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嫻
科學老師要不斷提升教學水平,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研究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實施有效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本文試著探討小學科學實現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科學課程不僅是文化學科,也是操作與實踐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實踐比知識更為重要。因此,科學教師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實踐的比重,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比如,在教學“溫度的測量”一課時,教師不能只是在講臺上拿一個溫度計講給學生聽,也不要怕麻煩,而是讓學生更多地體驗,親手操作,同桌兩個人發放一個溫度計,讓學生量一量不同溫度的水、液體、人體溫度,學生在實際的測量中出現了問題,老師才能發現學生的學習薄弱環節,做到有針對性的及時糾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測量,也學會了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再比如,教學“比較水的多少”一課時,給學生制訂學習目標:第一是學會容量的測量方法,第二是培養學生節約水資源的環保意識。在這一節課的教學時,老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對科學好奇心強,主動參與的意愿較為強烈,所以要發揮學生的這種能動性,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在學生的課桌上放幾個形狀與大小完全相同的容器,再放入不同量的水,讓學生判斷哪瓶水最多,并說一說是什么原理。這時候,學生能很容易判斷,這說明學生對水量的多少有了一定的概念。此時再加大難度,把水放在不同形狀的杯子里讓學生辨別,這時候學生僅憑感覺是不能判斷出多少的。于是引導學生想一想,用什么辦法能判斷出水的多少呢?并親手試一試。學生很聰明,逐一把水放入同一量杯中,并讀出水的多少,記錄下來,一比較就得出了結果。
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創新,提高學習效率
創新是進步的不竭動力,學習中的創新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源泉,老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讓學生在操作時創新,發散思維,用另類的方法解決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在創新探索中發現科學的真理,為追求真理而不放棄的精神才能得到生成。小學科學的學習應該重視創新的過程,在不斷的操作中總結經驗,在多次的失敗中找到成功的閃光點,探索的過程鑄就了最好的成功。在創新研究時,老師引導學生提出假設,讓學生進行實驗論證,有效提高學生探究真理的興趣,學生的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比如,在學習氣壓的時候,老師提出一個假設:把裝滿水的瓶子倒置,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讓學生去猜想,猜想并不一定正確,所以要驗證,讓學生試一試,通過不同方式的實驗,用細的容器,用粗的容器,用粗體細瓶的容器試等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原來,氣壓在發揮作用,水的流出與氣體的進入在發生沖突時能協調解決,水就能倒出來,而細體的容器水不能流出,是因氣體的進入與水的流出發生沖突時不能解決,所以水不能流出。又如,在教學“金屬”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拓展了“金屬導電性”實驗,讓學生知道不同的金屬有不同的導電能力,讓學生在實驗中懂得哪種金屬導電快,哪種金屬導電慢。再如,在教學“土壤水分”實驗時,教學目標是發現土壤中是有水分的。根據教材的實驗要求,老師很難在眾多學生中普及實驗,器材、場地都難以滿足,我發動學生想辦法證明土壤中有水分。有的學生的想法很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精神。用透明的塑料袋裝一些土,放在陽光下曬一段時間,會發現塑料袋內壁出現了一層水珠,這說明土壤中是有水分的。教師不光在這個實驗中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其他實驗中也都可發動學生開動腦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習效率
科學是生活的總結,科學又反作用于生活。在小學科學學習時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學習科學,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科學化,又把科學經常用于生活中。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與科學有關的問題時不要輕易放棄,而是鼓勵學生多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在無數個“為什么”當中理解科學問題。比如,夏天打開冰箱為什么會冒出白色氣體?是因為冰箱里有水汽嗎?還是冰箱外面的空氣遇到冷氣變成水汽呢?我們為什么會聞到很多不同的味道?夏天下雨,冬天為什么會下雪?這些問題并不是一開始就知道答案的,是在遇到問題后,通過學習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小學科學是與生活實際關系最為密切的學科,教師在教學時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讓科學教學更有價值,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生活即科學”的觀念,以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把實踐科學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給他們提供探究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大膽實踐,多嘗試想法,敢于向科學進軍,還要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與科學聯系起來學習,并把學到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