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廉頗和藺相如終于言歸于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其中“刎頸之交”是一個成語,常常用來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來源于《東周列國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杜伯和左儒的故事簡單的說就是,杜伯因辦事不力被上司周宣王斬殺了,杜伯的好友左儒勸阻周宣王解救朋友失敗,于是回家刎頸自殺了。司馬遷在敘寫廉頗、藺相如時用刎頸之交來形容他們,實在讓人忍不住生疑。在廉頗對藺相如單方面誤會解開,并主動負荊請罪后,他們言歸于好成為朋友很容易理解,但如何一下子就上升到生死與共的程度了呢?
《史記》又稱《太史公書》,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耗費一生心血寫就的。司馬遷的歷史寫作手法后來被歷朝歷代的正史繼承,可見經過歷史學家的考證,《史記》中的真實性不容懷疑。那么,廉頗與藺相如誤會解開后果真立刻成為刎頸之交了嗎?縱觀《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全篇,似乎尋不到他們友情深厚的明顯證據,司馬遷究竟如何得出他們友誼深厚至此的結論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司馬遷本人的儒家觀念說起。儒家思想中友誼觀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孔子有許多關于朋友的論述,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等,從中我們可以一窺儒家友誼觀。
一、儒家友誼觀的基礎:同道
現代人日常交往中,將有交情的人泛稱為朋友,但在古代不同時期,對朋友的定義并不相同。在《論語》中多處提及“朋”“友”以及“朋友”,都含有朋友之意。根據學者研究,同類為朋,既可以歸為同類的人是“朋”,比如同門、同黨。“友”最早與兄弟相關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即同宗族;后擴大至共同居住、互相扶持的人們,即同鄉同里。“朋友”則是“朋”與“友”的疊加?!墩撜Z·衛靈公》中,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庇纱丝梢?,同道是繼續交往的基礎,也是儒家友誼的起點。在儒家思想中,同道才能同行,同行則為友。
開篇時,司馬遷對廉頗與藺相如的介紹分別是“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藺相如者,趙人也”。對比之下,可以發現藺相如確定是趙國人,所以他自始至終都是站在趙國的利益角度,為國家謀福利,為趙國國君分憂解難,是趙國的忠臣;而廉頗,司馬遷對他的定位是趙國的良將,并未細說他是否為趙國人。當藺相如因澠池之會立下大功,封賞后地位甚至稍高于廉頗,廉頗這位官場老前輩對此非常不滿,認為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用現代話語來說就是:“藺相如只是嘴皮子厲害,能說會道立下了點功勞,論辛苦,根本無法跟我打仗流血犧牲相比,他憑什么從低賤的門客一下子升得比我地位還高?”更過分的是,廉頗還公開放話出來:“我見相如,必辱之?!?/p>
廉頗對于藺相如的加官進爵是不爽的,甚至借助官場資歷對藺相如進行霸凌和打壓,可謂極其過分了。藺相如的應對方式是避匿,不肯與廉頗打照面,原因在于廉頗同為趙國強有力的守護者,是對抗秦王的有力盟友,簡稱友軍。對于藺相如來說,廉頗是趙國良將,同為守護趙國的友軍,是同道之人,即便他口出惡言,也要盡力避免兩虎相爭損害趙國實力。也就是說,因為廉頗和藺相如的總體目標一致,所以他們是同道,按照儒家思想這已然是朋友了——在作者司馬遷眼里。真實的歷史中,藺相如是否真的這么想并這么說,已無從考證。這其實是作者司馬遷理解的藺相如。司馬遷生活的西漢年代,儒家已經占據主流地位,當時的文人學子大多受儒家思想影響。因此,從《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中我們可以推知儒家思想中同道則為友的友誼觀。
二、儒家友誼觀的演進:輔仁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都是圍繞仁這一中心點進行論述,包括友誼。同道只是友誼的起點,起點之后仍有漫長的求仁道路。因此儒家友誼進階的唯一途徑是“輔仁”?!墩撜Z·顏淵》中,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就是說朋友之間應當互相幫助培養仁德。儒家思想中的仁德既包含自身的仁德修養,也含有幫助國君施行仁政,兼愛天下世人的意思。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中藺相如對廉頗的忍讓程度非常引人注目:每次上朝時為了避免與藺相如會面,常常故意請病假;外出時看到藺相如的車輛,遠遠地就開始避讓開。這里司馬遷采用了史學家的春秋筆法,只寫了在朝堂上和在朝堂外各一處避匿行為,實則是指藺相如在朝堂內外處處避讓廉頗,不愿與廉頗相爭斗。藺相如的地位分明高廉頗一頭,卻如此避讓于廉頗,加上廉頗“必辱之”的宣言,在旁人看來,似乎是藺相如害怕與廉頗相見會被羞辱才處處避讓。文中,舍人的諫言中用“畏”來形容藺相如的避讓行為,并說普通人尚且為此感到羞辱,更何況身居將相高位的人呢?藺相如自然也覺得如此處處退讓對自己是種羞辱,從他的回答中那句“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以看出,私仇正是指廉頗宣惡言的行為,藺相如對廉頗的逼迫雖則忍讓,內心亦是惱怒,否則萬萬不會以“私仇”來形容二人之間的糾紛。但是,從大局觀上看,藺相如深知與藺相如相安無事才能對趙國最有利的行為,也是最能讓趙國百姓安居樂業的選擇,保國安民是儒家思想中“仁政”的核心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藺相如可以拋下私仇,對廉頗處處退讓,讓將相之間維持表面和平,而不是二虎相爭兩敗俱傷,讓秦國漁翁得利。從儒家思想看,當廉頗與藺相如一文一武共拒秦國強兵是互相幫助對方實現仁德,此時他們已經從同道之友上升為輔仁之友。
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在朝堂中具體指施仁政,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同時這也是兼愛天下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司馬遷對藺相如對廉頗忍讓行為的描述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對藺相如的支持和推崇,從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對于“仁”的追求是不區分身份地位的,無論是身為將相的藺相如,還是仕途不如意的司馬遷,都將“仁”的目標擺在第一位。只要有利于實現仁這一目標,即使私仇也可拋開,做同道中的朋友。
三、儒家友誼觀的終極:善導
朋友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即使有著共同追求與目標,也難免有意見分歧的時候,對于朋友的不同觀點應該如何應對呢?《論語·顏淵篇》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笨资ト说幕卮鹨龑Ш痛_立了儒家對朋友不同觀點的標準應對方式:盡心盡力地勸導朋友,并說明自己的觀點,朋友不接受就算了,不要再自討沒趣。因此,面臨意見分歧,一方能夠好言相勸,另一方能夠接受,是儒家友誼觀的最高層級:善導。
藺相如勸阻舍人的那段話實際也是對廉頗的友善之言,雖然是對舍人說,實則是一種對外宣告:戰國時舍人即門客具有多重身份,也時常充當對外發言人;儒家提倡“君子坦蕩蕩”,君子的話語沒有不可對外人道的。因此,藺相如的話實則就是隔空對廉頗喊話。而廉頗對藺相如的話顯然是認可的,從而有了負荊請罪的舉動。有人對負荊請罪時廉頗“因賓客”的行為提出質疑,認為他只是作秀,以獲得趙王認可。筆者對此不太認同,這里的“因”是跟隨的意思,“賓客”的范圍則比較廣,有可能是藺相如另外請來的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擔任見證人,也有可能是廉頗從未拜訪過藺相如,所以上門請罪之前讓自己的舍人(門客)跟對方舍人(門客)對接過,等到上門時請舍人(門客)幫他引路。根據司馬遷寫作的嚴謹態度,這里的賓客如果是身份地位較高之人,肯定會考究出真實名姓等,不會以賓客二字一筆帶過,因此,這里的“賓客”更大可能是藺相如府上的門客來為初次登門的藺相如引路。這樣看來,藺相如負荊請罪的言行都可說是真誠坦蕩的。同時,司馬遷在標題中將廉頗放在藺相如之前,也是一個側面佐證,他對廉頗雖然沒有對藺相如的高度贊揚,但也是尊重認可的。
歷史上多少好友因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鑣,唯有廉頗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廣為流傳,可見朋友間實現“善導”的概率極低。人們傳唱負荊請罪的故事時,也是在期盼自己能有一個這樣的知己。從這個角度看,負荊請罪的故事比杜伯和左儒刎頸之交的故事更為難得。
從史實及文獻資料、文化傳統中去探尋儒家思想的友誼觀,同時探究過去朋友的層次關系,不光解開二人成為刎頸之交的內在邏輯,也讓今天的人們能更好理解將相和的可貴之處,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卞海松.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主角——在時代大背景下探究《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中的主要人物形象[J].北方文學,2020(20):83-84.
[2]錢湘健.文臣亦可勇,武將亦有智——《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人物分析[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9(05):83-85.
[3]何元國.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朋友觀之比較[J].倫理學研究,2006(01):47-52.
張玉梅,山東省淄博柳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