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閱讀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內容、形式上有相似或相聯關系的文章或材料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是一種研究性的閱讀方法。在比較閱讀中,學生能運用求同辨異的比較思維展開閱讀,分析兩種或兩種以上作品的共性和個性,這樣他們就能提升理解能力,發展鑒賞能力,提升思維能力。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展開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一、找見切入點,指導同中求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教學提出了很多要求與建議,由此,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要把重點放在方法上,放在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上。教師可以從課文中尋找例子,找到切入點,指導學生掌握同中求異的思維方法,然后再自主運用,切實掌握閱讀方法。
例如在學習《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將其和李清照的其它作品放在一起展開對比,如可以和《聲聲慢·尋尋覓覓》進行對比分析,嘗試找出異同點。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情感的變化”這個切入點出發,看看這兩首作品中李清照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并嘗試探究其原因。在對比分析中,學生發現李清照的創作風格其實并沒有太大變化,都展現了婉約的風格特點,但是在情感流露上卻有明顯不同。《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雖然也表現了“愁”的情感,但是“愁”而不“痛苦”,情緒并不低落,但是《聲聲慢·尋尋覓覓》則不一樣,真正展現了人生的悲痛絕望之情。教師鼓勵學生結合作品的創作年代進行分析,找到其不同的原因。學生發現《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創作年代比較早,這時候李清照還很幸福地生活,思念丈夫就是她最大的煩心事。但是《聲聲慢·尋尋覓覓》創作于晚年,此時她遭遇了家庭變故,國家也處于戰亂之中,這時的凄涼心情是真正的痛苦悲傷,因此兩首作品展現出的情感自然不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將促使學生得到可持續發展作為工作的重點。教師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轉而引導學生從特定的切入點自主深入探究,最終掌握各種比較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實現“自能讀書”。
二、繪制語感圖示,發展比較思維
語感圖示是由語感生成的,龐大、精細、嚴密的網絡系統,包括各種相互有關聯的知識單元,這些知識單元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踐,由觀念、經驗、體驗組成,學生常常只是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覺得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用繪圖的方式再現語感圖示,并輔助閱讀,從而發展他們的比較思維能力。
在學習《雨巷》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喚醒語感圖示,首先回憶一下自己讀過的《相信未來》《六月,我們看海去》等詩歌作品,總結出這些詩歌作品的特點,然后用圖表展現出來。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發現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意象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嘗試將各首詩歌中的意象都畫出來,輔以箭頭,展現出詩人情感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閱讀《雨巷》,并展開思考,探究該作品中運用了哪些意象,嘗試畫出意象之間的關系。學生很快就發現了“丁香”和“姑娘”之間的關系,這樣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如何用意象來展現自己心中的形象。此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一步思考:“丁香和姑娘之間有哪些相似點呢?嘗試對比一下,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此后,大家嘗試以《我心中的丁香姑娘》為題目展開創作,說說自己心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樣的形象。”學生結合語感圖示發現“帶著哀愁”是丁香姑娘的特點,那么他們在創作的時候就會從這個角度入手,展開比較。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簡單的圖文展現自己的語感圖示,嘗試將語感圖示和文本結合起來進行比較,真正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他們的寫作意圖。學者呂叔湘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結合語感圖示展開比較分析,能促使學生的語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專題探究,深度探究文本
學者葉圣陶認為:“讀了某一體文章,而某一體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樣,大同之中不能沒有小異;必須多多接觸,方能普遍領會某一體文章的各方面。”在比較閱讀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可以讓他們圍繞某篇文章的特點自主尋找類似的作品,然后展開專題探究,提升其深度閱讀的能力。
在學生閱讀了《祝福》之后,教師組織大家嘗試閱讀魯迅的其它小說作品,并展開比較分析,圍繞“魯迅小說中的小人物”這個主題展開深度探究。學生將《阿Q正傳》《藥》《狂人日記》《故鄉》等作品放在一起展開對比分析,發現其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不僅如此,魯迅還特別擅長將人性的丑惡面貌展現出來,讓讀者深刻思考。教師提醒學生展開歸類總結,看看魯迅筆下哪一類人物形象最多。學生發現魯迅的筆下寫了不少農民、知識分子和女性的形象。于是教師便讓學生選擇一類感興趣的人物進行對比研究,看看這些人物有什么異同點。如以“女性”形象為例子,學生發現作者筆下有不少精彩的女性,如《祝福》中有受到摧殘的勞動婦女形象,《故鄉》中展現了一個美好的女子如何蛻變成一個庸俗之人,《傷逝》中則展現了想要追求個性解放但是最終不可得的女性形象。學生發現魯迅筆下的女性人物雖然千姿百態,但是她們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體現了作者對特定時代的思考。
在專題探究中,學生從已經學過的作品中得到啟迪,拓展了視野,他們可以運用互文閱讀的方法尋找相關的資料,并輔助探究。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量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拓展了視野,掌握了更高效的閱讀方法。
四、開展展示活動,滲透比較規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只是用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那么很難激發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熱愛,所以要促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在指導學生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展示活動,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并讓他們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比較規則,進而提升比較分析的能力。
在學生閱讀了《荷塘月色》之后,教師組織大家將其和《愛蓮說》《清塘荷韻》等課內外作品放在一起展開對比,圍繞“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荷花”這個主題展開活動,嘗試對比分析這些作品的異同點,然后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在學生展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指導他們運用各種不同的比較規則。如有的學生只知道從寫作內容這個角度入手比較,此時教師就引導其嘗試圍繞體裁、作者生平、主題思想、創作風格等更多的角度入手對比。這促使學生認識到比較的角度其實可以多種多樣,讓該學生掌握了更好的比較規則。又如有學生在對比中只找到了不同之處,教師則可以讓其思考一下這些作品有沒有相同點。該學生認識到除了對比“異”以外,對比“同”也是自己深入理解文章的方法。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比較閱讀研討會,讓他們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自主搜索,嘗試變“等待接受”的學習習慣為“主動獲取”。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能讓他們在積極活動和展示中更好地參透比較規則,提升分享交流的效果。
五、聯系課本,拓展比較資源
由于課本中的作品數量有限,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從而起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了《林黛玉進賈府》之后,教師組織大家在課外展開對比閱讀的活動,首先要拓展視野,嘗試尋找其它包含豐滿女性形象的作品,可以是古代作品,也可以是體現現當代女性風貌的作品,在比較分析后,學生還要自主創作小論文,說說自己的感想。如有學生對比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并從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點、人際關系、結局等諸多角度入手展開對比,認識到她們雖然在各種方面都有不同之處,但是卻都有著相同的悲劇命運。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探究為何兩個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都會有悲劇的命運,嘗試和時代特點結合起來,展開分析,豐富小論文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再次展開了閱讀,同時還收集了各種背景信息,了解這兩部作品的創作年代。學生有所感悟,認識到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王朝逐漸衰落的時期,而曹七巧則生活在動蕩的社會中,這樣的特定時期都對女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對比中,學生發現自己的閱讀分析更為深刻。
教師可以結合主題設定比較閱讀方向,然后組織學生在課外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要定期提交比較閱讀讀書筆記,撰寫相關的閱讀小論文,又或者展開仿寫等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拓展比較資源,提升學生讀寫綜合能力。
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比較閱讀就很符合學習的規律,我們要在實踐中不但創新,用好比較閱讀的方法,以此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課題:本文系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十二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中國特色學校創建與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編號:CTF120539)”重點子課題“特色學校創建推進課堂教學特色化改革與創新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子課題編號:CTF120539-1239】
樊潔,陜西省富縣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