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君 劉著妍
摘要:根據翻譯理論家莫娜·貝克的觀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采用若干策略引導讀者做出預先設定的建構或重新解讀。在英語新聞翻譯領域,翻譯參與建構現象極為突出。因莫娜·貝克的敘事建構理論對新聞翻譯有較強的解釋力,故本文采用選擇性采用建構、標簽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等建構策略,分析英語新聞及其譯文的敘事建構,以期獲得更加符合目標語讀者閱讀習慣的英語新聞譯文。
關鍵詞:莫娜·貝克;敘事理論;敘事建構;英語新聞;漢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8-0178-03
一、引言
文學敘事常年占據敘事學研究的主流,關于敘事理論的介紹往往以文學經典作品為背景。近年來才開始有敘事學家注重新聞或法律等非文學敘事。學者羅伯特·M.恩特曼認為新聞學中的敘事框架通過選擇和強調被認為的“事實”,并使它們在被用來交流的文本中更加突出,以指導聽眾對一個問題進行定義、解釋其因果和道德評價[1]。
英國翻譯理論學家莫娜·貝克首次將社會敘事學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在《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述》中系統地闡述了她的敘事理論[2]。貝克認為翻譯是敘事和再敘事。貝克的觀點是通過譯者的控制使敘事建構偏離最初的目的,用來指導目標語言讀者的理解或行為偏離作者最初的意圖和觀點[3]。貝克采用建構概念解釋敘事與翻譯的關系,指出敘事的定義是“引發、維持、協調以呈現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團體之間沖突的重要手段”[4],該定義適用于研究翻譯如何在敘事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據莫娜·貝克的敘事理論,譯者在接受任務之后,可以采用各種策略,主動加強或削弱敘事,從而使得譯文偏離原文作者的敘事立場。該理論成功地將翻譯研究的重點轉移到敘事建構上,從語言文字層面而言,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不再局限于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
新聞敘事翻譯研究的跨文化傳播逐漸在我國翻譯研究領域得到廣泛而深入的發展。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劉榮霞通過解析關于“南海問題”的新聞報道,進一步探討了英漢翻譯中的敘事重構[5];姜鵬對《參考消息》新聞進行實例分析,探討在遵守新聞傳播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運用莫娜·貝克建構策略,達到符合國內受眾期待的譯文[6]。可見,莫娜·貝克的敘事翻譯理論為新聞敘事提供了新的視角。譯者不能被動死板地報道原文,可采取不同的建構策略對翻譯進行重新建構敘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以獲得更加符合目標語讀者閱讀習慣的譯文,同時在推動文化發展和交流方面發揮自身作用[7]。
二、敘事建構策略
基于戈夫曼的框架理論,貝克提出了四種譯者沿用的建構方法:時空建構、選擇性采用建構、標簽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在新聞翻譯中,考慮到新聞時效性問題,新聞敘事所在的時間背景和物理空間對敘事構建的影響不大,譯者在新聞敘事建構中很少采用時空建構策略,使用最多的是選擇性采用建構、標簽建構以及參與者重新定位。因此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對新聞翻譯中敘事建構參與現象以及如何進行英語新聞漢譯展開討論研究。
(一)選擇性采用建構
選擇性采用建構是通過刪減、補充的方式來抑制、強化或者說明源語句中乃至句子所在的源文本中的敘事。選擇性采用建構策略能夠讓譯者通過抑制、強調或者復述某一文本的敘事,最直觀地實施對譯文內部的選擇性應用。
此策略基本圍繞文本進行建構,其應用主要體現在詞匯、敘事和語篇等層面。詞匯方面主要有負面詞匯的置換;敘事視角方面則是重新對原文的句子進行排序;在語篇方面,選擇性采用建構的典型應用是倒金字塔式結構。
(二)標簽建構
標簽建構指的是使用某一詞項、術語或短語來區別一個人、地點、事件以及其他在敘事中的重要成分的邏輯過程,主要針對詞匯進行建構。譯者通過對個別詞匯的修改達到重新敘事或突出新聞主題的目的。
標簽建構策略主要針對詞匯進行建構,通過對個別詞匯的修改達到譯者重新敘事或突出新聞主題的目的。
(三)參與者重新定位
參與者重新定位通過對空間、時間、語域、方言、指示、特征詞以及各種識別自我和他人的語言手段進行操控,改變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促使參與者積極參與敘事的重新建構[8]。在新聞文本中,內部敘事和外部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增補新聞來源和轉換敘事視角層面進行重新定位。
三、英語新聞漢譯中的建構
筆者選取影響力較大的網站和報刊上的英語新聞,詳細探討選擇性采用建構、標簽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三大策略在英語新聞漢譯中的應用。
(一)選擇性采用建構
選擇性采用建構是通過刪減、補充的方式來抑制、強化或者說明源語句中乃至句子所在的源文本中的敘事。本策略圍繞原文本中具體的某些敘事,直觀地表現出譯者在處理新聞文本敘事過程中的積極性。詞匯、敘事和語篇是選擇性采用建構在英語新聞中的主要實現層面。
第一,詞匯視角。在詞匯方面,通過對標題某些詞匯的“意譯置換”達到增強、減弱或者鋪陳原文本中隱含的敘事。
例1:
英文原文:Their aggressive push undersc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ealth care system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紐約時報》2018-2-2)
中文翻譯:他們積極的努力凸現了中美兩國醫保系統之間的差別。
“Aggressive”的詞匯本義是“在工作或其他活動中具有侵略性的人表現得很強勢,因為他們非常渴望成功”。如果直接翻譯成“好強的、侵略的”會帶有侵略性的負面意思。所以,譯者翻譯成“積極努力”可有效地抑制消極敘事內容的傳播,準確把握原文意思,更好地強調新聞事實。
第二,敘事視角。選擇性采用建構的敘事視角則是通過重新對原文的句子進行排序來重構源語言文本的敘事環境,使譯文強調、弱化甚至改變原敘事的側重點,以期更符合中文敘事的順序和情節設置。
例2:
英文原文:The disclosures come as President Trump,whose family owns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in assets,faces criticism for reportedly only paying $750 in federal income taxes in 2016 and again in 2017, according to tax records obtain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Trump has broken with longtime presidential tradition and has refused to release his returns.(《美聯社》2020-9-30)
中文翻譯:《紐約時報》公布的稅收記錄顯示,特朗普總統家族擁有數億美元的資產,但在2016年和2017年因只繳納了750美元的聯邦所得稅而面臨指責。川普打破了長期以來的總統傳統,拒絕公布他的納稅申報單。
基于中文新聞簡潔明了、邏輯清晰的原則,譯者沒有直接遵循原文的句子結構,而是采用分句的方法重構了文本的敘事環境,將整個事件的邏輯關系條理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先說時間,再描述稅收記錄的來源,最后表述稅收記錄的具體內容。先說背景再談結果的敘事方式更符合中文敘事的順序性、關聯性和因果情節設置特征。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讀者閱讀效率,還突出了新聞敘事的效果。
第三,語篇視角。語篇視角的典型應用是倒金字塔式結構,其常常由數個事實組成,而這些事實主要按新聞內容的重要性遞減排列而不以時間順序排列[9]。新聞編譯者將比較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放在導語部分或正文首段;次重要的信息按順序放在導語之后或正文第二段,用來補充新聞事件的細節;最不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這樣的篇章結構特點是報道信息的重要性遞減,故被稱為倒金字塔式結構。下表展示的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式新聞報道。

倒金字塔式新聞報道的導語部分會簡短、快速地傳遞最核心、最有傳播價值的新聞事實,讓讀者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然后再在第一段中補充喬·拜登公布納稅申報單事件的細節。引導語部分的中文翻譯,沒有遵循原文“人物+事件+時間”的句子結構,而是重新安排了敘述元素的順序。原文首先點明了事件的結果,然后指出了事件的原因。然而,漢語語篇的視角與英語完全不同。中國人通常先闡述事實或原因再得出結論。因此,譯者在翻譯成中文時,按照中國的習慣先說時間“this week”(本周),再說人物和事件。
(二)標簽建構
標簽建構指的是使用某一詞項、術語或短語來區別一個人、地點、事件以及其他在敘事中的重要成分的邏輯過程。標簽建構策略多應用于英語新聞標題翻譯,因為人們存在先入為主的心理,標題可有效參與建構或重新建構敘事。
例4:
英文原文:Coronavirus vaccine won’t mean end of public health measures, Fauci says.(《??怂剐侣劇?020-11-20)
中文翻譯:福奇:接種了新冠疫苗仍然需要戴口罩。(《中國日報》2020-11-20)
??怂剐侣剬倜绹襟w,對疫情之下的防疫措施介紹得比較隱晦,只說了“public health measures”,在文章中也沒有明確指出公共衛生措施具體指的是什么。但在《中國日報》中,譯者在擬定中文標題時,將新聞重心偏向于疫苗接種后“是否需要佩戴口罩”上。漢語讀者經過標題的引導,會更加注重敘事中“疫苗”與“口罩”的關系。這是因為“佩戴口罩”的防疫措施已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口罩”具有“防疫”的意義。與此同時,文章內部敘事也會相應地配合標題所要突出的內容。
(三)參與者重新定位
參與者重新定位通過對空間、時間、語域、方言、指示、特征詞以及各種語言手段進行操控來改變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促使參與者積極參與敘事的重新建構。應用策略之一是構建第三方視角,使“讀者”“敘事者”和“譯者”之間的關系重新定位?!皳瓐蟮馈薄澳硣襟w稱”等等引語使譯者與編輯處于敘事報道之外,以第三方的身份表述自己的立場,客觀地傳達媒體的聲音。
例5:
英文原文:The medieval hilltop town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s of the Abruzzo region, with only 115 citizens. (《每日郵報》2020-11-09)
中文翻譯:據《每日郵報》報道,這個中世紀風格的山頂小鎮坐落于阿布魯佐地區的群山之中,目前只有115名居民。(《中國日報》2020-11-11)
本例新聞通過信息的增補明確指出新聞報道的來源,即《每日郵報》,以第三方的視角重新構建參與者的敘事立場。譯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其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為自己構建一個中立的立場,置身于敘事之外,引導讀者理解原文;同時,向讀者展示外國媒體和本國媒體的不同視角,讓讀者有思考的空間[10]。
另一種應用方式是增補原文缺失主語或施動者。在英語敘事環境中,被動句缺失主語或施動者不影響文章意思的表達;但在漢語里,主語是句子敘述的主體,所以有必要在譯入語中補充主語或施動者。
例6:
英文原文:Remarks responding to the US leader’s UNGA remarks about China
中文翻譯:外交部發言人就美國領導人聯大涉華講話發表談話(《中國日報》2020-9-24)
原文主要內容的字面意思是“回應美國領導人在聯大涉華講話”,但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按常理添加了該事件的發動者,即外交部,給原文添加了主語,為讀者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敘事環境,有利于更好地傳達信息。
四、結語
本文運用莫娜·貝克的敘事理論策略,結合大量的英語新聞實例,基于敘事建構理論的三種建構策略,即選擇性采用建構、標簽建構以及參與者重新定位,分析了英語新聞漢譯中的敘事建構。由此不難看出敘事建構理論在譯文對新聞解讀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翻譯建構過程中,譯者在遵守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現譯入語讀者所期望的譯文,滿足譯入語的文化和社會需求,以達到預期的翻譯目的。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翻譯建構策略只作為莫娜·貝克敘事理論的一小部分,英語新聞翻譯中的建構現象還有待研究者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M . 恩特曼.對破碎范式的框架闡明[J].傳播學刊,1993,43(4):51-58.
[2] 莫娜·貝克.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述[M].倫敦&紐約:勞特利奇,2006:106,112.
[3] 莫娜·貝克.翻譯中的敘述[J].翻譯與口譯雜志,2005(1):4-13.
[4] 莫娜·貝克,邁爾,C .翻譯和翻譯培訓中的倫理問題[J].口筆譯員培訓,2011,5(1):1-14.
[5] 劉榮霞.“南海問題”新聞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重構——以《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為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
[6] 姜鵬.再敘事視閥下的新聞編譯策略[J].科技視界,2016(22):150-151.
[7] 何佩璇.國際新聞編譯的文化策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0):109.
[8] 張志鵑.論敘事視角下的新聞編譯[J].出版廣角,2016(22):87-90.
[9] 陳力丹.談談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J].采寫編,2000(5):11-12.
[10] 李鴻斌,宋盼盼,范成功.英語新聞漢譯中的建構主義應用分析[J].海外英語,2017(5):89-90,94.
作者簡介:羅淑君(1998—),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翻譯。
劉著妍(1966—),女,天津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與翻譯理論與實踐。