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雨
摘要:概念上,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基礎,父母的教養方式及親子關系對兒童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父母教養方式及親子關系的研究,說明父母教養方式及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并依此提出如何培養積極正面的父母教養方式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心理發展
引言:
家庭在個人的成長中處于重要的地位,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對兒童的成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一直以來被人們忽視的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的影響,更值得我們關注,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應對改進策略。
一、父母教養方式
1.父母教養方式的含義
概念上,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與子女在日常的長時間交往過程中,父母的教育觀念和一系列養育行為,以及其對子女的情感表達方式的綜合。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具有一定穩定性的,但也不是絕對不變。只能說是在一定時間段內是相對穩定的,不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它反映了父母與子女間交往的本質特點。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受父母教養觀點、教養態度、及父母親雙方的性格影響。
2.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人格產生影響。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會表現出更好的發展,他們興趣廣泛、情緒穩定,能較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專制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則比較被動順從,在社會交往中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溺愛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則更為強勢,他們會比較有攻擊性,會要求別人順從;忽視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會表現得冷漠和倔強,情緒狀態不穩定。
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其父母教養方式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正相關關系。父母的消極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強迫、敏感、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品質。而父母過分的保護、干涉、溺愛等,也會阻礙子女心理健康的發展。只有溫暖和慈愛的教養方式,才會對子女的健康心理狀態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二、親子關系
1.親子關系的含義
在遺傳學學說上最早出現“親子關系”一詞,在遺傳學上解釋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生物血緣關系。但是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對這個概念的解釋各有不同。大多數研究者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概括稱為親子關系。親子關系表現了父母與子女互相接觸的過程與關系狀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體家庭關系或家庭氛圍的狀況。
2.親子關系的影響
親子關系是兒童在出生后建立的第一個重要的人際關系,對兒童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良好健康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兒童學習各種基本知識和技能,建立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結構。親子關系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兒童的認知和情緒情感的發展。相反,不和諧的親子關系則是幼兒出現社交困難、暴力沖動、自私自閉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的根源。父母的經驗和言行、親子關系無時無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認知經驗的發展。
三、我國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現狀及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在大部分中國傳統的家庭中,父母就意味著權威,處于家庭的核心地位,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種長期的不平等關系,孩子生活在多重的規則與約束下,壓抑了自我意識的發展,長期就會形成心理問題,心理發展逐漸扭曲。孩子在父母眼中是永遠長不大的,父母對孩子的教導會持續到成年,甚至持續到成年之后的許多年。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新型家庭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年輕的父母們企圖打破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千依百順,但這種溺愛的方式,又導致了親子關系的另一種不平等,也造成了孩子許多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四、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兒童教育的主題。所謂健康心理就是指一個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會環境之間處于一種積極協調、統一的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系和諧,行為能自我調節和控制。現代心理學表明:健康心理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德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人格則是一個人內在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和特征。它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核心。它主要表現為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獨特性。綜上,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利于其成長與蛻變。
五、以正確教養方式,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1.穩定情緒,全面接納
情緒穩定的父母總能以愉快、沉穩和冷靜的態度去面對孩子,以熱情、豁達、誠懇的人格去影響孩子,用和藹、真誠的語言解決親子間出現的問題,使孩子感到親切和溫暖,親子間就會形成無形的吸引力。這對培養孩子熱情、誠實、堅強等優良品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穩定的情緒能使人積極向上,不良的情緒則會阻礙人的健康成長。孩子擁有樂觀的態度與父母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情緒穩定、心理健康的父母總是有著樂觀的心態,能夠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并且不遷怒于孩子。父母這種樂觀情緒的感染,為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使孩子心胸寬廣、熱愛生活。
父母要學著去全面接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特征。而且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存在變化的過程,“全面接納”是指根據孩子所處的不同成長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特征與狀態,是無條件接納情緒,但同時有條件接納行為。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且循序漸進的過程。
2.愛與規矩同在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學家王濤博士曾說道“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當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還如同一張白紙一般。父母是有責任教會他們如何行事、如何做人、如何更好的適應這個世界的。一個國家需要有法律才能長治久安;一個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規矩才能不走偏離和錯誤的道路。規矩就是父母為孩子設立的正確標準,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規矩與愛并不相矛盾,規矩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規矩是違反約定時,就按事先約定好的方式懲罰,遵守約定時就給予一定的獎勵。一個有愛的規矩,是父母在懲罰孩子時不帶有憤怒,而是用簡短、平靜的話語告訴他違反規矩的后果是什么,明確地讓孩子知道即使做錯了父母依然愛他,但要為自己所做的行為負責。孩子在愛與規矩中與父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方能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3.以身作則,行動影響
言傳身教,行動是大于一切。父母講再多大道理,都不如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以身作則,用行動影響孩子。孩子的行為不是被教導而成的,是受影響和模仿而成的。“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就要做到”這句話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它們對世界的接觸十分新奇,父母的行為無論好與壞孩子都會模仿。所以想孩子怎么做,就要先做給孩子看。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因此,父母有必要定時的進行自檢,看看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是否做到了;要求孩子改掉的毛病自己身上是否還存在;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引導。父母有意識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對家庭教育的一種投入,對孩子心理講康成長的付出,這樣孩子就能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內化出更多的優秀品質。
4.換位思考,平等相處
父母要有平等的意識,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時代在發展,現代社會平等是人際關系的基礎。只有和孩子平等相處,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為有效的親子溝通鋪平道路,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也能為孩子做出尊重他人的榜樣。
要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把當下孩子遇到的問題放在自己的童年,我們會希望自己的父母如何與我們交流?當我們按照這樣的思路去思考的時候,我們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才是真切的換位思考、深層次的換位思考。這也是與孩子溝通的最為有效的選擇。
5.有效溝通,走進內心
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有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就容易接受來自父母的建議,和父母一起面對問題和壓力,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也才能身心健康成長,做個快樂的、健康向上的人。做父母的也會和孩子一起獲得心理成長。
結束語:
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它受到遺傳因素、自然環境、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自身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因此,如何綜合運用父母教養方式及親子關系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是本文討論的目的所在,希望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有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晶.親子關系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3).41-43.
[2]赫慶輝.家庭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131-132.
[3]陳衍,陳新宇.親子關系研究進展[J].畢節學院學報,2010,(5).106-109.
[4]白麗英,葉一舵.親子關系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4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