前。風俗畫承載的是龐大且復雜的社會歷史,任何民間風俗圖景的創作都不是畫家的憑空設想,而是彼時真實的市井社會生活的寫照。風俗繪畫將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之處以美與和諧呈現于畫布之上,使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體會到生活中最平和的快樂。這也啟發當代藝術創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應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只有懷著對藝術的熱忱,重視對生活之美的感知,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才能切實觸動觀者的心弦。
作者簡介
萬雪晶,1997年10月生,女,漢族,江西贛州人,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注釋
①葛劍輝:《李唐<村醫圖>賞析》,《大舞臺》,2012年第11期,第123頁。
②(保加利亞)茨維坦·托多羅夫,著;曹丹紅,譯:《日常生活頌歌—論十七世紀荷蘭繪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③賈寧:《皮特·德·霍赫庭院風俗畫研究》,河北科技大學,2017年5月。
④(南朝齊梁)謝赫:《古畫品錄》,《中國藝術批評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
參考文獻
[1](法)皮埃爾·庫蒂翁.佛蘭德與荷蘭繪畫[M].嘯聲,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2]張書珩,李濤.宋代繪畫藝術[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3]李春.歐洲17世紀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保加利亞)茨維坦·托多羅夫.日常生活頌歌—論十七世紀荷蘭繪畫[M].曹丹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法)保爾·克洛岱爾.論荷蘭繪畫[M].羅新璋,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
[6]陳傳席.李唐[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7](法)保羅·祖姆托.倫勃朗時代的荷蘭[M].張今生,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8]葉朗.中國藝術批評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9]楊渭生.兩宋文化史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
[10]張康.荷蘭17世紀風俗畫的繁榮與“寫實-表面寫實”的創作方法[J].美術學報,2019(4):111-116.
[11]張熙.愛欲與壓抑—荷蘭小畫派家庭題材繪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美術觀察,2016(1):146-149.
[12]范凡.現實的鏡子—論17世紀荷蘭繪畫與市民生活的關系[J].文學界(理論版),2012(10):312-313.
[13]張放.風俗畫人物特征性及其表現初探[J].美術界,2018(1):77.
[14]黃強.歐洲荷蘭和中國宋代風俗繪畫之比較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8(1):156-157.
[15]吳梅.中外風俗畫比較視閥下風俗畫的審美價值[J].宿州學院學報,2012(12):87-89.
[16]康夫云.彼得·勃魯蓋爾油畫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比較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7(11):135-138.
[17]杜寶昌.繪平實生活 展世間百態—17世紀荷蘭風俗畫[J].文藝爭鳴,2017(3):205-208.
[18]張廷波.再證學界研究中對風俗畫概念限定的模糊性[J].國畫家,2019(6):64-65.
[19]練正平.論風俗畫在宋代的興盛[J].美與時代,2011(11):96-98.
[20]強春云.風俗畫多元價值的再認識[J].美與時代·創意,2014(3):39-40.
[21]葛劍輝.李唐《村醫圖》賞析[J].大舞臺,2012(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