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河南衛視深耕地域文化資源,不斷激發創新的活力,最終在同質化競爭中實現突圍。本文試圖探究河南衛視的突圍之路,以期尋找新媒體視域下傳統媒體實現突破的密鑰。
關鍵詞:河南衛視;創新;文化;唐宮IP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8-0109-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KL-2021-932
近年來,我國電視行業飛速發展,一度導致嚴重的同質化競爭,缺乏“出圈”之亮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盵1]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把好時代脈搏,各省衛視發揮自身特色,銳意改革。
地處中原的河南擁有“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近二十年河南衛視依托這些文化資源,致力于深耕地方特色文化,相繼推出《梨園春》《武林風》《華豫之門》等欄目,贏得一批觀眾的喜愛。但是,進入后娛樂時代,文化消費市場不斷被劃分,河南衛視一直沒有能夠把準時代脈搏,再加上制作費用、人才和流量的限制,很難實現其既定目標。
2021年2月,河南衛視推出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僅用5天時間就完成了“出圈”。其后推出的《元宵奇妙夜》《清明時節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節目,讓河南衛視成為一家屢屢出圈的“網紅”電視臺,被網友以“河南衛視殺瘋了”“甩出王炸”等話題送上熱搜,微博閱讀量超過三十億。
一、全媒體營銷下的改革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河南衛視傾注全力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經營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特別是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滲透,逐步打造具有本臺特色的以內容為導向、注重創新支撐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成為河南衛視工作的重心。
(一)體制機制改革
為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需要,河南廣電早在2014年就著手改革,促成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逐步開創全媒體發展新局面,促進完整的生產傳播鏈條的形成。其后,作為體制改革試點的集團全資子公司——河南大象融媒體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實行一體化運作,成立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
河南廣電原本負責文藝活動和項目的文藝部被劃入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著力整合各種資源,進行企業化經營。營銷策劃中心打出一套組合拳:招募導演,成立十多個導演工作室;打破人員身份界限,大幅提高績效工資比例;以項目為中心,引入競爭機制,調動主創人員的積極性。
河南衛視的《端午奇妙游——唐宮夜宴前傳》,就是其改革創新的典型。2020年五一之后,河南衛視采取公開競標的方式面向導演工作室征集方案。經過激烈競爭,以陳佳為總導演的團隊最終憑借“網劇+漫畫+水下舞+皮影戲”的創新形式脫穎而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不僅盤活了人才資源,也為河南衛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二)融媒矩陣的推進
河南衛視的改革充分發揮大象融媒龐大的新媒體矩陣的作用,服務本臺節目的宣傳,以達到增強話語權、傳遞河南聲音的目的。
大象融媒以全媒體平臺為核心,對傳統和新興媒體進行整合,真正實現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借助新科技的力量顛覆傳統的媒體工作流程。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大象融媒打造了數個頗具影響力的新媒體賬號,形成獨特的傳播樣態。猛犸新聞新浪微博粉絲高達841萬,河南衛視新浪微博粉絲233萬。此外,河南衛視以開放姿態入駐各大互聯網平臺,抖音粉絲數達175.8萬,逐步建立起明晰的新媒體矩陣。
河南衛視的春節晚會首先由電視端播出,這一途徑的傳播影響力有限。大象融媒迅速作出調整,推動新媒體矩陣展開首輪集中播放:將晚會各節目分別發送至新浪微博、抖音等平臺,一時引發眾多討論,基本實現傳播的最大化。在新媒體平臺的宣傳造勢后,河南衛視的節目吸引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的關注,引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大討論,有關河南衛視的話題持續發酵。
二、激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根植傳統文化,更能彈奏時代文化之強音。隨著傳播媒介和渠道的更新,河南衛視用前瞻性目光進行戰略布局,著力挖掘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文化傳承的示范區。恒河沙數的歷史遺存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庫,也影響了河南衛視的發展戰略:堅持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融合的總體創作方向,把創意放在河南豐富的文化寶藏中,講好黃河故事,推進華夏文明傳播。找準方向、突出優勢,是河南衛視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
《唐宮夜宴》讓藏在博物館里的唐代樂舞俑復活,生動地講述了她們在赴宴路上發生的一系列趣事。節目主創者讓這些人物從《千里江山圖》等壯麗畫卷中走出,隨處可看到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河南文化元素。節目注重對于歷史細節的場景再現,讓觀眾在收看節目時產生一種代入感[2],讓更多觀眾了解河南厚重的歷史文化。
河南衛視《元宵奇妙夜》再一次呈現了異彩紛呈的河南文化:河南博物院、洛陽應天門、明堂這些頗有代表性的歷史遺跡均得到充分展現。之后的《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進一步利用河南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講述河南故事,帶領觀眾們品味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
以往的傳統文化節目往往在形式上鮮有創新,陽春白雪的內容很難被大眾完全接納,又加上疏于宣傳推廣,想要“出圈”十分困難。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不應該被束之高閣,應該“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3]。河南衛視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4],摸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創新表達之路,讓文化傳承煥發新生。
作為一家傳統媒體,河南衛視試圖探索媒體融合之路,一系列創新手段均能體現其互聯網思維。衛視奉行“網民至上”的宗旨,讓網友參與節目互動,用多樣化的包裝和推廣吸引關注。以用戶為導向,讓網友參與節目的創作,增強用戶黏性。大象新聞發布“江湖征集令”,提出“唐小妹的名字你們說了算”,讓網友集思廣益為唐小妹取名字。甚至連《唐宮夜宴前傳》的劇本也是通過網友投稿來完善的。河南衛視順勢提出“河南春晚你來造”,向廣大網友征集好的創意。上述互動調動了網友們的積極性,也為節目作了宣傳預熱。
河南衛視節慶系列的主創者運用先進的創作理念與技術手段,使當代審美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讓古老的文化散發現代魅力。改變傳統晚會“串詞+節目”的模式,由劇情連接節目,使節慶晚會成為一出大戲。例如《端午奇妙游》采用“網劇+網綜”的新模式,借助唐小妹的視角,自然引出各個節目的主題。為了適應電視播放的需要,主創團隊對原來的舞蹈進行了再創作,運用5G技術輸送全景立體影像,呈現如夢似幻的視覺盛宴;VR技術的運用使觀眾互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增強、沉浸式體驗感也得到增強,延伸并重塑了電視機構的場景應用[5],讓人們獲得感官愉悅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
三、節慶文化及唐宮IP的打造
《唐宮夜宴》的“出圈”使河南衛視思考如何進一步利用傳統文化資源、講好黃河故事。以“唐宮夜宴系列”為抓手,最終確立了主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目標。打造唐宮IP,讓傳統文化更生動地呈現給觀眾。
(一)挖掘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F如今,河南衛視創作的以傳統文化為內核兼具現代意味的文藝作品,是傳統與當代協調的有益探索。
河南衛視已經推出的《元宵奇妙夜》《清明時節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浪漫奇妙夜》《中秋尋親奇妙季》等節目是傳統文化的新穎呈現方式,接下來將繼續以高科技賦能,融合現代元素,讓觀眾認識到假日不僅僅要體驗民俗,還可以提升文化品位。
如何準確定位,真正抓住觀眾的眼球是河南衛視亟須解決的問題。河南衛視堅持精、深、細的理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能量。促使國人以史為鑒,立足當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河南衛視擅長提升節目的立意,選擇極富文化價值的意象配合演繹。《紙扇書生》依靠紙扇穿越歷史千年,少年翩翩的舞動讓觀眾能夠感知他們飽含的熱血和赤誠。
(二)唐宮世界IP的打造
最能彰顯河南衛視的品牌意識、發展動向的是唐宮IP的打造。河南衛視致力于對前沿作品的鉆研,結合地域特色、融合科技手段,思考如何讓廣大受眾更好的接受。在《唐宮夜宴》后,設計“唐宮小女子”形象,在隨后的重大節慶日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唐宮小姐姐的身影。這種極富生命力的創造促使觀眾在內心建立起獨特的品牌文化標識。
河南衛視對唐宮IP的打造注重可持續性,挖掘中原獨特的文化資源。依托多個傳播媒介宣傳推廣,讓虛擬人物走進真實世界,不僅注冊了相關商標,而且推出系列文創盲盒,充分挖掘衍生品的經濟價值。唐宮IP的創造為電視行業提供了一種創新的生產模式,讓優秀的節目找到合適的呈現方式?;蛟S上述經驗有利于河南衛視以唐宮系列為藍本,更好地實現其文化立臺的目標。
四、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基因與民族血脈,河南衛視著力挖掘其精髓,借助唐宮IP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將其呈現給觀眾,促成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河南衛視為傳統文化“出圈”提供了一種成功的路徑,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所在,彰顯了文化自信,奏響了文化強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001).
[2] 廖聲武,鄭永濤.文博類綜藝節目創新路徑及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2):109-111.
[3]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003).
[4]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15.
[5] 惠東坡.電視媒體VR技術應用的創新價值[J].中國電視,2020(3):68-70.
作者簡介:蘆潔(1988—),女,河南開封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