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一 羅逸 曾啟明 楊滋
摘要:文化遺產是國家、民族的精神積淀,保存其文化價值是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任務,博物館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當前,有限的城市空間和文化遺產的傳承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提出在城市地下空間中開發、改造博物館的思路,通過研究總結地下空間的適用性,并分析了不同的展示內容所適用的展陳手段,得出在不同的地下空間中所適用的策展方式。
關鍵詞:展陳手法;文化遺產;地下空間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種類十分齊全,許多文物保存完好,流傳至今。同時,由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戰備需要,我國開展了規模宏大的人防工程建設運動,許多城市的地下空間資源十分豐富。
目前針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而其中對展示空間視角的研究稍顯不足,尤其是在地下空間的展示設計方面,案例數量并不多。在使用合理展陳手法的同時立足文化遺產保護視角,增強對信息的有效傳播,加大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力度,并在此基礎上貫徹博物館的教化宗旨,是博物館的職能所在,也是今后文化領域的發展方向。因此,本文立足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對地下空間展陳方式進行探析。
一、展示設計與展陳手法
展示設計是以信息傳播和服務觀眾為目的,把某種物品或信息展現在觀眾面前,供人觀看?!罢埂笔且环N手段和方法,“示”是目的,其實質在于傳遞信息。展示設計的目標是通過設計,調動空間里的一切因素創造信息的傳遞。不同的展示方法傳播的信息也是不同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展示設計的表現手法也發生著變化。
二、地下空間利用的適應性研究
隨著城市與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更大,也推動了博物館的功能的拓展。由于城市用地緊張,利用好地下空間是博物館提高展陳效果的策略之一。
地下空間具有良好的恒溫性以及防風、防塵、隔音、減震、遮光等特點,同時具備熱穩定性、安全性和防災功能。在博物館建筑中,將作為博物館主體的展示空間與收藏空間規劃在地下,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地面空間緊缺的情況下,利用地下空間建造博物館,可以有效保護地面自然、人文景觀,緩解城市用地緊張和規劃凌亂的狀況。如果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實現土地資源的整合和展陳設計的創新,將是十分有價值的舉措。
三、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地下空間展陳理念及設計方式
(一)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展陳空間設計理念
在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博物館建設中,居于首位的功能是保護,其次是展示。作為公共活動場所,博物館具有教育等職能,因此在設計展陳空間時,還應考慮與參觀者的交流互動,增強觀眾的體驗感、認同感。
1.保護和展示
防空洞作為歷史遺留的一種地下空間形式,長期以來處于地下環境中,不少廢棄的防空洞已經出現了滲水、墻面脫落、發霉等現象,應當對其采取保護措施。在將其改造為博物館時,在防潮、保溫、隔熱等方面都應充分考慮。展示作為博物館建設需首先考慮的內容之一,無論是利用防空洞這種地下空間,還是配合地上空間,都將影響觀眾的感受和信息的獲取。
2.與觀眾的互動體驗
觀眾在參觀傳統博物館時,由于專業知識壁壘,往往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參與感和體驗感的方式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傳播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而博物館的展陳空間是連接文化遺產和觀眾的橋梁,必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依靠豐富的互動方式,在設計展覽時將觀眾的參與感作為重要因素進行考量,使觀眾獨立思考、主動了解,改善觀眾的參觀體驗。
(二)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展陳空間方式
1.一般展陳方式分析
傳統的展陳方式主要是使用展柜、展臺、展架等道具,通過放置、懸掛等方式陳列展示物品,這些展陳方式十分常見,是傳統的、經濟的展示方式。展柜、展臺等道具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其具有規劃流線、調整空間布局等作用,且不會相互干擾,可以應用于地下空間。但大面積運用常規式的展柜對地下空間的面積要求比較高,還需考慮地下空間的光照情況。
2.特殊展陳方式分析
博物館的特殊展陳方式有其特有的優勢,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在地下展示空間中,考慮空間布局等因素,采用合理的特殊展陳方式,更契合展示空間,能夠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增強觀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常見的特殊展陳方式包括互動式、場景式、多媒體式等。
(1)互動式展陳方式
互動式設計是展陳設計中常見的方式,其側重點在于,參觀活動中的人、展品、空間三者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操作方式產生互動,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從而使信息傳遞效果最大化,實現感官交流和情感共鳴。在文化遺產的展示空間采用互動式的手法,可以拉近歷史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2)場景式展陳方式
根據展示內容進行恢復或模擬的場景被稱作場景式展陳,身臨其境的體驗可以增強觀眾的理解。展示空間只作為信息傳播的場所,參觀者作為信息的接受者,主觀感受被放大,會得到不同于傳統展陳方式的獨特體驗。在文化遺產的展示空間中,利用原始場景設計展示內容,可以達到沉浸式體驗的目的。
(3)多媒體式展陳方式
多媒體式展陳方式是通過技術手段如視頻、音頻、VR等方式傳遞信息的展陳手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普及,這些展陳方式越來越受大眾的歡迎。多媒體展陳正成為博物館展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聲音、光線、視覺等方面的設計,既能更好地傳遞信息,又豐富了展示手法和內容,增強了展覽的趣味性。
四、地下空間展陳的實踐探索
地下博物館項目著重探索了地下空間的展陳方式,在地下空間的不同區域選用了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博物館體驗區(圖一),原始地下空間展廳的橫截面僅容兩人并行通過,如此狹窄的空間并不適用于一般的展陳方式,如展柜、展臺等,因而設計者在一側使用幻影成像、互動屏幕等多媒體技術,另一側使用了內嵌式的展柜放置展品。在十分有限的環境內呈現豐富的內容,既使觀眾產生獨特體驗,又塑造了地下空間的神秘氛圍,更合理規劃了參觀路線。
在空間面積較大的主展廳(圖二),則采用了展柜實物展示和多媒體技術結合的手段,配合展出的文物實物,在此基礎上裝飾布展,強化和烘托了地下空間的氛圍。在地下空間中還規劃設計了小劇場(圖三),配以豐富的燈光效果。
由于該展陳大部分屬于地下空間,燈光效果又模擬了地下環境,展示內容又恰與地下空間相關聯,為觀賞者帶來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和體驗。此外,由于地下空間狹長,必須實行客流量限制,保障觀者的參觀體驗。
五、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地下空間展陳發展趨勢
(一)重視觀眾體驗
隨著博物館的發展,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逐漸得到踐行,人們對博物館的需求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追求新的體驗、親身參與其中,觀眾的新需求正與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地下空間展陳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利用文化遺產空間獨有的優勢,加入新技術,與時俱進,必將能更好地服務觀眾。
(二)與城市發展結合
地下空間博物館不同于一般的地面博物館,在利用地下空間時,須考慮多方需求,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遠近兼顧,既要保護原有空間的歷史風貌,又要統籌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的建設規劃,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截至2019年,中國共有世界文化遺產3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千余項,是當之無愧的文化遺產大國,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有更加深刻的意義。本文以研究文化遺產在地下空間中的展陳手法為切入點,探討了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展陳設計的可行性和適用于地下空間的展陳手法,并以地下博物館為例,圍繞地下博物館的整體展陳設計,分析其使用的展陳手法,闡述不同的地下空間所適用的不同展示方式,旨在幫助博物館展陳設計者實現最佳的展陳效果,增強大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同。
基金項目
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戲說前門—北京前門地下城博物館”(項目編號:202010523020)。
作者簡介
陳千一,2000年生,女,漢族,湖北黃岡人,藝術學學士,研究方向為展示設計。
參考文獻
[1]易華.展示設計中數字媒體的交互性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2]張哲婧.當代展示空間設計交互演繹趨勢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
[3]尹靜.博物館體驗式展示設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7.
[4]侯雅靜.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5]王艷.增強現實環境下基于體驗視角的民俗博物館展示設計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9.
[6]馬寰.博物館體驗性展示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4.
[7]商謙.當代北京舊城地下空間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5.
[8]曹瑞.遺址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