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智陽陽
摘要:筆者在檢索資料時發現一件有六字銘文的青銅戈,原著錄將其命名為“郜公戈”,從名稱看應是一件郜國鑄造的兵器。郜國銅器資料特別少見,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經過筆者的比對判斷,這件有銘銅戈實為春秋早期楚地鑄造的一件“公之用戈”。
關鍵詞:春秋;兵器,楚國;青銅戈
筆者在檢索資料的時候,發現一件有六字銘文的青銅戈,著錄資料命名為“郜公戈”,從名稱看應該是一件郜國鑄造的兵器。郜國是西周時魯西南地區的姬姓小國,目前發現的相關器物特別少,若此戈為郜國之器,則是十分稀見的資料。此戈是私人收藏的器物,沒有明確的出土地點,之前亦未見流傳信息,今著錄于吳鎮烽先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編號為1423[1]。這件“郜公戈”通長19.4厘米,通闌高11.1厘米。從其圖像資料來看(圖一),此戈中胡略寬,前鋒作三角形,折角明顯,闌側有三穿,戈內較長,其上有一長穿,其側有六字銘文,闌端收束成尖狀,前鋒作三角形。這類戈俗稱圭首狀戈,時代特征明顯,主要流行于兩周之際,從形制上看,此戈無疑為春秋早期的產物。
已知的晉公戈(圖二)也是此類圭首狀戈[2],此戈通長19.7厘米,通闌高10.2厘米,大小與“郜公戈”相當。晉公戈是確定無疑的春秋早期標準器,此戈有3個顯著特點,一是戈援的上緣高于戈內的上緣,兩者近乎平行;二是前鋒頂點至內尾中點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戈內平直不上揚;三是戈內相對援身較短。與晉公戈相比,“郜公戈”戈內相對援身已加長,其內有上揚的跡象,參考井中偉老師關于此類青銅戈類型發展與演變的研究[3],“郜公戈”的時代要略晚于晉公戈,筆者綜合考慮,認為“郜公戈”的時代在春秋早期偏晚為宜。
再看郜公戈的銘文,共六字,為“郜公之(右列)新用戈(左列)”,其中“郜”“新”二字書寫方式很有特點。根據表一,“告”字在楚簡中常見兩種形態:一如包山簡1所示,二如郭店簡所示在豎筆之上加一撇。前一形態中豎不沖破橫畫,后一形態在豎筆上加一撇。從現有資料看,前一形態習見于楚文字,但秦文字(云夢秦簡)、齊文字(曹右戈)、三晉文字(集成9734壺)也有此類寫法。而后一種形態則只見于楚文字,具有唯一性。包山簡2、集成11402奉阝戈“郜”字所從“告”字形態同于郭店簡。本文所討論的郜公戈,筆者細檢原銘“郜”字,其書寫方式與上述中的楚文字同。
“新”字寫法很有特點,在所從之“辛”上加“木”,這種寫法目前也只見于楚文字,地域特征很明顯,具有唯一性。實例如望山楚簡、上博楚簡、郭店楚簡、包山楚簡、曾侯乙簡等[4]?!靶痢鄙喜患印澳尽钡膶懛▌t很普遍,散見于楚文字(包山簡)、秦文字(云夢秦簡[5])、三晉文字(侯馬盟書[6]、中山王壺[7])、燕文字(璽匯0837[8])、齊文字(辛城里戈[9])等。
再看郜公戈銘文的格式,依原書如下:
郜公+之+新+用戈(三編4-1423)
與此戈銘文格式相同的實例如下:
翏子厚+之+元+用戈(三編4-1458)
周王叚+之+元+用戈(圖集32-16978)
周王孫季怡+之+元+用戈(圖集32-17154)
“元用”一詞除以上所舉之例外,在現有的兵器銘文中還可以找到許多實例,也就是說“元用”是當時的常見詞語,意思是“珍貴的”(參看王人聰《釋元用與元弄》一文[10])。但是“新用”的說法卻不見,與常例不合,文義不通,所以筆者認為原銘釋讀有誤,其閱讀順序應調整為:新郜,公之用戈?!靶论弊x為“新造”,此為修飾語,表示兵器是剛剛鑄成。根據現存材料統計,銘文有“新造”字樣的尚有以下六器,這批器物的時代集中在戰國時期,分別為漯河市飛諾藝術品工作室收藏的新造柲冒(圖續4-16819)[11]、懷化市博物館藏新造矛(圖集33-17615)、襄樊市博物館藏新造戟(圖集31-16819)、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新造戈(圖集31-16820)、旅順博物館藏羊角戈(圖集32-16964)、湖南省博物館藏奉阝戈(圖集31-16602),銘文如下:
(1)新俈(造)自之?杜(漯河)。
(2)新俈(造)自之囗囗(懷化)。
(3)新俈(造)自命殳戟(襄樊)。
(4)新俈(造)自命殳弗戈(陜西)。
(5)羊角之親(新)艁(造)散戈(旅順)。
(6)奉阝之新郜(造)(湖南)。
其中,(1)、(2)、(3)、(4)文字風格一致,所用“造”字用“俈”來表示,(2)和(3)有明確的出土地,矛在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出土,戈在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出土,戰國時兩地均在楚國境內。(5)和(6)銘辭格式接近,但文字書寫方式迥異。(5)雖無明確出土地,但考《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齊烏余以廩丘奔晉,襲衛羊角,取之?!毖蚪菍儆谛l國的城邑,地望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北,其所用“造”字用“艁”來表示。(6)中“奉阝”,筆者讀為“豐”,“豐”即今江蘇豐縣,戰國時屬楚。從地理位置來看,鄆城與豐縣兩地是很接近的。郜國處于齊魯文化圈,文字風格理論上應趨同于(5),而事實上此件銅戈文字風格趨同于(6)的楚戈,排除了這件戈屬于郜國的可能。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此戈并非郜國鑄造的兵器,實為楚地鑄造的一件“公之用戈”,戈的時代在春秋早期偏晚?!澳持谩钡霓o例在東周時期楚地是比較常見的,可與前述“公之用戈”進行比較,實例如楚王孫漁之用(集成11152)、無白彪之用戈(集成11134)、蔡侯產之用戈(集成11413)、曾侯乙之用戈(集成11169)等[12]。另外“新造”與“之用某”作為兵器銘辭尚未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過,此件“公之用戈”首見“新造”與“之用某”組合在一起的形式,是十分難得的特例。
作者簡介
王猛,1990年6月生,男,漢族,天津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青銅器與古文字。
參考文獻
[1]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2]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井中偉.早期中國青銅戈·戟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112-113,125.
[4]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5]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7]湯志彪.三晉文字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8]故宮博物院.古璽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9]孫剛.齊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94.
[10]王人聰.釋元用與元弄[J].考古與文物,1996(3):84-86.
[11]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D].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