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摘要:沉香是瑞香科植物經自然或人為原因刺激后,經過長時間的分泌凝結而成的特殊樹脂,主要產地為中南半島、加里曼丹島、越南和中國的兩廣、海南等地區。不同產地產出的沉香品質千差萬別,海南沉香為其中佳品。海南沉香素有“瓊脂天香”“冠絕天下”等美譽,出產歷史悠久。2018年,海南省博物館在完成總體改、擴建后重新開放,“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作為海博“南溟奇甸”大型展陳體系展覽之一被正式推出,展出了一件通高20.7厘米、通寬16厘米的明代沉香木雕漆金觀音像。
關鍵詞:海南沉香;木雕;觀音像;海南博物館
一、明代沉香木雕漆金觀音像
“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位于海南省博物館一期歷史館二樓4號展廳,展廳面積500平方米,復原大型立體生態景觀一處,復原海南民居立面一處,設文創融合表演場館一處。其中,展出沉香標本57件(組)、文物51件(組)、復制品11件(組)、輔助展品15件(組)、圖片55張,真實地再現了海南沉香生長的自然環境、與眾不同的人文內涵和源遠流長的香文化。
“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展出了一件明代沉香木雕漆金觀音像(圖一)。此觀音像為海南沉香木雕刻組成,通高20.7厘米,通寬16厘米,2018年從云南省征集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為國家三級文物。其造型質樸,繁簡相宜,雕刻者配合沉香木的原始形狀,以簡潔的手法塑造觀音慈悲救世的形象。觀音飾金漆,坐于石臺之上,低首垂目,面形長圓,飽滿豐潤,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塵世眾生;右腿支起,右手擱于右膝之上;左腿盤于身前,左手持物,似是經卷;頭戴寶冠,隱約可見化佛;冠上有風帽,肩披長巾,胸前佩瓔珞,身著薄衣。觀音周圍被雕成奇石山窟狀,石臺下如有清清流水,展現出觀音菩薩誦經濟世的慈悲之心。
在自古以來的日常供奉中,觀音菩薩就有多種形象。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云:“圖書普門品所說三十三身為三十三觀音。其典據不明。三十三觀音者: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持蓮觀音、麗水觀音是也?!薄斗ㄈA經》中也記載,觀音為普度三十三類眾生,現色身示三十三種變化身,自在身是其中之一。水月觀音亦稱自在觀音,因姿態自在、靜觀水中月而得名,海南省博物館藏的這件沉香觀音像便是水月觀音。水月觀音不像以往佛教造像的多直立、打坐形象,而是右腿曲蹲、左腳舒緩平擱的坐姿,同時身體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微抬起,左手支撐身體,灑脫、自由。這一造型樣式是在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影響下,結合漢地文化風俗而創生的,體現了漢藏佛教造像藝術的融合。水月觀音的出現是觀音菩薩像世俗化和女性化結合的產物,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出現較多。
明代是佛教發展相當興盛的時期,官府和民間大量興建佛寺,佛教從明初的繁榮有序,到中期急劇擴張,再到明末社會動蕩下盛興不廢的局面,其佛教造像有顯著的時代特征。此沉香木雕觀音像面相豐滿圓潤,眉目細長,鼻高唇薄,寬額大耳,表情莊重中透露著柔和;身材比例協調勻稱,服飾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美,衣褶蜿蜒流轉;裝飾金漆成色足實,黃中泛紅。這些也是明代佛造像的普遍特點。
二、冠絕天下之瓊脂天香
沉香木歷來價值不菲,以如此珍貴的木料制作觀音像,體現出供奉者的虔誠。沉香木生長時間長,條件嚴苛,多要經歷天災,且須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修行亦是如此,修行者必須歷經磨難、日積月累,方能參透佛法。唐代宗崇尚佛教,用多種香料和銀粉為漆粉刷佛堂,還用沉香木、檀香木、珍珠、玉石等材料制作“萬佛山”,其上有用沉香木微雕的各種佛像。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批雕刻精美的描金微雕沉香佛像,印證了唐朝皇室存在供佛現象,皇家多用沉香雕刻微雕佛像,以表虔誠之心。
這件沉香木雕觀音像的背后是海南沉香的悠久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沉香以其香品高雅、寓意深妙、沉靜內斂、香而不俗,被奉為“萬香之首”“香中舍利”。
海南沉香,古時被稱為“崖香”,又稱“瓊脂”,深受收藏者喜愛,歷史地位極高。蘇東坡《沉香山子賦》便對海南沉香有過介紹,且評價極高。蘇軾認為,占城(越南)沉香只宜當柴燒驅蚊(顧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海南沉香品質則宛如太華山的高聳摩天、小孤山的縹緲入云(如太華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品質極為優越,宛若龍筋鶴骨、金堅玉潤(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一代文豪對海南沉香作出如此評價,沉香之地位、品質可見一斑。丁謂《天香傳》云:“素聞海南出香至多,始命市之于閭里間,十無一有假,板官裴鸮者,唐宰相晉公中令之裔孫也,土地所宜悉究本末,且曰:‘瓊管之地,黎母山酋之,四部境域,皆枕山麓,香多出此山,甲于天下。然取之有時,售之有主,蓋黎人皆力耕治業,不以采香專利。閩越海賈,惟以余杭船即香市,每歲冬季,黎峒待此船至,方入山尋采,州入役而賈販,盡歸船商,故非時不有也?!泵鞔芗坞小断愠恕吩疲骸跋愠稣汲牵ń裨侥希┱?,不若真臘(今柬埔寨),真臘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比缟纤?,沉香雖非獨產于中國,但海南沉香以其極優的品質聞名遐邇、冠絕天下。
三、“四名十二狀”與沉香品類
丁謂在《天香傳》中對海南沉香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深刻闡述、歸納和分類,他根據海南沉香的結成過程、結香位置、香脂含量及形狀顏色等因素,對海南沉香進行了細致的種類劃分,即所謂的“四名十二狀”?!八拿笔菍⒊料惴譃樗念悾撼了?、棧香、生結香和黃熟香;“十二狀”則以沉香的形態、色澤、香氣等要素細化“四名”,分別是烏文格香、黃蠟香、牛目香、牛角香、牛蹄香、雞頭香、雞骨香、昆侖梅格香、蟲鏤香、傘竹格香、茅葉香、鷓鴣斑香。
(一)“四名”
(1)沉水香。指沉香油脂結晶含量高,能夠沉入水中的沉香,也稱落水沉。這是由于白木香樹被掩埋于地下,歷經成百上千年后吸收了泥土中的礦物質,含油量高,含油比重大于水,因而被稱為“沉水”。各朝的《藥典》也都把能沉入水的、含油脂量極高的沉香稱作“沉水香”。
(2)棧香。質地不那么緊密而半沉半浮于水面的沉香,稱為棧香。三國時萬震的《南州異物志》云:“其次者在心白之間,不甚堅精,置于水中,不沉不浮,與水面平者,名曰棧香。”意思是說,(沉香)品質稍差一點的,結香位置介于樹心與樹白之間,其質地不如沉水香致密,入水后懸浮于水中,此類沉香叫作“棧香”。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說:“半沉者為棧香?!?/p>
(3)生結。從生長中的香樹上取得的沉香叫作生結沉香。通常,香樹在野生狀態下因外力受傷后,樹脂會逐漸聚集在傷口和斷面周圍,隨著時間推移,樹脂越積越多,進而形成香料。其結香品質與結香時間相關,時間越久,品質越高。生結香通常香甜淡雅,且多有花果香。
(4)黃熟香。也稱“熟結”,是指從已枯萎的沉香樹中所采集到的沉香。宋代葉廷《南番香錄》云:“曰熟結,乃膏脈凝結自朽出者。”白木香樹因自身或外力原因摧折倒地,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不含油脂的木質部分逐漸腐爛、分解,而富含油脂的部分則會保存下來,形成沉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對黃熟香的記載:“其積年老木,長年其外皮俱朽、木心與枝節不壞、堅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二)“十二狀”
由于“四名”涵蓋面廣,分類籠統,丁謂根據沉香的結香樹種、形態、生成方式等特征,將“四名”細化為12種小類,即“十二狀”。其中,沉水香有8種,包括烏文格、黃蠟、牛目、牛角、牛蹄、雞頭、雞骨7種;棧香有昆侖梅格1種;黃熟香有蟲鏤、傘竹格和茅葉3種;生結有鷓鴣斑1種。
四、沉香與香文化
沉香原用作藥材,是白木香樹中樹脂含量高的木質部分,廣泛分布于我國的兩廣和海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其香氣清雅純正,焚燒后清越不焦,在古代上流社會的文人雅士間深受喜愛,熏香、品香逐漸成為社會風尚。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最早的用香記錄見于舜登基時焚草木敬天地的典禮。兩漢時期,隨著中央與絲綢之路沿線及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往來,品類繁多的花草、果木、香料交易,使得中原香文化進一步發展。宋元時期,尋常百姓開始用香,諸多與香有關的著作問世。到了明初的洪武年間,用香禮儀和香具使用方法得以規范。此時,香文化逐漸在民俗生活和宗教信仰中占據獨立地位,成為繼茶文化之后中國文人精神的另一物質載體。
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出油脂含量高、香味濃郁獨特、品質極高的沉香。海南沉香馨香沁甜,清幽馥郁,歷代文人對其記述不吝筆墨,推崇有加。經過丁謂《天香傳》“四名十二狀”的評鑒分類后,作為“沉檀龍麝”四大名香之首的崖州沉香更是被奉為香中上品,享有“天香”之美譽。以沉香為原料的香文化,逐漸成為少數文人、貴族乃至皇家的生活情趣。
國內沉香以產區的品質高低為排列依據,依次為海南香、莞香、惠州香、廣西香、云南香。海南沉香香氣甘甜靈動,優雅純正,清透厚郁,香遠益清。清聞香木,清涼的木質香調中透出絲絲涼甜花香,裊裊清氛從香木中彌散游離。熏香時,香氣層次豐富,爆發力十足,前調清越氣涼,中段香甜持久,尾調乳香不焦,透鼻、開竅、生津,使人心境澄澈,妙不可言。與其他產區的香種,如云南香作對比,云南香一般色黑體大,香韻中甜涼不足,穿透力弱,常有微酸感,極少入藥,但其堅實體大,多用作雕刻原料。海南沉香作為眾香之首,能成此方觀音大士尊像,殊為難得。
五、結語
海南沉香以其不凡的香品位列眾香魁首,其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便是瓊黎土貢珍物,瓊脂天香,一片萬錢;海上香料之路貿易繁榮,香飄萬里,冠絕天下。如今,中華傳統香文化大有復興之勢,雅集、茶敘、參禪、悟道,沉香都不可或缺。斗茶、品香、掛畫、插花,宋人的四般雅好,如今伴隨著沉香的氣味,走進尋常百姓家。
參考文獻
[1]劉凡.丁謂《天香傳》與海南沉香論述[J].南海學刊,2019(2):109-114.
[2]王增.海南沉香冠天下[J].家庭中醫藥,2021(6):16-17.
[3]嚴小青.黎峒沉香文化、價值與生態的歷史考察[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