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晶 肖霄
摘要:張家界玉皇洞是湖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石窟,近年來,玉皇洞因位置較為偏僻,管理嚴重缺位,破敗不堪。本文通過對張家界玉皇洞的考察與研究,總結玉皇洞石窟的雕刻內容與特點。
關鍵詞:張家界玉皇洞;石窟;雕刻;造像
檢索互聯網,關于玉皇洞的文章較多,但大都是景點介紹、游記,缺少學術類研究著作。《中國石窟圖文志》《湖南省志·文物志》也僅對玉皇洞石窟作了簡要介紹。本文通過對玉皇洞石窟的描述,使大眾了解玉皇洞石窟及其內部的石窟造像。
一、張家界玉皇洞石窟造像的基本概況
玉皇洞石窟位于張家界市區以西的麻空山,始鑿于清乾隆三十年,歷時8年修成,是湖南省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個石窟群。玉皇洞內共有8個溶洞,分“天上、人間、地府”三層,其中“天上”即指玉皇洞,“人間”包含玉金洞、毫筆洞、墨池洞、虎龍洞、雄獅洞、孔圣洞6個洞,“地府”指因果洞。
玉皇洞石窟由清代鄉紳李京開獨資捐修。李京開家道殷實,年少時勤奮讀書,頗有才華,但因屢試不第,自感官場無望,于是另尋安慰,斥巨資請工匠開鑿了玉皇洞石窟。洞內雕鑿了大量歷史人物、神像及詩詞匾對,寄托了李京開向往太平盛世的理想以及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對清代腐朽的科舉制度的憤懣,為現代研究清代社會、科舉制度及當時讀書人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
二、玉皇洞石窟八大洞造像概況
玉皇洞位于玉皇洞石窟的最高處,被譽為“天堂”,因洞內有玉皇的雕像而得名,又名雷電洞。洞內有圓雕的玉帝像,金童、玉女像分侍兩旁,雕像前有供臺、拜榻。玉皇大帝端坐于底座上,頭戴金冠,身穿團領寬袖龍袍,雕刻圓潤有力,腰系玉帶,腳穿舄履,雙手交叉于胸前,手握令牌。玉帝身后飾有圓形頭光,頭光兩側為兩方石刻,為李京開草書撰寫詩詞兩首。金童站于玉帝左側,頭戴無腳幞頭,身著寬袖大口長袍,團領右衽,袍為綠色,為后人粉刷,腳穿舄履,手持如意。玉女長發維于腦后,手捧丹瓶,侍于玉帝右側。
玉金洞位于玉皇洞石窟的最東側,內鑿有一尊土地神像。土地神背后雕有方底圓形背光,端坐于石臺上,頭戴高帽,身穿寬袖長袍,腳穿舄履,神態謙卑祥和,與世俗老者形象幾乎無異,拉近了其與信眾的距離。
毫筆洞分內外兩進,內有魁星像和魯班像,石雕12處。洞口上方鑿“魁星點斗”,魁星昂頭仰望,赤足袒胸,左手握拳持“斗”,但“斗”已毀。右手舉筆,放于頭上。魁星左腳提起,右腳赤足踩鰲頭,身穿緊袖長袍,肩繞“披帛”,下著裳,赤足。洞內正中上方有一尊魯班像,楹聯上書“毫厘不外規矩,筆墨深藏準繩”,匾額寫著“方圓至也”。此對聯看似稱贊魯班工藝高超,但實際上卻是李京開先生巧妙借喻,抨擊科考取錄不能像魯班那樣堅持原則,致使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金榜題名,進而感嘆“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墨池洞洞內正中的塑像為文昌帝君石像,文昌帝君正襟危坐于繪有鰲魚尾部的高臺之上,高臺下為數米深的溶洞,鰲尾與溶洞相接,設計獨特。洞口左側雕有天聾,右為地啞,均是文昌帝君的侍從。天聾雙手捧有文昌大印,放于胸前,地啞懷擁文人錄運簿冊。因文昌帝君掌管人間功名祿位,為防止泄露天機,以天聾地啞掌管大印和運簿冊,正所謂“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
虎龍洞洞內塑有唐堯、后稷、虞舜和皋陶的雕像,分別代表賢明、豐收、興教和太平。唐堯頭戴無腳幞頭,嘴角及下頜蓄有髯,髯長至胸前;虞舜頭戴無腳幞頭,身著寬袖長袍,腰系革帶,腳穿舄,左手放于腿上,右手橫放胸前;后稷坐于高臺上,右手平放于膝上,左手彎曲放于胸前,頭頂刻有“高天粟滿”四字。皋陶雙手撫膝,腳穿舄,像后為葫蘆形深龕,背光亦為葫蘆形。
雄獅洞與虎龍洞外斷內連,洞內正面塑有李京開像,塑像兩側有聯云:“化育嶄巖為屋,寒涼旭日為爐。”頂端有匾云“不亦樂乎”,表明李京開營造玉皇洞石窟時的心境,落款為李京開別號“識破生”。李京開塑像右側雕有一只雄獅,雄獅高大威猛,昂首目視前方,張開血盆大口,鬣毛蜷曲飛揚。據傳石獅頭部被當地村民炸毀,多年后由工匠重塑,但已無往日神韻。
孔圣洞是“人間”一層中最西邊的洞。洞內正中的孔子像已毀,現在僅見石碑和模糊的對聯。石碑上陰刻“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神位”,此刻字兩邊配文:“四配十哲,常從諸賢。”牌位兩側亦刻有文字,但已模糊。洞口兩側有聯云:“鳶飛自起金桃樹,豹變誰離玉桂枝。”洞頂橫匾書“林泉道塞”。
“地府”因果洞主要講述佛家的因果報應。洞內有閻王像及牛頭馬面人身像,光線暗淡。入洞后,洞內分兩進,第一進為牛頭馬面人身像。鬼使牛頭站立于左側臺階,左手低垂,放于石臺上,右手持一鐵鏈高舉于頭頂,嘴角上翹,大腹便便。鬼使馬面站立于右側,馬面左手高舉鐐銬,右手彎曲持一鐵鉤,身形較瘦。第二進則供奉著閻王,閻王石像端坐于一拱形龕內,頭戴烏紗,手持生死簿,神態威嚴。閻王座下有洞口,洞內有水潭,深不可測,里有陰河,不見出水,但聞水聲,寒氣逼人。
三、玉皇洞石窟造像的特征
(一)題材特征
明清時期,湖南道教造像在面相、衣冠、手印等方面融入了大量地域及時代的因素,其世俗化特色更明顯。玉皇洞石窟的造像主要有道教造像、儒家造像。道教為崇拜多神的宗教,所崇奉的神靈種類眾多,主要包括道教尊神、俗神、仙真、護法神將等在內的多元神仙譜系,玉皇洞內雕像主要是尊神和俗神兩大類神像。
1.道家文化造像
道家文化中道教尊神是道教徒最崇拜的神靈,主要有“三清”“四御”“諸星辰之神”等。玉皇洞石窟中共有兩尊道教尊神,即雷電洞中的玉皇大帝神像以及墨池洞中的文昌帝君神像。在道教中,玉皇大帝屬于“四御”之一,是僅次于“三清”的統領宇宙主宰之君,總領天、地、人三界,是總執天道的神;文昌帝君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最開始是民間尊奉的梓潼神,元朝時梓潼神與文昌星神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
玉皇洞石窟中道教俗神像較多,例如玉金洞中的土地神,毫筆洞中的魁星像和魯班像,因果洞中的閻王、牛頭、馬面。土地神是民間普遍信仰的神靈之一,農民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都要立社祭祀,祈禱風調雨順;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右手常握毛筆,據說是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點中即意味著文運、官運與之俱來,左手持墨斗,左腳提起,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大鰲魚的頭部,意即“獨占鰲頭”,深受讀書人的崇拜;魯班被木、石、泥瓦行奉為祖師,訂行規、工價,乃至拜師收徒,都在魯班殿內舉行;閻王是掌管人間地獄眾生靈壽命生死的鬼王,半神半鬼,常以“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兩對鬼差為左膀右臂,其原型是印度神話中的“閻摩羅王”,在傳入中國后,道教即參照佛教中地獄的構造,虛構出鬼都作為人死后靈魂所居之地,并借用佛教地獄中的閻王、牛頭、馬面等,從而使閻王成為道教之神。
2.儒家文化造像
儒家文化造像主要體現在虎龍洞以及孔圣洞中。虎龍洞中雕有唐堯、虞舜、后稷和皋陶,都是儒教所尊崇的遠古圣賢。孔圣洞中的孔子像也是儒教造像。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圣洞口楹聯“鳶飛自起金桃樹.豹變誰離玉桂枝”,大意:追求功名利祿、成為顯貴的人,都離不開養育他們的金桃樹和玉桂枝,這也表現了儒家重宗族、鄉里情誼的教化功能。
(二)服飾特征
玉皇洞石窟中的塑像造型都有濃重的世俗化傾向。明清以前,道教神仙的冠服就已形成完備的體系,明清后宗教進一步世俗化,道教神仙服飾更加貼近當時的社會風尚,高等級的神仙服飾與人間帝王服飾相似,低等級神仙造像的服飾與現實中士大夫文人相似。
在玉皇洞石窟中,人物服飾的處理主要是采用塊、面相結合的表現方式,大體大面,刻工較粗獷。除玉帝頭戴金冠之外,其余男性塑像大多都頭戴無腳幞頭。其中唐堯、虞舜所戴為“幞頭”中的“翼善冠”,屬于明代翼善冠,形制簡要。魯班所戴為“瓜皮帽”,其形成于明朝,并流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瓜皮帽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制成,于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似半個西瓜皮而得名。土地公所戴為“子瞻帽”,魏學洢《核舟記》中有“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的記載,“峨冠”就是“高高的帽子”,頂上窄而微向前傾,相傳此帽為蘇東坡設計改造而成,因他字“子瞻”,人稱“子瞻帽”。
玉皇洞石窟中的塑像所著最多的一種衣飾為團領寬袖長袍,多右衽長袍,腰系革帶,革帶上裝飾有“帶版”,腳穿舄或長靴,以舄為多。虎龍洞中四位上古圣賢唐堯、后稷、虞舜和皋陶所穿服飾,皆是這種形制的代表。團領寬袖長袍為明代常服,官員凡常朝視事,多戴烏紗帽,著團領衫,束革帶,革帶上“帶版”的制作、排列以及用料都遵照一定的制度。若將虎龍洞中四位圣君賢臣所著服飾與明代官員所穿常服進行對比,即可發現它們極為相似。另外,魯班所穿為道袍,道袍本是道士和僧人穿的衣服,但從宋代開始,皇帝、士大夫亦穿,穿道袍成為士大夫表達內心清凈、與世無爭的方式。到了明朝,道袍成為上至天子,下及庶民的常服。由此可見,玉皇洞石窟中造像所著服飾皆源自現實生活,逼真寫實。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玉皇洞石窟是精心布局修建的石窟群,其設計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布局嚴謹。李京開依照麻崆山溶洞的地勢,分別在山崖的頂層、中間及底端進行雕鑿,游覽線路只能先到“人間”層,然后上至“天堂”層,最后下到“地府”層,沿途陡峭,落差近百米,這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2)八大洞內的造像內容有嚴密的邏輯。其中“人間層”的造像內容主要與儒家文化相關。例如毫筆洞中的魁星是主管天下科舉文運的神祗;孔圣洞中的孔子是教化百姓的圣賢先師;“地府”層雕有閻王、牛頭馬面像,對聯以因果報應相誘脅,旨在教人收心斂欲。由此可知,玉皇洞石窟各洞造像既不重復,又有嚴密的內在邏輯聯系,各洞融為一體,構成了洞中的“大世界”,因地制宜,構思巧妙。
(3)玉皇洞石窟中的大部分造像安排都與地形相關。如雷電洞中的玉皇大帝處于最高層,對面為天門山,陽光普照、紫氣升騰,如同仙境一般;而因果洞為表現陰森恐怖的鬼怪世界,因此被雕鑿于地勢最低、陰暗深邃的溶洞中,而閻王又處于溶洞最深處的穹頂之下;又如毫筆洞中魁星腳下鰲魚,該洞中只有鰲頭,鰲尾被鑿刻在墨池洞中,下端又恰好與“n”形小溶洞相連,渾然天成。
作者簡介
黎晶,1991年1月生,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2019級藝術設計專業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裝飾雕塑。
肖霄,1989年8月生,男,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動漫制作技術。
參考文獻
[1]王洪斌,胡隨.圖像學視域下清代湘西土家族文化的合流共生研究—以張家界玉皇洞石窟為例[J].美術大觀,2020(11):76-79.
[2]孫齊.佛造像的雕刻之美[C].天津:第三屆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八),2019:70-71.
[3]王顥穎,魏偉,曹敏,等.南方地區石窟摩崖造像的現狀研究—以張家界市玉皇洞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